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三节 生死轮回之集与灭
第二品 无明缘行:无明生爱喜,妄取五阴是我
第三目 妄见五阴生是我、我所者,是名为行
1-4-3-2.3 无明而于五阴生贪爱,因爱则于五阴见我,见我是名为行。
SĀ57《相应阿含》57经;S22.81《相应部》蕴相应8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钵,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于西方国土人间游行。时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遥见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见已,进诣尊者阿难所,白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尔时、阿难语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不应随从。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尔时、世尊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于人所守护林中,住一跋陀萨罗树下。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难所,语阿难言:「今闻世尊住在何所」?阿难答曰:「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时诸比丘语阿难曰:「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哀愍故」。阿难知时,默然而许。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卧具,持衣钵,出至西方人间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置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说法,示教、利喜。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不)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 1),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佛说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1: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是指虽不持「断灭见」或「虚无论」,但却以为「五受阴」是实有者。若以为「五受阴」是实有,则于五受阴执取、妄见是我。
《杂阿含》的译者求那跋陀罗在本经的译文中,有「心缘起法」的译法,当中「心」字的加附,是《相应部》所无有,可能是译者本身为「如来藏」思想者的关系所致。
本经文后段关于「于五蕴见是我、我所、我在蕴中、蕴在我中」等部份,如在「如是观者」之前补上「不」字,另在「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的部份,当中译文「而」字,若改译为「则」字,则将使此段经文的义理更为完整与流畅。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57 经; S22.81《相应部》蕴相应81经 白话摘要
中道僧团
我曾经听过 佛陀这么说:有一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身着袈裟、手持钵,走入舍卫城乞食。回来后,拿着袈裟和钵,不告诉僧众,也没告诉侍者,独自一人,往西方国土的人群间游化。那时,寒林中有一位比丘,遥远的看见世尊不告诉僧众,也没告诉侍者,独自一人游化。他见到后,就去见尊者阿难,告诉阿难说:「尊者!您应该要知道!世尊不告诉僧众,也没告诉侍者,独自一人出外游化」。那时、阿难对那位比丘说:「假如世尊不告诉僧众,也没告诉侍者,独自一人出外游化,就不应该随从。为什么呢?今天世尊想住在寂静中,减少事务干扰」。那时、世尊游化,往北走到半阇国的波陀聚落,人们所守护的树林中,净住在一棵跋陀萨罗树下。那时有众多比丘,来拜见阿难,告诉阿难说:「今天我们来请问您,世尊净住在那里?」阿难回答说:「我听说世尊往北走到半阇国的波陀聚落,人们所守护的树林中,净住在一棵跋陀萨罗树下」。那时比丘们告诉阿难说:「请尊者知道!我们已经很久没看见世尊,假如您不怕劳累,请共同前往拜见世尊,因为悲悯的缘故」。阿难知道时候已到,因此静默的应许。
