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事非律之论争

2021年12月17日      250次
分享

选录自随佛法师著《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 2010

引言

      佛灭后,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努力维持着「和合一味,团结无争」的佛教,最后还是分裂了。关于佛教部派分裂的缘由,各部派的说法是互有出入。若依照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的讲法,僧团分裂的起因,是佛灭后百年,出于优波离师承的东方毘舍离僧团,擅行求取金钱等「十事非律」,北方阿难系摩偷罗僧团与西南方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共同纠举毘舍离僧团的过失,僧团为此分裂为东方大众部与西方上座部。铜鍱部认为求取金钱的毘舍离僧团为大众部,而优禅之「分别说」僧团是上座部(Sthavirāḥ)。

      然而,受取金钱等「十事论争」事件,虽是佛教僧团共认的事实,但认为「十事论争」造成了僧团的分裂,并分化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则只有主张「佛是分别说」,自称是上座部的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实是分别说部)而已!同出于优波离师承,发展为大众部的毘舍离僧团,则认为部派分裂是在孔雀王朝覆亡后,有三恶王破灭中印的佛教,当中印佛教复兴时,有长老比丘将原本传承的古律,加以分别广演,从简要朴质转为繁琐详细,使得僧律有了古、新的差异,因而造成部派分裂。见大众部传诵的《舍利弗问经》1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时有)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御四兵攻鸡雀寺。……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王家子孙于斯都尽。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

      除了分别说系铜鍱部与大众部的说法之外,阿难系摩偷罗僧团认为僧团分裂成上座与大众二部,是出于佛灭后116 年,毘舍离僧团举「五事异法」的纷争所致。在佛教两大师承、三大僧团当中,出于优波离系的大众部(毘舍离僧团)及分别说部(优禅尼僧团),主张是律戒的争端造成分裂,而阿难系(据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的说法)则认为教法的差异,才是佛教分裂的主因。这三大僧团各持的事由,若从时间发生的前后来看,首先发生的是律戒的「十事论争」,其次才是教法的「五事异说」,此后则是各方僧团提出自己的「立论见解」,并举行确立自部「部义」与「律戒」的部派结集,最后是各部广传于诸方以后,各部主张的部义再次的演变及再分化。

一、十事论争

1. 环境、部族与文化的分隔

      佛入灭至灭后百年间,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是日趋没落,而位居舍卫城西方约四十由旬的摩偷罗(巴 Mathurā),则渐渐的兴起于世,并逐渐的取代舍卫城,成为西方的佛教中心。在东方的毘舍离城,是跋耆Vṛji 族半民主性质的共和城邦,又是恒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商业上较其他地区发达,恒河对面又近于摩竭陀国都城王舍城(后迁都于恒河边华氏城),所以商业兴盛、社会风气开放。当王舍城日渐没落,华氏城又未至昌盛之际,毘舍离遂发展为东方的佛教中心。此时东、西方佛教的隔阂,比起佛世时的舍卫城与王舍城的差距,还要来得更远、更大。

      虽然毘舍离僧团与优禅尼僧团,皆出自优波离的传承,但以跋耆族为主的毘舍离僧团,比起非毘提诃Videha 血统的优禅尼僧团,更为信受释迦族血统的僧伽。如出身于释迦族的阿难,晚年多弘化于毘舍离,并且被尊称为「毘提诃牟尼Videhamuni」。然而,毘舍离僧团虽受阿难的影响,但其余的释族僧众却不乏放逸者(如律藏所指六群恶比丘、比丘尼,即为释迦族僧众),加上毘舍离经济富裕,又是共和城邦,社会较开放、自由,使得毘舍离僧团的学风,倾向自由、开放、宽松。反之,恒河以南的摩竭陀国,血统、族裔不同于恒河以北的毘提诃族(包含跋耆Vṛji(金刚)族、拘利Koli 族、末罗Malla(力士)族、冥宁Minasu 族(末罗的分支)、酥摩Himā 族、释迦Śākya 族等血统相关的六族),在信仰上较倾向印度本土的「奥义书思想」,崇信苦行沙门,如行头陀行的大迦叶,即深受王舍城君民的崇敬。因此,摩竭陀国西方的优禅尼僧团,学风大不同于毘舍离僧团的宽松,而是倾向保守、严谨。

2. 受取金钱等律戒的纷争

      根据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僧团(包括化地部、法藏部、锡兰铜鍱部)的说法,佛教僧团的分裂,是肇因于佛灭后百年的毘舍离僧团(跋耆族),擅行受取金钱等十件违反律戒事,阿难系长老耶舍提出异议与纠举,不为毘舍离僧团所接受,并且集体排拒耶舍长老,进而造成西方的阿难系僧团及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共同反对优波离系东方毘舍离僧团的违律,这就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的僧团论争,被称为「十事论争」。这可见于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锡兰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诸律说如下:

