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二节 明、无明
第二品 如实知集、味、患、离之次第
第三目 如实知五蕴「患」缘生者,无常、苦
1-4-2-2.3.3五蕴为因缘生,缘生则无常、苦、非我我所
SĀ11大正藏《杂阿含》11经;SN22.18《相应部》蕴相应18-2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杂阿含》11经 白话摘要
台湾 编辑组
我曾经亲耳听佛陀这么说的: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此时, 佛陀对在场多位比丘开示:「色不是恒常的!若是在因、缘中而呈现各种色,那因、缘也不是恒常的;不是恒常的因、不是恒常的缘所产生的色,如何能说是恒常的呢?同样的,受…?想…?行…?识不是恒常的!若是在因、缘中而呈现各种识,那因、缘也不是恒常的;不是恒常的因、不是恒常的缘所产生的识,如何能说是恒常的呢?
如此,各位比丘!色不是恒常的;受、想、行、识不是恒常的,非恒常的则会导致苦,会导致苦的则是没有自我的,没有自我的则不能被拥有。圣弟子如此观察,对于色能厌离,对于受、想、行、识能厌离,厌离就不会喜乐,不会喜乐就能够解脱系缚,解脱系缚后而有知见:『我的生死已经结束,清净的行为已经确立,该做的都已经完成,自己认知到不再有后世的有身1。』
此时,在场多位比丘听闻 佛陀的解说后,恭敬欢喜的依法修行。
注1: 大正藏《杂阿含》71经 ;《相应部》蕴相应105经,S22.105 云何有身?谓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
古老经说 读后感言
台湾 法源
通常在经历美好的经验或长期以来的习惯时,内心会希望这些经历或生活模式,可以维持长长久久,不要改变。就算理智上知道,这一切都会改变,美好的经验终将过去,但是内心的情感,却期待这一切的美好,能够继续维持。就算不能维持,也希望能再经验一次。
这些「再来一次」的期待与想法,驱使着身心感官不断地辛劳追逐着所对应的环境,以维持经验能重现的因缘。若类似的经验能呈现,会加深对这经验重现的情感需求,同时也造成辛劳的过程继续下去。但若身心历经不断的辛劳追逐,却无法重现希望出现的经验时,内心的失落和沮丧,不是他人能够体会的。
这缘生的五受阴世间,是在影响中不断改变的现实。在不断追逐相似经历的过程中,不论相似经验再现与否,痛苦辛劳的身心经验,却是无可避免的现实。
长期经验这些身心体验后,能够认知到,似乎人生的这些经验,是无法被控制,根本不能主宰,连避免痛苦的基本需求,都无法如愿。只能依着观察出痛苦维持的原因,并且去除掉这些痛苦维持的原因后,才能远离痛苦。这些身心经验不能被控制,所以更谈不上拥有。
世尊深刻体会世间是因缘生的现实,明白缘生的现实不可能维持常态,而为了维持习以为常的经验所做的追逐过程,只会有苦的经验。明白和体会苦的经验后,进一步认知五受阴身心是不能主宰掌握,也不可能被拥有的。于是, 世尊教导大家,看清缘生事实后,远离期待与追逐相似经验的重现,则能终止因追逐而产生的辛劳与痛苦,从痛苦中解脱。
看了 世尊的指导后,明白现在用功的方向,就是看看对现实的认知是不是搞错什么,才让自己还不断地在追逐的过程中经历痛苦和辛劳。这个离苦的功课,只有对自己的身心用功才能彻底解决,没有别人能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