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二节 明、无明
第三品 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 第三目 明、无明
1-4-2-3.3.1 五蕴集、五蕴灭之明与无明
SĀ256大正藏《杂阿含》256经;S22.127、128《相应部》蕴相应127、128经
(参《杂阿含》Ā68经、《相应部》蕴相应S22.102经、因缘相应2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如」?「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1;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如(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注1:五蕴是生法,亦是灭法(参Ā260,S22.21),此谓「五蕴是依因缘生之法,故也是依因缘灭而灭之法」,所谓:「缘根、境生识,三事和合触……诸大苦聚集;六入灭则触灭……诸大苦聚灭」(参Ā68,334,S12.126)。若如实见五蕴集与灭,所谓「无明缘行……诸大苦聚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诸大苦聚灭」(参S12.21,绝不是剎那生、剎那灭),则如实知五蕴无常、苦(参S22.102),正见因不知五蕴是缘生法、无常、苦,而于五蕴生乐着,贪爱五蕴(味),故有生、死的集起。若如实见五蕴集与灭,即得正见五蕴无常(患),而于五蕴不生乐着,厌离五蕴(离),则有生、死之灭尽。如是如实知当于五蕴断欲贪、越欲贪、灭欲贪(离),是为生、死灭尽之道(参Ā768,S45.2)。如是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是为于五蕴、集、灭、道如实知。──参《杂阿含》1173经
SĀ845大正藏《杂阿含》845经;S55.28、29《相应部》预流相应28、2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
何等为三事决定,不生疑惑?谓于佛决定离于疑惑,于法、僧决定离疑惑,是名三法决定离疑惑。
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
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SĀ846大正藏《杂阿含》846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SĀ846大正藏《杂阿含》846经之次经
次经亦如是说,差别者:「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S12.21《相应部》「因缘相应」21经(参《杂阿含》SĀ68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衞城。
二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人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古老经说 白话摘要
台湾 编辑组
SĀ256大正藏《杂阿含》256经
我曾经亲耳听 佛陀这么说的: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当时,尊者舍利弗和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尊者拘絺罗在下午从禅修起,拜访尊者舍利弗的住所,相互问候,喜悦的交谈后,坐在一旁。此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对舍利弗说:「我有想问的事,请问您有空闲为我说明吗」?舍利弗说:「仁者您随意问,我若知道就会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说:「所谓无明,什么是无明?谁有这无明?」舍利弗回答:「无明就是不知,不知就叫无明。」摩诃拘絺罗问:「不知什么呢?」
舍利弗回答:「就是:色是生、灭法,对色是生、灭法不能如实知;色是无常,对色是无常不能如实知;色是磨灭法,对色是磨灭法不能如实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对识是生、灭法不能如实知; 受……想……行……识是无常,对受……想……行……识是无常不能如实知;受……想……行……识是磨灭法,对受……想……行……识是磨灭法不能如实知。摩诃拘絺罗!对于这五受阴不能如实知、不见、不能无间隔的契合于真实、愚、闇、不明,就称为无明。成就这些的,叫做有无明。」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说:「所谓明,什么是明?谁有这明?」舍利弗回答:「摩诃拘絺罗!所谓明就是知,知就叫明。」摩诃拘絺罗又问:「知道什么呢?」舍利弗回答:「就是:色是生、灭法,对色是生、灭法能如实知;色是无常,对色是无常能如实知;色是磨灭法,对色是磨灭法能如实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对识是生、灭法能如实知;受……想……行……识是无常,对受……想……行……识是无常能如实知;受……想……行……识是磨灭法,对受……想……行……识是磨灭法能如实知。拘絺罗!对这五受阴能如实知、见、明、觉、慧、能无间隔的契合于真实,就称为明,成就这些的,叫做有明。」
两位正法弟子各自听到彼此所说,互相称赞欢喜,从座位起身,各自回去原本的修行处。
SĀ845大正藏《杂阿含》845经