《十诵律》2:「佛般涅盘后一百一十岁,毘耶离国十事出。是十事非法、非善,远离佛法,不入修妒路,不入毘尼,亦破法相。是十事,毘耶离国诸比丘,用是法、行是法。言:是法清净,如是受持。何等十事?一者盐净、二者指净、三者近聚落净、四者生和合净、五者如是净、六者证知净、七者贫住处净、八者行法净、九者缕边益尼师檀净、十者金银宝物净毘耶离诸比丘,又持憍萨罗国大金钵,出憍萨罗国,入毘耶离国,次第乞钱,随多少皆着钵中。时人或以万钱,或千、五百、五十,乃至以一钱,悉着钵中。是时有长老耶舍陀迦兰提子,毘耶离住。……耶舍陀是长老阿难弟子,耶舍陀闻毘耶离国十事出已。……语言: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遣使持分与耶舍陀,耶舍陀即还遣使此不净物。……耶离比丘思惟言:耶舍陀于诸白衣前出我等罪,我等当与耶舍陀作下意羯磨,令向毘耶离诸白衣忏悔。……长老耶舍陀,向毘耶离白衣忏悔时,事事说法使白衣信解。……毘耶离国诸比丘,如是思惟,)我等不应令耶舍陀是中住,今当作出羯磨,汝不应毘耶离住。如是思惟已,集僧与耶舍陀作出羯磨,不得毘耶离住。」

《五分律》3:「佛泥洹后百岁,毘舍离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阁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钱净。彼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满钵水,集坐多人众处,持钵着前以为吉祥,要人求施。时诸白衣男女大小经过前者,便指钵水言:此中吉祥,可与衣、钵、革屣、药直。有欲与者与之,不欲与者,便讥呵言:沙门释子不应受畜金银及钱。设人自与(尚)不应眼视,而今云何作此求施?时长老耶舍迦兰陀子,在彼猕猴水边重阁讲堂,语诸比丘言:汝莫作此求施,我亲从佛闻,若有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语诸比丘已,复语诸白衣男女大小,汝等莫作此施,我亲从佛闻,若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彼诸比丘得金银钱已,语耶舍言:大德可受此分。答言:我不受非法求得施分。复语言:若不自受可以施僧。答言:我既不受,云何施僧?于是诸比丘便以耶舍前教白衣,为骂白衣,与作下意羯磨。羯磨已,耶舍言:我亲从佛闻,若僧与作下意羯磨,应差一比丘为伴,谢诸白衣,诸比丘便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伴之。耶舍即将至白衣所,正值五百优婆塞聚在一处。便语之言:……佛言……珠髻!……若人以五欲为净,是人则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若人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是人则以五欲为净。若人依我出家受具足戒,而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者,当知是人必定不信我之法律。我虽常说须车求车、须人求人、随所须物皆听求之,而终不得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跋耆比丘问僧使比丘言:耶舍比丘已谢诸优婆塞未?答言:已谢。但诸白衣皆信其语,咸作是言:今毘舍离唯有大德,已请尽寿四事供养,于我等辈无复宜利。跋耆比丘复以耶舍前教诸比丘,为骂僧犯波逸提语言:汝当见罪悔过。耶舍答言:我无罪可见,云何悔过?跋耆比丘便聚集,欲与作不见罪羯磨。」

《四分律》4:「尔时,世尊般涅盘后百岁,毘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应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和、得与盐共宿、得饮阇楼罗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时有耶舍迦那子,闻毘舍离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阇子比丘所,见劝檀越布萨时,(不应)布施众僧金银。僧中唱令:与伽那子比丘。(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彼于余日作分已,送与伽那子比丘。伽那子比丘言:我不须。我先言: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彼即言:毘舍离优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时即差使共往。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汝等当知,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去饰好。我说是语,汝以此事不信我耶?彼离奢言:我非为不信,我有信乐于汝。汝可住此毘舍离,我当供给衣服、饮食、医药所须之物。……还婆阇子比丘所,遥见伽那子比丘来,即问使比丘言:伽那子比丘,已解喻诸离奢得信耶?答言:尔!(使比丘)即言:彼已信乐伽那子,持我等作非沙门释子。……彼毘舍离比丘,语伽那子比丘言:汝先骂众僧,见罪不?答言:我不骂众僧。彼即和合与作举。」

《善见律毘婆沙》5:「世尊涅盘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何谓为十?一者盐净、二者二指净、三者聚落间净、四者住处净、五者随意净、六者久住净、七者生和合净、八者水净、九者不益缕尼师坛净、十者金银净。此是十非法、于毘舍离现此十非法……尔时,长老耶须拘迦干陀子,于毘舍离大林鸠咤伽罗沙罗中住。尔时,跋阇子比丘说戒时,取水满钵置比丘僧中。尔时,毘舍离诸优婆塞来诣跋阇子比丘,作如是言语:诸优婆塞,应与众僧钱,随意与半钱、若一钱,使众僧得衣服,一切应说。……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眉),萨婆迦(眉)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

      「十事论争」的十事,依现今南方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诵的律藏『小品』之『七百结集犍度』6说:

      「世尊般涅盘百年,毘舍离之跋耆子诸比丘,于毘舍离城出十事」,而十事是指:

