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经文(1)总说菩提道次第

2022年1月1日      1,101次
分享

3.古老经法共说的菩提道次第

3-1. 总说菩提道次第

      关于 释迦佛陀教导的菩提道修证次第,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汉译《相应阿含》(误译名《杂阿含》)296,287,379 经及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65 经、『圣谛相应』第11经中,都有同等的记载及说明。当年 佛陀初转法轮时,向憍陈如等五比丘教导的说法来看, 佛陀是先正觉「因缘法、缘生法(十二因缘的集法)」,正见五阴是缘生,如是则能舍断缘生法是「常、乐、我、净」的「妄见」,所谓了知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亦非我所,再得以明见「当已正觉因缘、缘生,若能于缘生五阴离贪、断爱,必能断苦」,如此明见「十二因缘的灭法」,接着明见古仙人道的「八圣道」,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其次,依据「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再次第的修学「出世间八圣道」满足,正定成就,具足了「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行。当修学「出世间八圣道」满足,正定已经成就,即完成了无明、贪欲、瞋恚的断尽,成就解脱、解脱知见,具足「四圣谛第三转、四行」的修证。如是次第修习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整的修证历程就是「次第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这一教导的修证次第,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296,287,785,379 经,还有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65 经、『圣谛相应』11 经、《中部》(117)『大四十法经Mahācattarisaka Sutta』,都是同样的指出:

      一、先见「十二因缘的集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成就正觉,正见无明、行……老病死等都是缘生法,断除「恒常想」、「我想」、「众生想」、「寿命想」、「忌讳吉庆想」等等妄见。见《相应阿含》296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 经。

《相应阿含》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相应部》『因缘相应』20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佈,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四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佈,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五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六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缘生、无常、有为(应译有漏)、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七 诸比丘!生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八 诸比丘!有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九~一六 诸比丘!取为……诸比丘!爱为……诸比丘!受为……诸比丘!触是……诸比丘!六处是……诸比丘!名色是……诸比丘!识是……诸比丘!行是……

一七 诸比丘!无明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一八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故,彼忆起宿世,即:「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一九 [彼圣弟子,]驰思未来:即:「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何故于未来世有耶?如何于未来世有耶?我于未来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0 [又圣弟子],于今之现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无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众生来自何处耶?彼将赴何处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诸比丘!圣弟子如实对此缘起及此等缘生之法,以正慧善见故。」

      二、再进一步的正见「不知因缘、缘生者,即会对缘生法生贪爱」,如是则有生、老病死的集起。若是「已正觉因缘、缘生者,即正见缘生法则无常、苦,对缘生法离贪、断爱」,如是则有生、老病死的灭尽。明白「凡集法者,悉皆有灭法」1,正知「十二因缘的灭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见《相应阿含》287经、《相应部》〈因缘相应〉65经。

《相应阿含》287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相应部》12.65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觉,为(菩萨 2)时,曾作此念:「此世间实陷于苦恼,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将再生。然却不知此老死苦之出离。实则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缘何有老死耶?」

四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爱……有受……有触……有六处?……有名色耶?缘何而有名色耶?」

六 诸比丘!依正思惟,于我而生慧悟得:「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缘何有识耶?」

八 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九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将再生。即缘此名色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0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一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老死,因何之灭而有老死之灭耶?」

一二 诸比丘!尔时,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生故无老死,因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生……无有……无取……无爱……无受……无触……无六处……无名色,因何之灭而有名色之灭耶?」

一四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识故无名色,因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

一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识,因何之灭,而有识之灭耶?」

一六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名色故无识,因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一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达菩提。即:由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八 诸比丘!「是灭、是灭」,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兰若林,发现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彼则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

二0 诸比丘!尔时,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报曰:「尊者,当知我徘徊阿兰若林,发见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尊者!宜于其城予修筑。」

二一 诸比丘!尔时,王或王之大臣,修筑其城邑,其城邑后来繁荣,众人炽盛,增上发展。诸比丘!同此,我发见过去正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

二二 诸比丘!过去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径者何耶?即此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定。诸比丘!此乃过去正等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则知老死,知3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灭老死之道迹。

二三~三一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爱……知受……知触……知六处……知名色……知识……

三二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三三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比丘!如是梵行繁荣、增广,示知众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说示。」

      此时,学人已经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4。见《相应部》〈因缘相应〉21经、〈蕴相应〉126经;《相应阿含》256经。

《相应部》〈因缘相应〉21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相应部》22.126经: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而…乃至…

三 坐于一面而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无明,说无明者。大德!何为无明?如何为无明人耶?」

四 「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于色有集法,不如实知5色乃有集法。于色有灭法,不如实知色乃有灭法。于色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色乃有集灭法。

五 于受有集法,不如实知受乃有集法。于受有灭法,不如实知受乃有灭法。于受有集灭法,不如实知受乃有集灭法。

六 想有集法…乃至…

七 于行有集法,不如实知行乃有集法。于行有灭法,不如实知行乃有灭法。于行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行乃有集灭法。

八 于识有集法,不如实知识乃有集法。于识有灭法,不如实知识乃有灭法。于识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识乃有集灭法。

九 比丘!说此为无明,如是为无明人。」

一0 如是说已,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明,说明者。大德!何者为明?何者为明人耶?」

一一 「比丘!于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有色集法者,如实知有色集法。有色灭法者,如实知有色灭法。有色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色集、灭法

一二 有受集法者…乃至…

一三 有想集法者…乃至…

一四 有行集法者…乃至…

一五 有识集法者,如实知有识集法。有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灭法。有识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集、灭法

