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二节 明、无明
第三品 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 第三目 明、无明
1-4-2-3.3.3 「五蕴、集、灭、味、过患、出离」之明与无明
SĀ74 大正藏《杂阿含》74经;S22.117《相应部》蕴相应11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所乐,赞叹,系着,住。色缚所缚,内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津际,不知出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随魔自在,入魔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贪喜色,不赞叹,不系着住。非色缚所缚,非内缚所缚,知根本,知津济,知出离。是名多闻圣弟子,不随缚生,不随缚死,不随缚从此世至他世。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作,非魔所缚;解脱魔缚,离魔所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杂阿含》74经 白话摘要
台湾 编辑组
我曾经亲耳听 佛陀这么说的: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 佛陀对在场比丘开示:「有五受阴,是哪五个呢?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和识受阴。
一般未听闻正法的普通人,不能如实了知什么是色、色是如何发生、色是如何才能灭、对于色的味着、喜爱色的过患为何、对色应当远离;对这些都不了解的缘故,对色就会喜爱、称赞色的美好、念头就系缚在色上,被对色的贪爱所系缚、被内在的烦恼所系缚,不知这一切发生的缘由、不知苦的边际、不知道应出离苦,所以称未听闻正法的普通人因系缚而生、因系缚而死、因系缚而从此世至下一世,而下一世也是因系缚而生、因系缚而死,这就叫做未听闻正法的普通人被魔所自由操纵,进入魔的网罗中,被魔所同化,遭魔的系缚,被魔牵着走;受、想、行、识都是如此。
至于听闻过正法的圣弟子,如实了知什么是色、色是如何发生、色是如何才能灭、对于色的味着、喜爱色的过患为何、对色应当远离;对这些都能了解的缘故,对色就不会喜爱、不会称赞色的美好、念头就不会系缚在色上,不会被对色的贪爱所系缚、不会被内在的烦恼所系缚,知道这一切发生的缘由、知苦的边际、知道应出离苦,所以称听闻过正法的圣弟子,不因系缚而生、不因系缚而死、不因系缚而从此世至下一世,不被魔所自由操纵,不被魔所掌握,不跟随魔所作为,不是魔所系缚,解脱魔的系缚,远离魔的牵引;受、想、行、识都是如此。
此时,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恭敬欢喜的依法修行。
古老经说 大正藏《杂阿含》74经读后感言
台湾 法源
五受阴的集、灭、味、患、离,这是学南传并且研读相应阿含经的法友们所非常关注的一块。这些法友几乎都会问:如何观集、灭、味、患、离?
在学习过程中,大师父已然很明确的指导出这个答案。观因缘法就是观五受阴的集法,知道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明白是因缘灭则灭之法。不能对此集、灭法如实知见的众生,往往因错误的认知而贪着系缚于五受阴所发生的种种美好经验,希望美好经验能保有、能再来一次,这个就是味;但智见因缘法的圣弟子,则能明白缘生的五受阴,是一种不断受影响改变的过程,连剎那的停留都不曾有过,是不断败坏的过程,这个就是患。知道因缘的真相后,才能远离不切实际的期待,远离期待永恒、保有、维持、能自由自在不受限约等这些与现实脱节的欲求。
佛陀指出:知道集、灭、味、患、离,就能脱离与现实的想法脱节所造成的束缚,也就是苦的束缚。这样的脱离束缚是即于现前的,而不是要等到死后才兑现的。末学发现,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如果心里不舒服觉得怪怪的,此时只要赶紧检视身心运作过程,几乎都能看到自己对眼前现实有所期待,而这个期待则是由于感官经验发生后,在联想的过程中,将以往相似的经验当成就是眼前的事实,进而预测眼前的事实「应该」发展的方向。如果这个既有经验预测失灵的时候,又不明白眼前已经是全新的因缘,应该重新认知和调整处理的方针,就会开始不舒服,这就是错将以往的经验抓着不放所致。
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会贪、会期待,而是引发快乐和成功的经验,以及拒绝痛苦发生的经验,那些过程被牢牢的记住了,一旦有相似的因缘发生,就会联想到那些经验,快速的联结那些经验,并采取行动,让愉悦的经验再来一次,而痛苦的经验能避免则避免。这就是相似行为模式不断发生的驱动力,而我们情感上若依赖这些过往经验所造成的行为模式,而化简或忽略因缘改变的事实,就会使眼前的困境难以突破,一直陷于困境中,寝食难安。
例如:曾经因特殊宗教经验而经历过奇迹,于是每次碰到困难之时,就期待奇迹再次出现,助其解决困难;如若奇迹没有出现时,就只能怨天尤人了。或者是:面对困难(考试、工作)压力大,用打电玩暂时纾解了压力,于是每次有压力的时候,就开始打电玩,导致该准备的工作都没准备,问题的迫切性越来越逼紧,导致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痛苦。这些都是不知集、灭、味、患、离所导致的生活灾难。
其实, 佛陀教说的重点,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重新认识眼前的因缘;面对不同的因缘,采取在不同因缘下的对应方式,离开既有经验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