  1. 器中盐(蓄角盐):盐蓄于器中,当无盐时可用于食,以此犯残宿食之波逸提。
  2. 过二指:日影于正午过二指,非时食,以此非时食之波逸提。
  3. 近聚落:食已,已示谢,复入聚落,食非残食(食用不是受施后吃剩的食物),以此犯非残食之波逸提。
  4. 住处:同一境界之众多住处,各行布萨,以此违律之恶作。
  5. 后听可:别众行羯摩,若比丘来求听可,以此违律之恶作。
  6. 常法:此我和尚、阿阇梨之常法而行,此常法一分净、一分不净。
  7. 不搅乳:食已,已示谢,饮非乳、非酪之乳等非残食,此犯残宿食之波逸提。
  8. 饮阇楼迦酒:饮未榨酒与非成酒(饮含低酒精浓度的半发酵椰子汁),以此犯饮酒之波逸提。
  9. 无缕边坐具:坐具过长于佛二磔手,宽佛一磔手半,边佛一磔手,犯切断。
  10. 受金银:受持金银,以此犯金银之波逸提。

      「十事论争」中,发生论争的缘由及最主要的议题是「受持金银」。依照僧伽律戒而言,「受持金银」是舍堕戒,律曰:「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7「虽有任何事,亦不得领受,不得索取金银」8。若依据经法来看,据铜鍱部《相应部》的传诵9:「于此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非净,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以金银为净者,则于五种欲亦净。聚落主!以五种欲为净者,此应视为非沙门法(之人),非释子法(之人)」、「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车是依车之所要者而求,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聚落主!无论依如何之事由,余不言求受金银」。另阿难系说一切有部汉译《杂阿含》的传诵10:「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从阿难系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各支派传诵的经法、律戒来看, 佛陀的出家弟子是「不得受取金钱」,除此之外的其余九事,也都不合律戒。

      佛灭后约百年,受取金钱等「十事论争」,除了阿难系摩偷罗僧团及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分别说系),西方两大僧团的意见以外,被提举违律的优波离系东方毘舍离僧团,又是如何看待「十事论争」呢?这应从毘舍离僧团转化之大众系传诵的《摩诃僧祇律》,来确证毘舍离僧团对「十事」的最终立场。见大众系《摩诃僧祇律》11

《摩诃僧祇律》:「七百集法藏者。佛般泥洹后,长老比丘在毘舍离沙堆僧伽蓝。尔时,诸比丘从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长寿!世尊在时,得前食、后食、衣服、供养,世尊泥洹后,我等孤儿谁当见与,汝可布施僧财物。如是哀声而乞,时人或与一罽利沙盘、二罽利沙盘……乃至十罽利沙盘至布萨时,盛着盆中,持拘钵量,分次第而与。时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问言:此是何物?答言:次得罽利沙盘,医药直。耶舍答言:过去!问言:何故过去施僧?耶舍答言:不净!诸比丘言:汝谤僧,言不净。此中应作举羯磨,即便为作举羯磨。作举羯磨已,时尊者陀娑婆罗在摩偷罗国,耶舍即往诣彼。作是言:长老!我被举行随顺法。问言:汝何故被举?答言:如是、如是事。彼言:汝无事被举,我共长老法食、味食。耶舍闻是语已,作是言:诸长老!我等应更集比尼藏,勿令佛法颓毁。(陀娑婆罗)问言:欲何处结集?(耶舍)答言:还彼事起处。」

      《摩诃僧祇律》提到的陀娑婆罗,是承自优波离的第二师,也是毘舍离僧团的大长老。见大众部传诵之《摩诃僧祇律》『五百结集法藏』12

优波离授陀娑婆罗,陀娑婆罗授树提陀娑,树提陀娑如是乃至授尊者道力,道力授我及余人」。

      陀娑婆罗认为耶舍被毘舍离僧团举「不见罪羯磨(见《十诵律》)」,也就是不和耶舍共处的处罚,对于耶舍长老来说,是「无事被举」,可谓「此罪莫须有」,并自说「我共长老法食、味食」,明确的显示出「认同耶舍」的立场。因此,「十事论争」后,毘舍离僧团应是接受与承认「十事违律」。

3. 参与羯磨会议的长老

      根据锡兰铜鍱部《善见律》13的传诵,当僧团为了「受取金钱」等十事起论争后,两边僧团各推四位长老共同举行会议。据分别说系《善见律》与《四分律》传诵,抉断「十事」的八大长老中,阿难亲传的弟子有:萨婆迦眉(Sabbakāmi)、苏寐(巴Soma,苏摩,苏曼那,沙罗)、屈阇须毘多(Kubjaśobhita)、离婆多(巴Revata)、婆那参复多(巴Sanasambhūta 三浮陀,即有部传的商那和修Sāṇavāsi)、耶须(巴Yasa 耶舍)等六人,前三人出身于东方跋耆族,后三人出身于西方波利族;阿 留驮(巴Anuruddha 阿那律)的亲传弟子有:婆娑伽眉、修摩 (巴Sumana,修摩那),前者为东方跋耆族,后者是西方波利族。除八大长老之外,又有毘舍离跋耆族优秀青年僧伽阿耆多(Ajita,十诵律说阿嗜多)为八大长老之敷座人。见汉译《善见律毗婆沙》14、法藏部传《四分律》15

