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二节 明、无明
第三品 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
第二目 如实知「集法皆灭法」与灭
1-4-2-3.2.1 彼集法之因缘灭,则集法灭,故知「凡集法皆是灭法」
S23.21《相应部》罗陀相应21经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一面坐已。具寿罗陀白世尊言:「大德!集法,说集者。大德!如何为集法耶?」
四 「罗陀!色是集法,受是集法,想是集法,行是集法,识是集法。
五 罗陀!如是观者……乃至,如……不更受后有。」
S23.22《相应部》罗陀相应22经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一面坐已。具寿罗陀白世尊言:「大德!灭法,说灭法者。大德!如何为灭法耶?」
四 「罗陀!色是灭法,受……想……行是灭法,识是灭法。
五 罗陀!如是观者……乃至,知……不更受后有。」
1-4-2-3.2.2 五蕴为因缘生,无常、败坏法,是集法、离欲法、灭法,随其因缘灭,则集法灭,灭者寂灭。
SĀ260大正藏《杂阿含》260经;S22.21《相应部》蕴相应2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时尊者舍利弗问尊者阿难言:「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阿难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舍利弗言:「阿难!所谓灭者,云何为灭耶?谁有此灭」?阿难言:「舍利弗!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汝所说:此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阿难!此五受阴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者,云何可灭?阿难!以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注:本经汉译经文中「本行所作,本所思愿」之句,为《相应部》蕴相应S12.21 经中所无有,而是「缘起所生」,或说是「因缘所生」更佳。由于本经为宗「如来藏」之求那跋陀罗所译,故有此将「因缘生」解译为「自生」、「自性生」之概念的「本行所作,本所思愿」用词。
古老经说~大正藏《杂阿含》260经 白话摘要
台湾 编辑组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舍利弗尊者到阿难尊者的住所,互相问候以后,在一旁坐下。那时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想要请教您问题,仁者您有空闲回答吗」?阿难说:「仁者您就问吧!我若知道答案,必然回答。」
舍利弗于是问:「阿难!所谓的『灭』,什么是『灭』?是谁有这个『灭』」?阿难回答:「舍利弗!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注1、注2),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什么是五受阴呢?详细来说: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注1、注2),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同理,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注1、注2),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
舍利弗接着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阿难,就像你说的: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1,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什么是五受阴呢?详细来说: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2,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同理,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阿难!这五受阴如果不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怎么可以说是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阿难!因为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故是无常的、依因缘灭而灭的现象;若现象灭尽,就称为灭。」
在当下,两位正直修行人各自听闻彼此的意见后,高高兴兴的互相道别。
注1:「本行所作,本所思愿」为原文,在本篇没有翻为白话。
注2:本经汉译经文中「本行所作,本所思愿」之句,为《相应部〉蕴相应SN 12.21经中所无有,而是「缘起所生」,或说是「因缘所生」更佳。由于本经为宗「如来藏」之求那跋陀罗所译,故有此将「因缘生」解译为「自生」、「自性生」之概念的「本行所作,本所思愿」用语。
古老经说 大正藏《杂阿含》345经读后感言
台湾 法观
据佛经记载,佛陀弟子中舍利弗与阿难之间有着深厚友谊,由于舍利弗的年龄与 佛陀差距不大,而佛陀年纪与阿难应该有一段差距(注:佛陀35 岁正觉,41 岁回迦毗罗卫城,此时净饭王命释迦族的王子出家,当时阿难尊者亦跟随出家修行,为比丘,应为已成年。所以阿难尊者的年纪可能与佛陀差二十几岁左右),所以舍利弗应该比阿难年长很多。阿难视舍利弗为修行的典范,非常尊崇舍利弗,与舍利弗有着亦友亦师的关系。
舍利弗在彼时有智慧第一之称号,对于佛法的理解应该不在阿难之下;但是为何此篇经文会记载说舍利弗来到阿难的住处请教有关「灭」的观念?舍利弗在佛法知见程度上是否不如阿难?
舍利弗可能是明知故问,有意考考阿难;也可能是采取这种交相诘问的方式,确定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没有误差。 佛陀时代,文书的方便性并不普遍,或许当时印度社会并没有书写记载的习惯。所以听完佛陀说法后,弟子们各凭记忆理解修行,在这种情况下,记忆错误或理解错误,可能性相当高。从阿难的角度来看,舍利弗所提的问题,也许是自己不知道,或者是听过但没有完全理解,趁这个机会回顾澄清一下,也是不错。两人交谈之后,发现彼此见解相同,自然皆大欢喜。
虽说阿难与舍利弗在佛法的见解上并无不同,但两人在修行成就的时间点上却有很大差别,舍利弗在遇见 佛陀,听闻佛法后,精进修持很快就达到漏尽阿罗汉的境界。阿难虽多闻第一,对佛法记忆理解无出其右者,但修持功夫一直使不上力,两人交往多年后,舍利弗先行入灭,消息传到,失去挚友,阿难精神上大受打击,心理痛苦长久无法平复,还要 佛陀来安慰他。可见得如实知解 佛陀正法虽然必要,但是依法精进同等重要,对此末学常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