一六 比丘!说此为明,如是为明人。」

《相应阿含》25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如」?「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6;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如;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如(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三、当正见「十二因缘的集法与灭法(见老病死如何起与如何灭,此时修行者还未解脱,老病死也还未灭)」,接着得见「能对缘生法离贪、断爱」,就是解脱生、老病死的古仙人道,这一离贪、灭苦的古仙人道就是八正道。此时,已经明见老病死苦、老病死苦的集法、老病死苦的灭法、老病死苦灭尽的正道,已经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成就了「慧根」及「信根」7。见《相应阿含》287,655经、《相应部》〈因缘相应〉65经、〈根相应〉52经:

《相应阿含》287经:

世尊告诸比丘: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相应部》12.65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觉,为(菩萨 8)时,曾作此念:「此世间实陷于苦恼,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将再生。然却不知此老死苦之出离。实则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缘何有老死耶?」

四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爱……有受……有触……有六处?……有名色耶?缘何而有名色耶?」

六 诸比丘!依正思惟,于我而生慧悟得:「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缘何有识耶?」

八 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九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将再生。即缘此名色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0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一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老死,因何之灭而有老死之灭耶?」

一二 诸比丘!尔时,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生故无老死,因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生……无有……无取……无爱……无受……无触……无六处……无名色,因何之灭而有名色之灭耶?」

一四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识故无名色,因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

一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识,因何之灭,而有识之灭耶?」

一六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名色故无识,因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一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达菩提。即:由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八 诸比丘!「是灭、是灭」,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兰若林,发现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彼则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

二0 诸比丘!尔时,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报曰:「尊者,当知我徘徊阿兰若林,发见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尊者!宜于其城予修筑。」

二一 诸比丘!尔时,王或王之大臣,修筑其城邑,其城邑后来繁荣,众人炽盛,增上发展。诸比丘!同此,我发见过去正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

二二 诸比丘!过去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径者何耶?即此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定。诸比丘!此乃过去正等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则知老死,知9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灭老死之道迹

二三~三一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爱……知受……知触……知六处……知名色……知识……

三二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三三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比丘!如是梵行繁荣、增广,示知众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说示。」

《相应阿含》655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相应部》48.52经: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三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四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檐之等住,无重檐之安住。诸比丘!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檐之等住,有重檐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五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而住。」

      四、当已经明见老病死苦、老病死苦的集法、老病死苦的灭法、老病死苦灭尽的正道,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后,即能依据「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也就是具足「慧根(四圣谛如实知)」,摄导精进修行的「精进根」、「念根」、「定根」10,也正是修习离贪、断爱之出世间八正道,这就是「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证。见《相应阿含》785经(《中部》(117)〈大四十法经〉)。

《相应阿含》78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五、当依「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摄导出世间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修行成就出世间正定,具足五根。当完成「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证后,即已经完成愚痴、贪欲、瞋恚的断尽,成就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得自作证:「自知不受后有」。

      这正是「四圣谛第三转、四行」的成就,得成就正觉、离贪、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一修证次第,在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铜鍱部《相应部》,都是清楚、同等的说法。见《相应阿含》749,379经;《相应部》〈圣道相应〉1经、〈圣谛相应〉11经:

《相应阿含》749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45.1经:

「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相应阿含》37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己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拘邻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

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相应部》56.11经: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二 于此处,世尊言五比丘曰:「诸比丘!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三 (一)于诸欲以爱欲贪着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二)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此为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云何乃能如来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乃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乃如来所现等觉之中道,此乃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五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六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

七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八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九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徧知…乃至…已徧知,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0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集圣谛应断…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灭圣谛应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二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 诸比丘!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一四 诸比丘!然而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一五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一六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地居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七 闻得地居诸天之声之四大天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八 闻得四大天王诸天声之忉利诸天……焰摩诸天……兜率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九 如是于其剎那,其顷刻,其须央之间,乃至止于梵世之声已达。又,此十千世界涌震动,示现于无量广大光明之世间,超越诸天之天威力。

二0 时,世尊称赞而曰:「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自此即名具寿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注释

  • 1.见南传《相应部》〈谛相应〉11经: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p.314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 2.「菩萨」一词为后世所增加,时约佛灭后一百四十年以后,此非古来佛教的传诵,僧团为此起诤论而分裂为二。
  • 3.老死云云 原文重复可不要.
  • 4.见大正藏《杂阿含》256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126经 见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21
    见大正藏《杂阿含》846-2经;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28
  • 5.「如实」原本误为「如法」。
  • 6.五阴是生法,亦是灭法,此谓「五阴是依因缘生之法,故也是依因缘灭而灭之法」,所谓:「缘根、境生识,三事和合触……诸大苦聚集;六入灭则触灭……诸大苦聚灭」(《相应阿含》68经)。若如实见五阴集与灭(《相应部》12.21经),所谓「无明缘行……诸大苦聚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诸大苦聚灭」(绝不是剎那生、剎那灭) ,则正见因乐着、贪爱五阴(味),而有生、死之集起,依正见五阴无常(患),而知有生、死之灭尽,亦知当于五阴断欲贫、越欲贪、灭欲贪(离),是为生、死灭尽之道。一可参大正藏《相应阿含》1173经
  • 7.见大正藏《杂阿含》655经;南传《相应部》〈根相应〉52
    见大正藏《杂阿含》845经;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28经、〈根相应〉53
  • 8.「菩萨」一词为后世所增加,时约佛灭后一百四十年以后,此非古来佛教的传诵,僧团为此起诤论而分裂为二。
  • 9.老死云云 原文重复可不要。
  • 10.见大正藏《杂阿含》655经;南传《相应部》〈根相应〉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