《善见律毘婆沙》:「大德!我等辈今应出法及毘尼。……于毘舍离婆利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问、依阿含问、依枝叶问、依诸法聚问,一切法及毘尼藏尽出。……是时萨婆迦眉、苏寐、离婆多、屈阇须毘多、耶须婆那、参复多,此是大德阿难弟子。修摩[少/兔]、婆娑伽眉,此二人是阿[少/兔]留[马*太]弟子,已曾见佛。」

《四分律》:「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彼(波梨比丘)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彼(波夷那比丘)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是中有阿夷头比丘,堪任劝化。」

      另据阿难系的说法,「十事论争」时,当时耶舍Yesa 尊者(耶输陀、耶须拘迦Yesadhvaja)提举毘舍离僧团求取金钱、不守律戒,耶舍是阿难弟子优多罗Uttara 的再传,接受耶舍的礼请而出面关心此事,并代表号召佛教长老及僧众的摩偷罗大禅师商那和修Sṇāvāsi(又译为三菩伽Sonaka、三浮陀Sambhūta、婆那参复多Sanasambhūta)与萨寒若的离婆多Revata,正是阿难的直传弟子,其余毘舍离的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一切去)、沙罗(巴Soma 即苏寐),还有婆罗梨弗的级阇苏弥罗(屈阇须毘多Kubjaśobhita),都是阿难的弟子。见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十诵律》卷第六十16

「佛般涅盘后一百一十岁,毘耶离国十事出,是十事非法非善。……毘耶离诸比丘,又持憍萨罗国大金钵,出憍萨罗国,入毘耶离国,次第乞钱,随多少皆着钵中,时人或以万钱,或千五百五十乃至以一钱,悉着钵中。时有长老耶舍陀迦兰提子,毘耶离住。……耶舍陀是长老阿难弟子……事事说法使诸白衣得信,……知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毘耶离诸比丘闻已……如是思惟,我等不应令耶舍陀是中住……如是思惟已集僧,与耶舍陀作出羯磨,不得毘耶离住。」;「耶舍陀住憍萨罗国夏安居,尔时长老三菩伽。住摩偷罗国僧伽遮僧伽蓝精舍。是三菩伽,有名称大阿罗汉,长老阿难弟子。……(耶舍陀)闻已遣使诣三菩伽言:长老知不?毘耶离国有十事出。……诸长老比丘,应集会灭是恶法,今若不灭后必将大。长老三菩伽闻是事已,即遣使诣达嚫那国、阿盘提国。如是诸国皆遣使语言:汝知不?毘耶离国十事出。……尔时,达嚫那国、阿盘提国等诸比丘,即皆集会毘耶离。是时长老梨婆多,住萨寒若国,有名称大阿罗汉,好行四无量心,是长老阿难弟子。……长老三菩伽如是思惟,我等以何长老为上座,当求是长老为上座摄诸比丘。作是思惟已,我等当求长老梨婆多,为诸比丘说实法。……三菩伽言:此诸比丘当云何?梨婆多答:当共勤方便灭是不善法。尔时长老沙罗。住毘耶离国,有名称大阿罗汉,是长老阿难弟子……树林中有神天,合手向沙罗言:如是如是长老,是毘耶离比丘非法语,诸客比丘是法语。大德沙罗!汝欲作何等?答当勤方便灭是不善法。……毘耶离诸比丘,着衣持钵诣萨寒若国,到已见长老梨婆多,已同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诸比丘。……复作是念,诸上座弟子,我等今当软语令请,是上座当用弟子语。……诸上座弟子即觉问,是上座供养,何以故与我?毘耶离诸比丘答:当语汝师,毘耶离比丘。是有法语。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诸比丘,不是法语。一切诸佛皆出东方,长老上座莫与毘耶离中国比丘斗诤诸上座弟子答:此是小事,我经营之。……梨婆多语弟子:汝愚痴人!……是时长老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上座,住毘耶离,有名称大阿罗汉,好行空三昧,是长老阿难弟子。……长老第一上座问长老梨婆多,汝何以不卧?答:我如是思惟,长老是僧中第一上座未卧,我不应先卧。……是时有长老,名级阇苏弥罗,在婆罗梨弗国住,有名称大阿罗汉,喜用天眼,是长老阿难弟子。……长老级阇苏弥罗来。满七百僧。……是时三菩伽,僧中唱四比丘名字,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东方四旧比丘。何等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一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上座、二沙罗、三耶输陀、四级阇苏弥罗,是为四客比丘。何等东方四旧比丘?一上座梨婆多、二长老三菩伽、三修摩那、四萨波摩伽罗摩,是为东方四旧比丘长老三菩伽僧中唱:大德僧听!我唱是八人名字,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四客比丘,东方四旧比丘,若僧时到僧忍听,是八人作乌回鸠罗,为断灭僧中恶事故。……三菩伽如是思惟竟,僧中唱:大德僧听!是阿嗜多比丘受戒五岁,善诵持毘尼藏,学持阿含。若僧时到僧忍听,是阿嗜多比丘依受诸上座作乌回鸠罗,沙树林中作敷坐具人。」

