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经说(2)苦灭之道为八正道

2022年1月18日      363次
分享

节录自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一章 大事因缘
第二节 苦灭之道为八正道

SĀ758 大正藏《杂阿含》758 经;南传《增支部》『三集』62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而不能知无母子畏,有母子畏。诸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何等为三?诸比丘!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复次、比丘!有时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复次、比丘!有时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彼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时于彼母子相见,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复次、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或复相见,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复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此人驰走,母子相失,或寻相见,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

      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是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何等为三?若比丘!子若老时,无母能语子:汝莫老,我当代汝;其母老时,亦无子语母:今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复次、比丘!有时子病,母不能语子:今莫病,我当代汝;母病之时,子亦不能语母:莫病,我当代母。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复次、子若死时,无母能语子:今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时,无子能语母:今莫死,我当代母。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

      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不」?佛告比丘:「有道、有迹,断彼三畏。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后三种无母子畏?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杂阿含》758经 白话摘要

台湾 法观

      我是这么听 佛陀说的。当时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对比丘谈到:「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与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是没有智慧与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说。他们却不知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事实上是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比丘!凡夫所谈论的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有三种。是哪三种呢?

      比丘!战乱发生,刀兵四起,百姓受害,因此造成孩子失去母亲与母亲失去孩子。这就是一般凡夫所谈论的第一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一种情况,当大火发生,而焚毁聚落城镇,人们四散奔走,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这就是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论的的第二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有时山洪暴发,大水淹没聚落,人们四处奔逃,造成母子失散。这是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论的第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然而,这些恐怖与畏惧,虽然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以为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智者而见,这都是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发生战争,刀兵四起,百姓遭到残害,为了逃难而流离失所,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过些时候,或许母子又会相见。这是第一种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却说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大火发生,而焚毁聚落城镇,人们四散奔走,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过后也许母子又会相聚。这是第二种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却说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山洪暴发,大水淹没聚落,人们四处奔逃,造成母亲与孩子失散;但是过后也许再度重逢。这是第三种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却说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比丘!佛陀说有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真正的痛苦,是哪三种呢?

      比丘!当孩子衰老的时候,没有任何母亲可以向孩子说:「你不要衰老,由我来代替你衰老」;当母亲衰老时,也没有任何孩子可以向母亲说:「你不要衰老,由我代替你衰老」。这是正觉的 佛陀所说的第一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比丘们!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有任何母亲可以向孩子说:「你不要生病,由我来代你生病」;当母亲生病时,也没有任何孩子可以向母亲说:「你不要生病,由我代替你生病」。这是正觉的 佛陀所说的第二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另外还有,比丘们!当孩子将死的时候,没有任何母亲可以向孩子说:「你不要死,由我来代替你死」;当母亲将要死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孩子可以向母亲说:「你不要死,由我代替你死」。这是正觉的 佛陀所说的第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在场的比丘问佛陀:「有可依循的途径、轨辙,经过精勤修学后,可以断除您所说的前三种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与后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所造成的痛苦吗?」

      佛陀回答:「有可依循的途径和轨辙,可以断除前三种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及后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所造成的痛苦。这个途径、轨辙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经过 佛陀开示后,在场比丘听闻了断除痛苦的方法后心开意解,欢喜的依着教导去实践。

古老经说 经文导读

道一尊尼

      世间人都是父母怕失去子女,子女亦怕失去父母,觉得失去就没有了,所以一般世间人说怕兵灾、火灾、水灾等三种天灾人祸,使父母子女离散不能在一起,这是世间人的想法。

      佛陀说这三种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亲人骨肉离散的怖畏,实是因为「有」而怕失去所产生的怖畏,而非失去所产生的怖畏。因为「有」才有失去,人们对有产生喜乐,「有」的失去也才会产生痛苦。

