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三节 生死轮回之集与灭
第四品 识住于名色之缘,则有未来世六根生
第一目 识住名色之缘,名识食,长养未来世生死
1-4-3-4.1.4 于四食有喜贪,则识住增长,复现住于名色之缘
SĀ374《相应阿含》374 经; S12.64《相应部》因缘相应64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不长;当来有不生长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起,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4 经 白话摘要
中道僧团
我曾经听过 佛陀这么说: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有四种食,能资养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间,摄受长养。什么是这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假如比丘对于这四种食有喜、有贪,爱识就会持住与增长,因为有爱识的持住与增长,所以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因为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所以有爱识缘于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也就会使得识食增长,因为有识食的增长,所以就有未来世的有身(五阴)的增长1,因为有未来世的有身(五阴)的增长,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就会生起,这些纯然的大苦聚就会生起。
假如比丘对于这四种食不贪、不喜,因为无贪、无喜的缘故,就没有爱识的持住与增长,因为没有爱识的持住与增长,所以没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因为没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所以没有爱识缘于名色(六根、六境之缘)的持住,也就不会使得识食增长,因为没有识食的增长,所以未来世的有身(五阴)就不生、不长,因为未来世的有身(五阴)不生、不长的缘故,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的痛苦就不会生起,这些纯然的大苦聚就会灭尽」。
佛陀说完本经后,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欢喜的遵奉教诲去修行。
注1. 本经对应于《相应部》〈因缘相应〉SN12.64经,本经的「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在元亨寺版本的中译文句是:「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
以下的说明参见《正法之光》第45期『部派经说传诵的演变–16:7-1-2-2-6-2.』的内容。「识住」应当是出自于《舍利弗阿毘昙论》提出的「住胎」思想。另外,SN12.64经并没有「入于名色」的文句,「入于名色」此句表达出部派佛教的「入胎」与「结生」的部派见解,这见解认为识「入胎」时,过去行缘生现在识的「结生」。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二:「名色有缘。……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无也。」
「诸行增长(或增上)」则是出自于《舍利弗阿毘昙论》「缘现在行生未来识」的部派解说。参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二:「复次,若人无慧、无明未断,起不善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作不善行已,身坏命终,堕地狱、畜生;饿鬼,以因绪缘故,生地狱、畜生、饿鬼,初识以业,因绪集缘,生眼识乃至意识及后了识,如是缘现在行生未来识,是为行缘未来识。」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4经 读后感言
Bhikkhu Aticca
佛陀在本经中解说:有情众生一方面需要四种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的滋养,才能安适的活着;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喜贪这四种食,而引发一连串的身心经验,导致忧虑、悲悔、恼怒、愁闷等等负面情绪持续的生起。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里,形形色色的广告与商业促销活动几乎是无所不在,藉由大众媒体的传播途径,勾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和情感,诱使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或进行交易,这类活动多数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而非维持生存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大正藏《相应阿含》第623 经与其对应的南传《相应阿含》〈念处相应〉第20 经的经文中, 佛陀为了教导出家众如何在五欲纷扰的环境中保持正念、正智,因此举了一个譬喻: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捧着一个盛满油的钵,后面紧随着一个拿着刀剑的杀手,假使这个人不小心让钵溢出一滴油,就会被杀手砍头。在这情况下,这个人行走在众多能歌善舞的美女们与嘻闹欢笑的观众之间,虽然能察觉到周围人群的行动,但是因为恐惧随时会被杀,因而会持续的专心走路与注意钵中的油,根本不敢松懈心情去观赏近在身边的美妙女色与歌舞。
佛陀以这譬喻,教导弟子们将个人身心当成一个盛满油的钵器,时时刻刻要记得死亡随时会来临,在平常生活中就能精勤的摄持正念、正智,全神贯注的做好眼前应该做的事务,走好应该走的正道,调伏及度越身心的贪欲、忧喜、苦乐等种种烦恼。
一般人的生活模式是自以为可以长久的活下去,很少想到死亡。通常是在临终之前或得知身体罹患不可治疗的疾病,人们才突然警觉到剩余的日子不多,那时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这一生,是否由于忙碌于工作或迷失于竞逐名利、地位,因而疏忽了今生必须要做的重要事情,譬如说,对于父母和家人的亲情与关怀。其实我们平时就可以做好今生应当做的几件事,那么无论何时发生意外事故,都不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