      当时代表东、西方僧团主持羯磨会议的八大长老中,除了阿难系的六位长老以外,另有修摩那(巴Sumana)、萨波摩伽罗摩,修摩那长老是阿那律的弟子,但不确定萨波摩伽罗摩长老,是否就是分别说系铜鍱部《善见律》说的阿那律弟子婆娑伽眉长老。西印的阿盘提Avanti 及达嚫那婆多Dakṣiṇāpatha(简称达嚫那Dakṣiṇā,达嚫dakkhiṇa,据法显《佛国记》之记载,达嚫那国位于南印度中央的高原地,相当现今的德干高原Dekken,即玄奘《大唐西域记》17第十卷说的南憍萨罗国Dakṣiṇākosala)。这两地的僧众,都是佛灭约百年「十事论争」时,支持阿难系僧团的西方优波离系僧众。后来发展为分别说部(Vibhajyavādin)见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18

梨婆多语……我自知见毘耶离诸比丘非法、非善,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诸比丘,实是法、是善语」。

      如此看来,「第一次结集」以后,佛教僧团的发展,虽然是以经法系的阿难师承与律系的优波离师承为两大主流,但是在「十事论争」的长老会议中,是以出于阿难系的僧众为主要的成员,而出于优波离系的僧众则未入其中。若由参与十事会议诸长老的师承辈分来看,可见当时僧团在推举羯磨会议代表时,不仅以 佛陀直传弟子的再传弟子为优先,并且考虑到东、西方族群的平衡。

4. 主导羯磨及结集会议的长老

      优波离传承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觉音论师着的《善见律毘婆沙》提到,「十事论争」之七百结集时,阿难弟子萨婆迦眉长老是一切僧众之上座,代表结集律藏。见汉译《善见律毘婆沙》19

「世尊涅盘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眉),萨婆迦(眉)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

      南传铜鍱部的《岛史》,也是说「离婆多僧长老问,萨婆迦眉地上众长老答」。又根据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化地部的《五分律》,因为「十事论争」而发起「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在结集毘尼诸长老中,戒腊较高的前四位上座,都是阿难系的长老。见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20、法藏部《四分律》21

《五分律》:「尔时,论比尼法众,第一上座名一切去,百三十六腊;第二上座名离婆多,百二十腊;第三上座名三浮陀,第四上座名耶舍,皆百一十腊。合有七百阿罗汉,不多不少,是故名为七百集法。」

《四分律》:「一切去上座为第一上座,三浮陀第二上座,离婆多第三上座,婆搜村(可能是沙罗、苏寐)是第四上座,阿难皆为其和尚。」

      在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又说:「毘舍离城,有比丘名一切去22,于阎浮提沙门释子中最为上座,得阿罗汉三明六通,亦是阿难最大弟子」,而法藏部的《四分律》23则有「毘舍离有长老,字一切去,是阎浮提中最上座」。分别说系铜鍱部《善见律》提到的萨婆迦眉(Sabbakāmi),就是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共说的一切去长老,在「十事论争」时是僧团的最上座长老。这位一切去长老应是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提到的萨婆伽罗婆梨婆罗长老,是阿难弟子当中的最上座。见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24

是时长老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上座,住毘耶离,有名称大阿罗汉,好行空三昧,是长老阿难弟子。……长老第一上座问长老梨婆多,汝何以不卧?答:我如是思惟,长老是僧中第一上座未卧,我不应先卧。」

      据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法藏部《四分律》25、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26及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27的共说,阿难系僧团主导针对「十事」举行的羯磨kamma(造作、作为)会议,当羯磨后再结集毘尼时,是由阿难系的离婆多长老,或是三菩伽(即商那和修)长老提问,萨婆伽罗婆梨婆罗(即萨婆迦眉、一切去)长老代表回答。见各部派传诵:

《四分律》:「时上座一切去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离婆多问,我答法毘尼。」

《善见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眉),萨婆迦(眉)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

《十诵律》:「长老三菩伽起合手,向上座萨婆伽罗波梨婆罗,如是言:大德上座!盐净实净不?答:不净!不净!得何罪?答:得突吉罗罪。……(问):大德上座!二指净实净不?答:不净!不净!得何罪?答:波逸提罪。……大德上座!金银宝物净实净不?答不净!不净!得何罪?答:得波逸提。佛何处结戒?答:毘耶离为跋难陀结戒。不得取金银宝物。长老三菩伽,僧中如法灭是毘耶离诸比丘十事罪,如法灭竟。」

      「十事论争」时,在东、西方僧团共推主持羯磨会议的僧团长老中,是否有出自优波离师承的毘舍离僧团长老参与呢?若据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即分别说系诸部)的说法,毘舍离僧团长老并未参与,而阿难系《十诵律》提到东方的萨波摩伽罗摩长老,不确定是否就是铜鍱部《善见律》所的阿那律弟子婆娑伽眉长老。但是出自毘舍离僧团之大众系的《摩诃僧祇律》,对此一问题则有其他的说法。根据优波离系大众部《摩诃僧祇律》的说法,主张七百结集时,大众部第二师陀娑婆罗是代表僧团结集律藏的长老。见优波离师承大众系《摩诃僧祇律》28卷三十三:

