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三节 生死轮回之集与灭
第四品 识住于名色之缘,则有未来世六根生
第二目 爱喜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集
1-4-3-4.2.2 爱喜集,则识住增长,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集
SĀ377《相应阿含》377 经; S12.64《相应部》因缘相应64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1,乃至纯大苦聚集。譬如比丘!楼阁宫殿,北西长广,东西窗牖,日出东方,应照何所?」比丘白佛言:「应照西壁。」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譬如比丘!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粧画虚空,宁能画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无对、不可见。」「如是比丘!于此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1:识住于名色,名为识食,识食得资养未来世生死。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7 经 白话摘要
中道僧团
我曾经听过 佛陀这么说: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有四种食,可以资养利益众生,使得众生得以安住于世间,摄受生长滋养。什么是这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比丘们!对于这四种食,假如有贪、有喜,爱识就会持住与增长1,因此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就会生起,这些纯然大苦的结聚就会集起。比丘们!譬如说:有一座楼阁宫殿,北、西方的两面墙长而广,东、西方的两面墙有窗户,太阳从东方出来,阳光应该照在哪面墙呢?」比丘们回答 佛陀说:「阳光应该照在西方的墙壁」。佛陀告诉比丘说:「像这样,对于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爱识就会依住与增长,因此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就会生起,这些纯然大苦的结聚就会集起。
假使对于这四种食不贪、不喜,也没有爱识的依住与增长,因此就没有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这些纯然大苦的结聚就会息灭。比丘们!譬如说:画师与画师的弟子,聚集各种的色彩,想要绘画虚空,能够画得上吗?」比丘们回答 佛陀说:「不可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物质,它没有对碍也不可见。」(佛陀说:)「像这样,比丘们!对于这四种食不贪、不喜,也没有爱识的依住与增长,因此就没有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这些纯然大苦的结聚就会息灭。」
佛陀说完本经后,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欢喜的遵奉教诲去修行。
注1. 参见《正法之光》第45期『部派经说传诵的演变–16:7-1-2-2-6-2.』的解说,「识住」应当是出自于《舍利弗阿毘昙论》提出的「住胎」思想。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7 经 读后感言
Bhikkhu Aticca
世尊在本经中以墙壁譬喻对于四种食的喜贪,假设众生对于四种食有喜贪,爱识就有所依住并会增长,犹如从东方照射过来的阳光,会在西面的墙壁显现出光彩,但在其他方向的的墙壁上则显现不出光彩。解脱者对于四种食没有喜贪,爱识就没有依住也不会增长,好像虚空一样不反映阳光,即使有人想将种种色彩画在虚空中,也是不可能的事。
从不同方向照射而来的阳光,好比是现前发生的某种外在的情境;不同方向的墙面,好比是每个人对于四种食的喜贪有不同的面向与程度。在外在情境的影响中,每个人受到影响而生起的回应就有不同的显现。当外在的情境流转或者个人改变自己的喜贪,生起的回应也随而改变,但是这样的回应,就好比不同方向的墙面一样有限制,只在那种因缘中显现,无法像虚空一样没有滞碍。
有些原始佛法的经典以水譬喻喜贪,常提到的另一种自然界幻象称为阳焰,这是漂浮在地面上的尘埃或水气反射阳光时所呈现的一种幻象,远望似乎是波动的水面,近看却没有实物,这常用以譬喻变迁不定的想法。想法的生起有它的缘由,然而从不同的面向观察,想法的内容却可能变成虚幻而不切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与背景,对于某些情境必定有不同的意见或喜好。例如,亲子或夫妻在一起做家务时,对于这件家务有不同的看法或感受,彼此要如何分工合作,随着参与者的爱憎偏好,就必然会采取不同的抉择与行动。当有了行动以后,彼此通常都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减少工作负担,于是会引起争执而陷入困局。
一般人将困局认为是实际存有的困难,观察不到困局发生的多面向因缘,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先求保护自己或与他人比较优劣。陷入困局的人们犹如「当局者迷」,难以察觉自己的盲点,不容易转换观点而从他人的立场去观察与理解这困局,习惯于想求自己对而不愿认错,想求自己赢而不愿认输,想被群众接纳或想被权威者肯定,喜爱被赞赏而不喜爱被指责。假如想要解决问题,我们要看清楚个人的想法或情绪必定有它的局限,接受在现实中得不到自己的理想是常态,设法与他人协调,以学习他人生命经验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找出彼此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逐步的修改策略。
假如有人害怕面对问题或者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忽视问题,不愿认真的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实际发生的因缘,却以「无常」、「无我」的观点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类人就如同旁观者一样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为了使自我的感觉良好,甚至会自以为已达到逍遥自在的意境。事实上,这种人生观不仅使得这类人在处理问题的身心反应趋于迟钝,周遭的人为了要解决日常发生的问题,因此必须担负起照顾群体的责任。这类人只会拖累共同生活的家人或好友,使得他们更加辛劳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