我曾经亲耳听 佛陀这么说的: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在场的比丘说:「如果比丘止息五种造成恐怖、仇怨对立的行为,对三件事确定不生疑惑,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那位圣弟子能对自己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的轮回已经结束,证得须陀洹,不再堕落恶道,决定正向无上正等正觉,最多七次往生于天道或人道,到达苦灭尽的边际。』
那什么是止息五种造成恐怖、仇怨对立的行为呢?若有杀生的因缘罪行,则有担心仇怨和对立的恐怖发生,如能远离杀生,则能止息担心仇怨和对立的恐怖;若有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罪行,则有担心仇怨和对立的恐怖发生,如能远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罪行,则能止息担心仇怨和对立的恐怖。是称为止息五种造成恐怖、仇怨对立的行为。
什么是对三件事确定不生疑惑呢?即:正信于佛,远离疑惑;正信于法、僧,远离疑惑,这称为对三件事确定离于疑惑。
什么是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呢?即:如实明了见到苦圣谛,如实明了见到苦如何发生的圣谛,如实明了见到苦如何灭尽的圣谛,如实明了见到苦如何灭尽的道次第的圣谛,这就称为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
如果止息这五种造成恐怖、仇怨对立的行为,对三件事确定离于疑惑,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那位圣弟子能对自己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的轮回已经结束,证得须陀洹,不再堕落恶道,决定正向无上正等正觉三菩提,最多七次往生于天道或人道,到达苦灭尽的边际。』
佛陀开示后,在场的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恭敬欢喜的依法修行。
SĀ846大正藏《杂阿含》846经
我曾经亲耳听 佛陀这么说的: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在场的比丘们说:(,如上说,差别在于):「什么是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呢?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SĀ846大正藏《杂阿含》846经之次经
《相应阿含》846经的次经也是这么说,差别在于:「什么是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呢?就是如实明了见到十二支缘起。如前所说:有此事的因缘则才有此事,此事的因缘现起则彼事才现起,如:有无明的因缘而有行,有行的因缘而有识,有识的因缘而有名色,有名色的因缘而有六入处,有六入处的因缘而有触,有触的因缘而有受,有受的因缘而有爱,有爱的因缘而有取,有取的因缘而有有,有有的因缘而有生;有生的因缘而有老、病、死等等忧悲恼苦,这称为圣弟子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
佛陀开示后,在场的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恭敬欢喜的依法修行。
古老经说 读后感言
台湾 法源
在学习南传佛教那个阶段时,和法友们的讨论及互动,大家都很期待能修证成须陀洹。如何才能证须陀洹?主流说法为:要断三结,成就四不坏净信。
于是为了断身见、戒禁取和疑惑,就直接修无常观、四大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观,用来断身见和戒禁取。而面对疑惑,则难以突破,或用卡拉玛经的叙述,对所见所认知的观念一一加以检正,但检正目标却看似无穷尽;一旦碰上生死轮回如何轮回的问题,就只好投降或相信自己所想出的轮回方式。
那段求法的历程一直模模煳煳的,只觉得须陀洹应该是离我们凡夫最接近的,又看似可达成的境界,但在关键处却又无法切入,实在有种障碍深重、生不逢时的感觉。
不过在接触到大师父后,接触到以历史为基石经大师父还原的修证道次第后,那近在咫尺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修证关键,被解开了。
以上这三篇《相应阿含》的经文,大师父就是将其按照道次第顺序作编排,先对五受阴的因缘法如实知,先得「明」断「无明」,接着由此见得五受阴身心的实况,起佛法僧不坏净信,且对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谨慎小心,不去做五种造成后续恐怖和麻烦的行为;由于明见五受阴的因缘法,就会明白我们过去所以为的一一个体,都是正在磨损败坏的过程,没有片刻之存有,保证得不到;进而知道所谓贤圣正道「八正道」,乃离贪断爱的「八正道」。这样叫做「须陀洹」。
什么是如实明了见到贤圣正道呢?必须如实明了见到十二支缘起,而十二支缘起正是生死轮回如何轮回的关键。正确的解读十二支缘起,才能现观生死轮回如何轮回。这在大师父的公开说法中有教,在此就不赘述。
如此修学,不再是模糊不着边际,也不再用自我催眠法,而是相当明确的「见因缘法,知生死轮回如何起、如何运作,起不坏净信,止息不良影响的行为,明白圣贤走过的解脱正道」。
至此,须陀洹的称谓不再重要,反而正确的修行次第和行为的依止之明确化,才是让修行真正踏实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