尔时、尊者耶输陀僧上座问言:谁应结集律藏?诸比丘言:尊者陀娑婆罗应结集。陀娑婆罗言:长老!更有余长老比丘应结集。诸比丘言:虽有诸上座,但世尊记长老和上成就十四法,持律第一,汝从面受,应当结集。陀娑婆罗言:若使我结集者,如法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若不相应者应遮,勿见尊重,是义、非义,愿见告示。皆言(是然)。尔时、尊者陀娑婆罗作是念:我今云何结集律藏?有五净法如法如律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

      然而,佛灭后约百年的「十事论争」,当时优波离系在西方优禅尼地区的师承代表,应是优波离的弟子驮写拘Dāsaka 的再传弟子29须那拘Sonaka,而优波离学团在毘舍离地区的师承代表,是和耶舍尊者同一时期的树提陀娑30,也是优波离的弟子陀娑婆罗之再传。由于优禅尼僧团的须那拘与毘舍离僧团的树提陀娑,都是优波离系的第三代传承弟子,论资历及辈分,皆不及阿难及阿那律传承的第二代弟子,优波离系僧团长老未能成为十事羯磨会议的成员,或许是因为资历不如吧。

5. 「十事论争」造成僧团分裂?

      据南传《岛史》的说法,「十事」被长老会议判为不如律,毘舍离地区的僧众不服会议的结果,使得原本和合一味的僧团,分裂为大众部及上座部。赞成十事的僧众,主要是以优波离系在东方毘舍离Vaiśālī、央伽Aṅga 一带的年轻僧众居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ṃghika。反对十事的僧众,主要是西方摩偷罗Mathurā 的阿难系僧团、西南方拘睒弥Kauśāmbī 一带的优波离系僧团,多以耆年上座为主,故称为上座部Sthavira,而优波离系僧团自称是上座部正统。

      然而,从优波离师承大众系《摩诃僧祇律》来看,既承认「十事违律」,又说大众系第二师陀娑婆罗参与「七百结集」,并代表集出律藏。如此可见,出于毘舍离僧团的大众系,对于「十事论争」的立场,是承认羯磨会议判定「十事违律」的议决,并接受「七百结集」的代表性。又根据大众部传诵的《舍利弗问经》,当中对于部派分裂的说法,是指孔雀王朝灭后,有三恶王破灭中印佛教,当佛教复兴时,有长老比丘将原本传承的古律,加以分别广演,从简要朴质转为繁琐详细,是僧律的古、新差异,才造成部派分裂。见《舍利弗问经》31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时有)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

      从大众系的《摩诃僧祇律》及《舍利弗问经》来看,大众系应是支持与接受「十事违律」的僧团决议。试问:「十事论争」会是造成毘舍离僧团分裂成大众部的原因吗?如根据诸部律的传诵来看,「十事论争」不应是部派分裂的真正原因。

      又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与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诸部的共说,佛灭后百年「十事论争」时,提举毘舍离僧团有十事违律者,是阿难弟子耶舍长老,呼吁僧团关心毘舍离僧团有十事违律,也是阿难系长老离婆多,或说是商那和修(《十诵律》),而主导「受取金钱等十事」的羯摩会议,是阿难系的僧团长老,当时代表东西方僧团议论判决「十事」的八大长老中,有六位长老是出自阿难师承。又根据印度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即《弥沙塞和酰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锡兰铜鍱部《善见律》,还有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十诵律》的记载,在八大长老当中,代表僧团答复毘尼的长老,是僧团第一上座的一切去(萨婆迦眉、萨婆伽罗婆梨婆罗)长老,是毘舍离人、阿难的弟子,而代表问毘尼者是离婆多长老,或说是商那和修(《十诵律》),二人也都是阿难的直传弟子。

      既然提举毘舍离僧团违律、号召僧众对十事羯磨、主导羯磨会议、问及答毘尼等,都是阿难系的长老,是阿难系及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各部,共同承认的事实。试问:如果佛教分裂的因缘,是分别说系主张的「十事论争」,才导致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何以主导「十事」的阿难系摩偷罗僧团不是上座部,反而是和毘舍离僧团同一师承的优禅尼(分别说)僧团?又问:如果优波离系分别说僧团是上座部正统,那么主导「十事羯磨」与「第二次结集」的阿难系僧团,应是什么部?又「十事非律」的论争时,代表僧团问、答毘尼者,是阿难系的离婆多(或是商那和修、三浮多)与一切去(萨婆迦眉)长老,两位长老都是阿难的直传。试问:主导「十事」的阿难系僧团,是否有可能附于优波离系优禅尼(分别说)僧团,而为上座部(优禅尼僧团)的支派吗?

