中期部派佛教

中期部派佛教(佛灭后150年至佛灭后350年; B.C.237〜37)

buddha_tree_04.jpg

      阿育王以后至佛灭后约二百余年,部派佛教从五部僧团在分化成更多部派,主要是优波离系的分化发展,大众部分化出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并发展于南印形成了制多山部,分别说部再辗转传化于锡兰,建立大寺派僧团。当优波离系大为分化于各地时,阿难系则谨守传诵的经说,抗拒优波离系发展理想化、神化的新信仰,还有种种自部教说的「论义」,但在优波离系的影响下,难有发展。佛灭后约250年(B.C.137),阿难系学众迦旃延尼子受到优波离系的影响,接受优波离系的「菩萨」信仰及新教义,写出『发智论』一书,改变了古老经说的传诵,造成阿难系的分裂。自此阿难系分裂成坚持古老经说的学众,移往雪山(西北印罽宾)发展,而称为雪山部(又称为上座弟子部),迦旃延尼子的学众则分化成说一切有部(又称为说因部),弘化于原阿难系的化区。当佛灭后约300年,说一切有部再分裂为北印迦湿弥罗的原说一切有部,而恒河北方东西地域原有部化则成为犊子部。此一时期的部派佛教,古老的经说新出的菩萨信仰已经成为佛教的主流,而部派菩萨道也发展出「三十二相」、「波罗蜜多」的教法,北印的说一切有部主张四波罗蜜,南印的大众部及分别说系法藏部主张六波罗蜜,分别说系在锡兰大寺派僧团主张八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