那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晚过后、于清晨,身着袈裟、手持钵,走入舍卫城乞食。乞食以后,回到精舍,收拾卧具,手持衣钵,走向西方,在人群间游化,又向北一直走到半阇国的波陀聚落,人们所守护的树林中。那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将衣钵安置好,洗脚后,前往世尊的住所,顶礼佛足,一齐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对众多比丘说法,开示教导、勉励而使欢喜。那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起了这样的心念:「要怎么知、怎么见,才能快速证得烦恼的灭尽」?那时,世尊知道了那位比丘的心念,于是告诉在场的比丘众:「假如有比丘于座位中起了这样的心念,『要怎么知、怎么见,才能快速证得烦恼的灭尽?』我曾经说法:『应当要善于观察五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过这些教法,观察五阴,但现在却还有善男子不勤于如理作意,不勤乐修习,不勤修念住,不勤信受,反而懒散怠惰,不能增进而得以灭除各种烦恼。假如有善男子,能以我所说的教法,观察五阴,勤于如理作意、勤乐修习、勤修念住、勤于信受,他就能快速得以灭尽各种烦恼。
不明白因缘法的愚痴凡夫,对于色阴生起妄见那是「我」,假如有「我」的妄见,这就称为行。行是以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起、从什么而发生、从什么而转现?以在六触入处有无明而生起渴爱,缘渴爱而生行。渴爱是以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起、从什么而发生、从什么而转现?渴爱是以受阴(想阴、行阴)为因、从受阴(想阴、行阴)而集起、从受阴(想阴、行阴)而发生、从受阴(想阴、行阴)而转现。受阴(想阴、行阴)是以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起、从什么而发生、从什么而转现?受阴(想阴、行阴)是以触为因、从触而集起、从触而发生、从触而转现。触是以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起、从什么而发生、从什么而转现?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而集起,从六入处而发生、从六入处而转现。六入处是缘起所生,因此无常、引起烦恼;触、受阴(想阴、行阴)、爱,行,也是缘起所生1,因此无常、引起烦恼。
假如不这么观察,而妄见色阴是「我」,不妄见色阴是「我」而妄见色阴是「我」所拥有,不妄见色阴是「我」所拥有而妄见色阴在「我」,不妄见色阴在「我」而妄见「我」在色阴;不妄见「我」在色阴而妄见受阴是「我」,不妄见受阴是「我」而妄见受阴是「我」所拥有,不妄见受阴是「我」所拥有而妄见受阴在「我」,不妄见受阴在「我」而妄见「我」在受阴;不妄见「我」在受阴而妄见想阴是「我」,不妄见想阴是「我」而妄见想阴是「我」所拥有,不妄见想阴是「我」所拥有而妄见想阴在「我」,不妄见想阴在「我」而妄见「我」在想阴;不妄见「我」在想阴而妄见行阴是「我」,不妄见行阴是「我」而妄见行阴是「我」所拥有,不妄见行阴是「我」所拥有而妄见行阴在「我」,不妄见行阴在「我」而妄见「我」在行阴;不妄见「我」在行阴而妄见识阴是「我」,不妄见识阴是「我」而妄见识阴是「我」所拥有,不妄见识阴是「我」所拥有而妄见识阴在「我」,不妄见识阴在「我」而妄见「我」在识阴。不妄见「我」在识阴,又造作断灭见、破坏因缘有的妄见,不造作断灭见、破坏因缘有的妄见而离不开我的傲慢,离不开我的傲慢则又妄见「我」,妄见「我」就是行。行是以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起、从什么而发生、从什么而转现?正如前面所说明,……一直到我的傲慢。能这么知、这么见,可以快速证得烦恼的灭尽」。
佛陀说完本经后,比丘们听闻过 佛陀的教导,欢喜的遵奉教诲去修行。
注1:本经所对应的南传圣典经文是《相应部》「蕴相应」SN22.81 经,对应的经文:「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其中并没有「心缘起法」的用词。由于本经为宗仰「如来藏」思想的求那跋陀罗所译,因此才多加入「心」的用词。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57经 读后感言
Bhikkhu Paññācakkhu
「我」的想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大量的运用及出现。譬如,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会说「天气好清爽,我觉得好舒服。」;在暑气逼人的炎夏,人们会说「我好热!」;考试通过了,我们会说「我通过考试了!」。在在处处,不胜枚举。不过,可能很少有人屈指细数「我」这个用词含意的变化。
在抓鬼游戏中,被抓到的小朋友说:「我被你抓到了。」
公司大发利市,老板兴高采烈说:「我好高兴,公司今年赚大钱。」
在猜谜题时,答题的人说:「我想到了。」
开车到陌生的十字路口,踌躇良久,决定后说:「我决定了,就走这一条路。」
雨过天青,天空浮现美丽的彩虹,人们引颈而望:「我看到了美丽的彩虹。」
佛陀在《相应阿含》57 经中指出,凡夫有时见色是我,有时见受是我,有时见想是我,有时见行是我,有时见识是我,我们的日常经验跟 佛陀在此经中所讲的一样几乎是一样。人们大多习以为常,「我见」已水乳交融无时无刻的影响着身心反应,在面对事物时,如同反射动作般将「我见」反应到「外面」。于充斥「我见」的众生环境下, 佛陀居然能看到「我见」的影响,进而突破,实在是不可思议,言语道尽亦无法赞叹 佛陀之睿智。在感念 佛陀之余,大觉 世尊在此经为众生指出了重要的一步;接续着,如何善用这宝贵的一步,使我们生活的更好,这或许是值得大家参究的人生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