      在大众部《摩诃僧祇律》中,既然说毘舍离僧团的第二师陀娑婆罗,不仅认同耶舍的见解,也参与「七百结集」,这也就是承认「十事非律」的判决,支持「七百结集」的立场。由阿难系僧团主导的羯磨及结集会议,让逐渐分歧的各地僧团,暂时维持了表面的和合。如此一来,「十事论争」及「七百结集」,应当不是毘舍离僧团与西方僧团分裂的真正原因。佛教部派的分裂,不是出于佛灭百年的「十事论争」,而是另有缘由。虽然「十事论争」未造成僧团的分裂,但造成毘舍离僧团与阿难系师承的摩偷罗僧团的疏离、不快。此时,僧团虽未分裂,维持表面上的「团结和合」,但已经有了难以化解的嫌隙,成为日后分裂、对立的远因。

6. 「十事论争」的时间

      根据僧团的共说,佛教第一次的纷争是「十事论争」,也因为此事而引发「第二次的结集(七百结集)」。关于「十事论争」发生的时间,后世各部派的说法不一,随着各部分化而出的时间先后,而有所差异,当中愈晚分化出来的部派,记载的时间就愈晚。「十事论争」的时间,根据最先异于传统僧团的毘舍离僧团(大众部)的说法,在传诵的《摩诃僧祇律》32是说「佛涅盘后」;佛灭116 年以后,自僧团分化而出之分别说部诸分部中,由分别说系化地部《五分律》33说「佛泥洹后百岁」,南印分别说系法藏部《四分律》34说是「世尊般涅盘后百岁」,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善见律》35说「世尊涅盘已一百岁」。此外,佛灭后250 年,才从北方阿难系原上座部分化出的说一切有部,在传诵的《十诵律》36说是「佛般涅盘后一百一十岁」。此外,佛灭后约300 年(第三百年末)37,再从说一切有部(又名萨婆多部)分化而出的犊子系诸部广律,因多已失佚而不知记载为何。但根据西藏传译之清辩(Bhavya)的《异部精释》38(Tāranātha)中,从阿难师承说一切有部系犊子部再分化而出的正量部(Saṃmatīya),关于僧团分裂的记载:

世尊无余涅盘后,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至摩诃钵土摩王时,于波咤梨城集诸圣众。……天魔化为跋陀罗比丘,住僧中,有一切不相应之见。现诸神通,以根本五事,僧伽起大诤论。上座龙与坚意等,宣传五事。……佛教分裂为二,名上座与大众

      分化自有部的正量部,是将说一切有部传载之「五事异法」及「根本分裂」的发生时间,从佛灭后116 年变成佛灭后137 年。如是可见,部派分化出现的时间越晚,对于僧团「根本分裂」的时间记载就越晚。对于部派分裂的缘由,优波离系僧团是以律戒纷争为因由,但不论是分别说系说的「十事论争」,或是大众系《舍利弗问经》提到的「古、新律争」,从诸律及各部派分化出现的时间来勘验,这两种说法应当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注释

