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佛陀教导「一乘菩提道」
在 佛陀亲说的经说当中,佛陀将如实正见「十二因缘」的禅观方法──观四念处集法与灭法,称为「一乘道。」见《相应阿含》607,609经;《相应部》〈念相应〉1,42经:
《相应阿含》60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相应阿含》609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集法观身住,随灭法观身住,随集、灭法观身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相应部》47.42经: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相应部》47.1经: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国之菴罗园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六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生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
在目前《相应阿含》609经与《相应部》〈念处相应〉42经的传诵中,可以清楚的发现「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的说法,也是受到《舍利弗阿毘昙论》提出之「识、意、心」等同的部义揉杂,古老经法原说应当是「名色集则识集,名色灭则识没。」
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汉译《相应阿含》609经,关于「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的「忆念」经文,不同于《相应部》的「(如理)作意」说法,经句的汉译不是很好。经文的真正意思,应当是「忆念」佛陀的(因缘法)教导,「如理作意」的探究「法的集法、灭法。」关于「观法的集、灭法」是指「观老死苦的集法、灭法」,也即是「缘起法」,方法是要「如理作意」或「正观」,也即是指「追根究柢的探查缘由」,绝不是只有「忆念」佛陀的教导而已。
除了「观四念处集与灭」以外,「观五阴集法与灭法」、「观六触入处集与灭」、「观世间集与世间灭」、「观有身集与有身灭」、「观食之集与灭」、「观老死集与老死灭」、「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观四圣谛(初转)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都是修习「观十二因缘集与灭」的各种不同说法。
佛陀教导「听闻正法(即学因缘法)」后,应当探究「老病死如何起?」这称为「如理作意」,也就是追根究底的探寻、观察「老死的因缘。」依据「如理作意」为主轴,为了远离老死的苦恼,修习「观四念处集与灭」的念觉分,进而次第的开展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即是 释迦佛陀教导成就正觉(明)、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一、完整的禅修次第。见《相应阿含》810,727,743经;南传《相应部》〈入出息相应〉13,14经、〈觉支相应〉8,13,20,54经:
《相应阿含》81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 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相应部》54.13经:
一~二 舍卫城……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五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思。」
一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学「止身行入思」,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食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 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0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经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经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经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0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相应阿含》72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力士聚落人间游行,于拘夷那竭城希连河中间住。
于聚落侧,告尊者阿难:「令四重襞叠,敷世尊郁多罗僧,我今背疾,欲小卧息。」尊者阿难即受教敕,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唯世尊知时。」尔时、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说精进,善逝!」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相应部》46.8经:
一 一时,具寿优婆摩与具寿舍利弗,住于憍赏弥瞿师罗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优波摩住处。至已,与具寿优波摩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优波摩曰:
三 「友优波摩!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觉支者,则资于乐住」耶?」
四 「友舍利弗!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 友!比丘若发念觉支,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为求、作意、不退缩」……[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友!比丘若发舍觉支者,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友舍利弗!比丘应如是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觉支,则资于乐住。」
《相应部》46.13经:
二 「诸比丘!日轮上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1。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相应部》46.20经: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
《相应阿含》74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瞋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相应部》46.54经:
一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日黄枕邑之拘利村。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
三 时,彼诸比丘生思念:「行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
四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诸比丘曰:
五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徧满一力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间,以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
六 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
七 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之义。」
八 时,彼诸比丘行至黄枕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九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大德!其时,我等生斯思念:「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去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学异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我等曰: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徧满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大德!时,我等对彼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一0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若如是说,则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如是问之,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一一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未见对于此问,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一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徧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因此,由如实观察「十二因缘」、如实正见「十二因缘」的念觉分为前导,次第的修证具足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修七觉分的过程,也是渐次的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达成解脱、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佛陀、声闻弟子共行无异的「一乘道。」见《相应阿含》733,435经:
《相应阿含》73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觉分,世尊!云何为觉分?」佛告比丘;「所谓觉分者,谓七道品法。然诸比丘七觉分,渐次而起,修习满足。」异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觉分渐次而起,修习满足?」佛告比丘:「若比丘内身身观住,彼内身身观住时,摄心系念不忘,彼当尔时念觉分方便修习,方便修习念觉分已,修习满足。满足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修方便已,修习满足。如是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如内身身观念住;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当于尔时专心系念不忘;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如是住者,渐次觉分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相应阿含》43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非顿无间等。」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持行,无有是处。如是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譬如有人,取莲华叶连合为器,盛水游行,斯有是处。如是长者!于苦圣谛无间等已,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是故长者!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如是次第的修习七觉分,次第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能具足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修证次第及成就,是「无师自觉」的 佛陀,或是「闻法正觉」的声闻圣弟子,都同样而无差别,所以称为「一乘道」,也就是正向、等向于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乘菩提道。」见《相应阿含》75经:
《相应阿含》7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2)。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阿)罗汉差别。」
此外,本经在提问时,是问佛陀与阿罗汉慧解脱的差别,但在答覆问题却是说如来、阿罗汉差别。因此,提问时,问佛陀与阿罗汉慧解脱的差别,经句当中的「慧解脱」也有可能是出自「后世的增添。」
注释
- 1.「如理作意」意为「向生起之因缘,探究、观察其根缘。」《杂阿含》译为「内正思惟」。
- 2.参《杂阿含》855、257、710经:见四圣谛、断无明者是慧解脱,此即是须陀洹的证量。由于断无明者,正知五蕴无常、苦,而于五蕴生厌、离欲,故于五蕴不妄取是我、我所,此即「行灭」,亦令「识不住于名色之缘」,则无有未来世六入生,如是得于五蕴灭尽、不起、解脱,而离贪欲、心解脱者,才是阿罗汉。由于 佛陀及阿罗汉在五蕴离欲、解脱上,是等同一致,所以问 佛陀与阿罗汉慧解脱的差别为何?这是指 佛陀与阿罗汉在见四圣谛、断无明上,也就是在正觉上, 佛陀与阿罗汉有何差别?所以 佛陀说两者的差别,佛陀是「未曾闻法,能自觉法」,而阿罗汉是「受教而觉。」因此,阿罗汉慧解脱是指「阿罗汉之正觉」,不是单指阿罗汉,慧解脱是指见四圣谛、断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