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随佛法师之《相应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缘由与灭尽 第二节 明、无明
第二品 如实知集、味、患、离之次第
第一目 先如实知五蕴集(世间集起)
1-4-2-2.1.2于五蕴生喜,则取着、耽着五蕴,招得未来五蕴集
S22.5《相应部》蕴相应5经;SĀ65大正藏《杂阿含》65经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乃如是说曰:「诸比丘!应修习三昧。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应如实了知。
三 何为如实了知耶?[谓]色集与灭,受集与灭,想集与灭,行集与灭,识集与灭是。
四 诸比丘!以何为色集耶?以何为受集耶?以何为想集耶?以何为行集耶?以何为识集耶?
五 诸比丘!于此处欢喜、欢呼、耽着而住。何为欢喜、欢呼、耽着而住耶?
六 欢喜、欢呼、耽着于色而住。依欢喜、欢呼、耽着,而彼生喜。喜取于色。缘取而彼有生,缘有而彼生生,缘生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生。如是于此处,悉皆有苦蕴之集。
七~九 欢喜于受…乃至…欢喜于想…乃至…欢喜于行…乃至…
十 欢喜、欢呼、耽着于识而住。依欢喜、欢呼、耽着于识而住,而彼生喜、喜取于识。缘取而彼有生,缘有而生生。缘生…乃至…如是于此处悉皆苦蕴之集。
一一 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识之集。
一二 诸比丘!何为色之灭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为识之灭。…(节录)
1-4-2-2.1.3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名五蕴集
SĀ65大正藏《杂阿含》65经;S22.5《相应部》蕴相应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此是)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愚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古老经说~大正藏《杂阿含》65经 白话摘要
台湾 编辑组
我曾经亲耳听 佛陀这么说的:
有段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 佛陀告诉在场的众位比丘们说:「应该常常努力修习禅观,内心安止寂静。为什么呢?比丘应该常常努力修习禅观,内心安止寂静,如实的进行观察。什么是如实的进行观察呢?这是色,这是色的集起,这是色的息灭;这是受……。想……。行……。这是识,这是识的集起,这是识的息灭。
什么是色的集起?受、想、行、识的集起?不曾听闻正法的愚痴凡夫,对于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不如实的进行观察这是受的集起,受的息灭,受的味着,受的过患,受的远离贪爱;由于不如实的进行观察,对于受的乐着而生取着,缘取着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样,纯大苦聚,从集起而生,这称为色的集起,这称为受、想、行、识的集起。
什么是色的息灭?受、想、行、识的息灭?已然听闻正法的得法眼的圣弟子,对于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如实的进行观察这是受的集起,受的息灭,受的味着,受的过患,受的远离贪爱;由于如实的进行观察,对于受的乐着而息灭,乐着的息灭而有取的息灭,缘取着的息灭而有有的息灭,缘有的息灭而有生的息灭,缘生的息灭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息灭。这样,纯大苦聚都得以息灭,这称为色的息灭,这称为受、想、行、识的息灭。因此比丘应该常常努力修习禅观,内心安止寂静。比丘!住于禅观,内心安止寂静,专精努力,如实观察。」
佛陀说完此经后,比丘们听闻 佛陀的教导,恭敬欢喜的依法修行。
古老经说 读后感言
台湾 法正
我们一般的认知上,都将事事物物一一的分别对待。而这一经中 佛陀指出这样的对待方式,是不合于因缘法的。
在大正藏《杂阿含》65 经中指出「色集」,是无闻凡夫对「受 集」、「受 灭」、「受 味」、「受患」、「受离」的不如实观察、不如实知;而生乐着,而有取,而有有,而有生及老病死等纯大苦聚,这才是「色集」。而且这也是「受集」、「想集」、「行集」、「识集」。如果我们依着我们习惯的一一分别的认知方式,一定对 佛陀在此经中的教导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这只有因缘法的智见中才有解答。
另外,这一经中 佛陀也给我们明确的教示:十二因缘的集起,是因为我们对「五受阴」──色、受、想、行、识的不如实观察。如果要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聚的远离与灭尽,则需要在身心运作的「五受阴」努力于如实的观察。
佛陀在本经的最后,还是一再劝勉「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精勤努力于禅观,精勤于五受阴的如实观察。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出生死之路,就只有依循 大师的教导,而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