  • 1.见《舍利弗问经》:参大正藏T24 p.900.1-11 ~15;p.900.1-15 ~ p.900.2-28
    ※笔者注:《舍利弗问经》是大众部的传诵,另一相仿的『文殊师利问经』则是(大乘)教派所传,这两部出于后世学派的典籍,当中采取的部派说法,都出于说一切有部的传诵。
  • 2.见《十诵律》卷第六十『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上』:参大正藏T23 p.450.1-27 ~p.450.3-29
  • 3.见《五分律》『七百集法』卷第三十:参大正藏 第22 册 p.192.1-27 ~ p.193.1-4
  • 4.见《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卷第五十四:参大正藏 第22册 p.968.3-18 ~ p.969.3-2
  • 5.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卷第一:参大正藏T24 p.677.3-21 ~p.678.1-14
  • 6.见南传《善见律》『小品』之『七百结集犍度』:参汉译南传大藏经 律藏第4 册 p.393 〜p.412
  • 7.见南传《善见律》「舍堕十八」:参汉译南传大藏 第1册 p.336 〜p.337
  • 8.见南传《善见律》『小品』之『七百结集犍度』(四):参汉译南传大藏经 律藏第4 册 p.397 〜p.398
  • 9.南传大藏《相应部》「聚落主相应」SN42.10 经
  • 10.见大正藏《杂阿含》S 911 经
  • 11.见《摩诃僧祇律》『明杂诵跋渠法之十一』卷第三十三:参大正藏 第22 册 p.677.3-21 ~p.678.1-14
  • 12.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五百结集法藏』:参大正藏 T22 p.493.1-10 ~14
    「佛从谁闻?无师自悟,更不从他闻。佛有无量智慧,为饶益诸众生故授优波离。优波离授陀娑婆罗,陀娑婆罗授树提陀娑,树提陀娑如是乃至授尊者道力,道力授我及余人。
  • 13.见南传《善见律》『七百结集犍度』:参台湾元亨寺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 律藏第4 册 p.407-11 〜p.408-8
  • 14.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卷第一:参大正藏T24 p.678.1-16~26
  • 15.见法藏部传《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参大正藏 第22 册 T22 p.971.1-8 〜16
    「时长老一切去,知僧事时,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论法毘尼,白如是。』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彼(波梨比丘)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彼(波夷那比丘)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是中有阿夷头比丘,堪任劝化。」
  • 16.参《十诵律》卷六十(善诵毘尼序卷上):大正藏 第23册 p.450.1-28 ~ p.453.3-20
  • 17.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十:参大正藏T50 p.241.1-23~24
  • 18.见《十诵律》卷第六十(善诵毘尼序卷上):参大正藏T23 p.452.3-1~4
  • 19.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卷第一:参大正藏T24 p.678.1-13~p.678.1-14
  • 20.见《五分律》『七百集法』卷第三十:参大正藏 第22册 p.194.2-16~20
  • 21.见《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卷第五十四:参大正藏 第22册 p.971.1-6~8
  • 22.见《五分律》『七百集法』卷第三十:参大正藏 第22册 p.193.2-25~27
  • 23.见《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卷第五十四:参大正藏 第22册 p.970.3-11~12
  • 24.见《十诵律》卷第六十(善诵毘尼序卷上):参大正藏T23 p.452.3-12~p.453.1-5
  • 25.见《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卷第五十四:参大正藏 第22册 p.971.2-2~5
  • 26.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卷第一:参大正藏T24 p.678.1-13 ~ p.678.1-14
  • 27.见《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卷第六十一(善诵毘尼序卷中):参大正藏T23 p.455.3-27 ~ p.456.2-1
  • 28.见《摩诃僧祇律》『明杂诵跋渠法』卷第三十三:参大正藏 第22 册p.493.1-26~p.493.2-16
  • 29.见觉音着《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参大正藏T24 p.684.2-10 〜20
    「目揵连子帝须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者一千比丘,如昔第一大德迦叶集众,亦如第二须那拘集众出毘尼藏无异。一切佛法中清净无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大地六种震动。所以一千比丘说,名为第三集也。法师问曰:三集众谁为律师?于阎浮利地,我当次第说名字。第一优波离,第二驮写拘,第三须那拘,第四悉伽婆,第五目揵连子帝须。此五法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乃至第三集律藏。」
  • 30.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五百结集法藏品』:参大正藏 T22 p.493.1-12 ~14
    「优波离授陀娑婆罗,陀娑婆罗授树提陀娑,树提陀娑如是乃至授尊者道力,道力授我及余人。」
    ※七百结集时,耶舍与树提陀娑是同一时代的人。
    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明杂诵跋渠法之八』:参大正藏T22 p.469.1-23 ~ p.469.2-13
    「舍妇者:时有摩诃罗端正,舍妇出家。……有女人见已语言:汝本二已去,闻已即逐及已,便捉衣当前而立。作是言:阿阇梨为我故莫去。……摩诃罗言:我出家人,法不应尔。如是犹故不放,摩诃罗心生瞋恚,举衣钵着一处熟打而去。摩诃罗心生疑悔,具以上事问持律比丘耶舍。……诸比丘言:……汝欲决疑者,可往枝提山中,问持律尊者树提陀娑。」
  • 31.见《舍利弗问经》:参大正藏T24 p.900.1-11 ~15 ;p.900.1-15 ~ p.900.2-28
  • 32.见《摩诃僧祇律》『明杂诵跋渠法』卷第三十三:参大正藏 第22册 p.493.1 ~ p.493.2
    「七百集法藏者。佛般泥洹后,长老比丘在毘舍离沙堆僧伽蓝,尔时诸比丘从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长寿!世尊在时,得前食、后食、衣服、供养,世尊泥洹后,我等孤儿谁当见与,汝可布施僧财物。如是哀声而乞,时人或与一罽利沙盘、二罽利沙盘乃至十罽利沙盘。」
  • 33.见《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七百集法』卷第三十:参大正藏 第22 册 p.192.1-27 〜p.192.2-9
    「佛泥洹后百岁,毘舍离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一盐姜合共宿净;……十受畜金银钱净。彼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满钵水,集坐多人众处,持钵着前以为吉祥,要人求施。时诸白衣男女大小经过前者,便指钵水言,此中吉祥,可与衣钵革屣药直。有欲与者与之,不欲与者便讥呵言:沙门释子不应受畜金银及钱,设人自与不应眼视,而今云何作此求施。」
  • 34.见《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卷第五十四:参大正藏 第22册 p.968.3-19 〜20
    「尔时世尊般涅盘后百岁,毘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
  • 35.见《铜鐷律》『七百结集犍度』:参汉译南传大藏经 律藏第4册 p.407-11 〜p.408-8
  • 36.见《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卷第六十:参大正藏 第23册 p.450.1-28 〜450.2-2
    「佛般涅盘后一百一十岁,毘耶离国十事出。是十事非法非善,远离佛法,不入修妒路,不入毘尼,亦破法相。是十事,毘耶离国诸比丘,用是法行是法言是法清净,如是受持。」
  • 37.见鸠摩罗什译《十八部论》:大正藏 T49 p.18.1-23~26 「至三百年中,上座部中因诤论事,立为异部。一名萨婆多,亦名因论先上座部;二名雪山部。即此三百年中,于萨婆多部中,更生异部,名犊子。」
  • 38.参《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 附注87 〜89,p.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