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经说(44)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2022年1月21日      574次
分享

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三节 生死轮回之集与灭
第四品 识住于名色之缘,则有未来世六根生
第一目 识住名色之缘,名识食,长养未来世生死

1-4-3-4.1.2 于六触入处、五阴妄见我,妄想有我,此即为思量,有思量者,则识住于名色之缘,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
1-4-3-4.1.3 四食

SĀ373《相应阿含》373 经; S12.63《相应部》因缘相应63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道难处,粮食乏尽,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答曰:「不也,世尊」!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道与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凡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食断、知;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1。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触食断、知;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知);意思食断(、知)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如是。如是观者,识食断、知;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2;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1 :抟食即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法,令有情众生色身得长养,而五欲为色、声、香、味、触等五法欲。

注2 :缘六根、六境生六识,六根及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根所缘的法境,是有情众生的心理活动,为受、想、行,是非色的「名法」,所以依六根、六境之缘而现起的六识,即为缘名、色而起,识则现住于名色之缘。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3 经 白话摘要

中道僧团

      我曾经听过  佛陀这么说: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于世间,摄受长养。什么是这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说:有夫妇两人,只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育。他们要度过旷野险道的难行处,但已经吃尽少量粮食,饥饿疲困已极,想到没办法度过旷野,因此讨论说:『正好有一个儿子,虽然非常爱念他,但假如吃下他的肉,就可以度过困难,不要使三个人都饿死在这里。』有了这计划以后,就杀死这儿子,含着悲痛流着眼泪,勉强吃下他的肉,才得以度过旷野。比丘们!你们认为如何?那对夫妇共同吃下儿子的肉,是否会取着肉味,贪求嗜好美味欣乐呢」?比丘们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世尊又问比丘们:「那对夫妇强忍悲痛、吃下儿子的肉,是否为了度过旷野险道呢」?比丘们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比丘们:「凡是吃抟食,应当像这样观察!能像这样观察,就会了知并断除对于抟食(色、声、香、味、触)的渴贪;了知并断除对于抟食的渴贪以后,就断除了五欲贪爱。断除了五欲贪爱的人,我不会看见这位多闻圣弟子,对于五欲还有任何一结烦恼不被断除;假如还有任何一结烦恼的系缚,就会再生于这世间。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头牛,被活生生的剥下它的皮,到处有各种虫类咬食它的肉,身肉会被沙土粉尘沾粘,被草木像针刺一般。假如在地上,地上的虫类会吃它的肉;假如在水中,水中的虫类会吃它的肉;假如在空中,飞虫也会吃它的肉;不论躺卧、站起,经常有痛苦毒害这肉身。像这样,比丘!对于触食,应当像这样观察!能像这样观察,就能了知并断除对于触食的渴爱;了知并断除对于触食的渴爱以后,就能断除三种受1;断除三种受以后,多闻圣弟子就没必要做任何增上的修行,因为已做完应做的事。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在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勐烈到看不到烟焰。这时,有一位男士,聪明、有智慧,避苦、向乐,厌死、乐生,他这么想着:那里有大火,勐烈到看不到烟焰,行走时应当回避,不可以堕入火中,否则必死无疑。他这么思惟后,就经常生起思愿,舍离聚落、城邑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能像这样观察,就能了知并断除对于意思食的渴爱;了知并断除对于意思食的渴爱以后,就能断除三种爱2;断除三种爱以后,那位多闻圣弟子就没必要做任何增上的修行,因为已做完应做的事。

      比丘们!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说:国王有防卫巡逻的人,捉捕劫盗,将劫盗绑缚送到王宫,如以前的《须深经》所广说的譬喻,以那因缘而受三百矛刺伤的痛苦,感觉昼夜都在苦痛。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能像这样观察,就能了知并断除识食;了知并断除识食以后,就能了知并断除对名色的渴爱;了知并断除对名色的渴爱以后,多闻圣弟子就没必要做任何对于增上的修行,因为已做完应做的事」。

      佛陀说完本经后,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欢喜的遵奉教诲去修行。

注1:在部派佛教时期,对于「受」有不同的分类,三种「受」的分类可以参见大正藏《相应阿含》485经(或《相应部》「六入相应」SN36.19经):「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云何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注2:在部派佛教时期,三种「爱」的分类可以参见大正藏《相应阿含》298经(或《相应部》「因缘相应」SN12.1经):「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373 经 读后感言

Bhikkhu Aticca

      粗抟食是滋养有情众生色身所必需的食物,佛陀更进一步启发弟子们,有情众生的生命还需要有三种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来维持,将滋养生命的因缘从物质层面的食物扩展到精神层面的感受、思想与觉知。在本经中,佛陀举出令人怖畏的譬喻,来提醒佛弟子要时时警觉,虽然饮食是活着的必需条件,但饮食是为了能够继续的修行,佛弟子不应该贪求这四种食。

      《汉书·郦食其传》有一句名言:「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华人就非常注重饮食,更强调色、香、味、口感俱足的烹饪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资丰富,有些人在生活中除了吃饱以外,更以美食大餐招待宾客,以炫耀自己的金钱财富,然而假如因为吃不完而丢弃食物,反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生死轮回中,过去生所爱念的亲人,或许会堕落为畜牲,也可能成为餐盘中的肉。佛弟子在吃肉食时,假如多多忆念本经有关粗抟食的譬喻,经常生起对于众生的悲悯心,减少吃肉食的习惯,也将会有益于个人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除了饮食以外,也有人喜爱追逐物欲享乐的兴奋感受,其实那些事只是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神经的暂时刺激,在神经的刺激减弱后,人们仍想持续的追逐这感受,贪婪就会令人陷入物欲的无底深渊。假如我们多忆想本经有关细触食、意思食的譬喻,明白物欲就好像毒虫、勐火一般,就能经常提起正念,远离对于物欲的追逐,住于六根清明的安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