      世间是无常的,相聚总会离散,拥有也必然失去,因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感到痛苦,我们把这种必然离散而说成因「无」而痛苦,世间人没有看到世间无常的必然,所以当有的时候希望长久拥有,相聚时希望永久相聚,这种想法与盼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就必须面对无常的现实。 佛陀是智慧的觉者,佛说这不是「没有」的痛苦,这是相聚所必然离散的痛苦。

      佛陀说:有三种父母无子女,子女无父母真正的痛苦,这三种不是兵灾、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而是老、病、死所带来的痛苦。因人有生命就必然面对老、病、死这个事实,正如拥有就必然会失去,相聚必然会离散一样,所有生命必须面对老病死的到来。天下所有疼爱子女的父母,都没有办法代替子女承担老、病、死的事实,终究只能让子女独自面对老、病、死的到来。当子女自己面对老、病、死时,就必须面对,没有父母可以代替自己面对老、病、死的痛苦,反之亦是。无论子女如何孝顺,也无法代替父母面对老、病、死的痛苦。这就是 佛陀所说的面对老、病、死时,没有父母与子女能相互替代面对老、病、死的这种痛苦。

      佛陀说世间人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要面对因为有父母、子女的情爱,所以就必须面对有此亲情而产生失去子女、父母的痛苦。同样的面对老、病、死时就必须面对没有可以替代的痛苦。

      佛陀教导我们要脱离这三种有父母、子女的情爱的痛苦;三种没有父母、子女可以替代老、病、死痛苦的方法是修习八正道。

      正见是了解世间为缘生、无常,因为无常所以对任何现况的贪着与喜乐,终究要面对失去的痛苦,怕失去亲情、怕面对生命的消亡,都是因为没有体认到世间无常的必然性,所以产生深刻与难以自拔的痛苦。若了解世间无常,就能够调整自己的心境,来面对自己的问题。世间所有的一切,就像流动的风与水,又像飘浮不定的云与雾,虽真实的在眼前,也实实在在的是一种事实,可是却又那么的飘荡不定与难以掌握。我们只能经验到流动的风与水,这个经验虽是个真实的事实,却没有人能够拥有风或掌握流动的水,我们可以走过云与雾,可是却没有办法保有变动不定的云雾。在这生命的历程里,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即使是生命也是一样。

      我们都想要避免「失去」的痛苦,可是我们所能做的,到底是掌握流动的风水雨露,或开启内在觉醒的智慧?如果永久的拥有与长久的相聚,是不可能达到的事实,那么保有现状就成为一种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当我们面对失去的痛苦时,更需要开启内在的智慧,看清楚这世间的真相,而远离导致痛苦的迷惘。当具备这样的正见及下定决心,远离迷惑与无益的作为,让内心安住于这样的正念精勤前进,必让我们开启内在觉醒的光明。这个光明会驱散迷惑的黑暗,并且向解脱痛苦的目标前进,通达到远离痛苦的正定,直到涅盘,这就是 佛陀对朝向菩提的教导。

古老经说 读后感言

台湾 法观

      母子间的情感是世间亲情中最强韧的维系力量之一。所以母子被迫分离的恐惧与悲伤也被认定是世上最强烈的痛苦。但在 佛陀眼中,母子会真正分离的危机,与凡人所认知的定义不同。凡人所认定为母子分离的危机,实质上仅只是由于外在的变迁,一时威胁到母子相聚而已。比起人生中一定要经历的老、病、死所造成的衰老之苦、病痛之苦、与亲人永远离散的不舍和孤单,在苦的层次上是不一样的。因天灾人祸而失散的母子也许有重聚的可能,惟独必然败坏的生命,在经历老、病、死的过程中所造成亲人离散的逼迫却永不终止。

      不论是因天灾人祸威胁到母子亲情的相聚,而产生的恐惧痛苦;或者是因老、病、死的逼迫造成永远离散的恐惧痛苦,想获得解脱,唯有依循 世尊佛陀的教导,精勤修习,认真实践,才得以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