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三节 生死轮回之集与灭
第二品 无明缘行:无明生爱喜,妄取五阴是我
第二目 无明则于五阴生爱喜,取着五阴是我、我所
1-4-3-2.2.2 无明者则于五阴见我。
SĀ63《相应阿含》63经;S22.47《相应部》蕴相应4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63经;S22.47《相应部》蕴相应47经 白话摘要
中道僧团
我曾经听过 佛陀这么说:有一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 佛陀告诉比丘们:「有五种受阴,称为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假如沙门、婆罗门妄计有「我」,一切都在这五种受阴中妄计有「我」。是哪五种呢?那些沙门、婆罗门,妄见色阴是「我」或不是「我」,「我」中有色阴,色阴中有「我」;像这样,妄见受阴……;想阴……; 行阴……; 识阴是「我」或不是「我」,「我」中有识阴,识阴中有「我」1。这些没听闻过因缘法的愚痴凡夫妄计有「我」,无明而妄分别。这样的观点,不离开五种受阴是「我」所有的妄见,不离开五种受阴是「我」所有的妄见而入于六根,入于六根后而生起六种触(代表根、境、识三者);从六种触所感触,没听闻过因缘法的愚痴凡夫生起苦受、乐受,从这六种触生起六种感受及其余法境,统称为六种触身。什么是这六种?就是眼触入处,耳触入处、鼻触入处、舌触入处、身触入处、意触入处。比丘!有意根、法境、无明界。无明生起于六种的触,没听闻过因缘法的愚痴凡夫,妄说存在,妄说虚无,妄说既存在又虚无,妄说不存在又不虚无;妄说「我」最优胜,妄说「我」卑下,妄说「我」相似;妄说「我」的认知、「我」的见解。
然而、比丘!已听闻过因缘法的圣弟子,在六种触的入处,能舍离无明而生起明。能舍离无明而生起明,因此不妄说存在,不妄说虚无,不妄说既存在又虚无,不妄说不存在又不虚无;不妄说「我」最优胜,不妄说「我」卑下,不妄说「我」相似;不妄说「我」的认知、「我」的见解。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明见,于六种触的入处生起的无明灭除,于六种触的入处生起明见」。佛陀说完本经后,比丘们听闻过 佛陀的教导,欢喜的遵奉教诲去修行。
注1:本经所对应的《相应部‧蕴相应》SN22.47 经有一段经文:「观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观受……想……行……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古老经说~大正藏《相应阿含》63经 读后感言
Bhikkhu Paññācakkhu
一般而言;小朋友天真、不太会做掩饰,修饰用词也学的不多,在说话或是写作时,「我」这个用词的出现次数,可能会占了相当的篇幅。小孩子用很直接的方式表达「我」,令人莞尔。
认为有「我」或是「我的」的想法,自小到大,几乎片刻不离。举凡我的手、我很热、我想想、我要骑脚踏车、我看见小狗、我的钱……云云,举手投足之间,随时都发生在人们身上,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在《相应阿含》63 经里, 佛陀说:「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认为五阴(色、受、想、行、识)是我,这好像很符合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平常我们就是如此,算是满「正常」的想法。接着 佛陀又说:「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大家习以为常的「我」的想法,居然是无明引起的。换一个角度看,这实在是很难想像,并且需要我们加以正视。难想像的是──大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从小到大都是如此;需要我们正视的是──在《相应阿含》44 经, 佛陀说到:「于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随变异;心随变异故,则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系着故。」「我」或是「我的」的想法居然会引发这么多的烦恼。
《相应阿含》63 经及《相应阿含》44 经的教导,能令我们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令自己、亲友、朋友的困难更少、生活更好、远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