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一)

2022年5 月9日      855次
分享

融摄异学于佛教之《舍利弗阿毘昙论》

选自《正法之光》第51期 p.38~p.45

1. 总说

      佛教的分裂,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各出自不同的佛教部派传说。第一种说法,是佛灭116年的「五事异法1」,出自阿难系摩偷罗僧团的说法;第二种说法,是佛灭百年的「金钱十事2」,出自西印分别说系僧团的《律藏》;第三种说法,是佛灭约234年的「古新律争」,出自东印大众系僧团《舍利弗问经》3的说法。

      这三种说法有着彼此不同的原因,是某些说法出自「维护自派权威」的目的,不是真正的事实,当然造成彼此不同的传诵。审查,考证史献,可靠,可信的说法,是阿难系摩偷罗僧团的说法,目前是说一切有部的记载。

      佛灭后116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治世,华寺城的王家寺院鸡园寺发生「五事异法」的论争。论争事件的后续发展,促成了佛教僧团发生根本性的分裂,分裂为三大派:

(1) 支持五事的毗舍离僧团

      佛灭116年,摩诃提婆(大天)主张的「五事」,宣称「阿罗汉有漏不究竟」,受到师承自优波离的东印毗舍离僧团(龙众)的支持,当时领导毗舍离僧团的是阿耆多4。时至佛灭后约239年,此僧团开始自称是传承古律5 (《摩诃僧祇律》)的大众部。

(2) 反对五事的摩偷罗僧团

      佛灭116年,师承自阿难的摩偷罗地区阿难系僧团(多闻众),公开反对摩诃提婆(大天)主张的「五事」,依循经法宣称「阿罗汉无漏、究竟」,当时领导僧团的是优波鞠多6长老。佛灭后约250年,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受了分别说部僧团影响,分裂为「重论」的说一切有部、「重经」的雪山部7

(3) 折衷五事的优禅尼僧团

      佛灭后约126年,阿育王采取「政治性」的处理「五事异法论争」。当时师承自优波离的优禅尼僧团(因缘众),是由目犍连子帝须8领导,他受阿育王要求出面处理「五事非法论争」。当时西印优禅尼僧团不仅亲近孔雀王朝,更受孔雀王朝王族的掌控,宣称「阿罗汉无漏、不究竟」,采取「折衷五事」的说法。

      世友的《十八部论》提到的隐喻,「龙众」是喻如龙象般难调难伏,是指造成「十事非律」及「五事异法」的毗舍离僧团;「因缘众」是玄奘译的「边鄙众」,是指地处西印边区的优禅尼僧团;「多闻众」是喻如「多闻佛法的圣弟子」,是指阿难师承的摩偷罗僧团。

(4) 佛教分裂的真正原因

      佛教僧团发生分裂,并且一次即分裂为三大派的原因,不是优禅尼僧团编造的「金钱十事」,是肇因于「五事异法论争」。更重要的事,是「五事异法论争」只是表面的因素,只是触发分裂的因缘而已!

      佛教分裂的真正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的干涉,一者世俗王权掌控佛教僧团,二者王权及御用僧团运用异道说法混杂、变造佛教。

      阿育王藉由目犍连子帝须掌控优禅尼僧团,并且采取「变造佛教教法」的方法,使信仰耆那教为主的孔雀王朝,既可以掌握佛教的发展方向,又可调合传统印度思想、耆那教与佛教的差异、对立,降低政权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稳定王朝的统治权力与地位。

      阿育王操作「变造佛教教法」的主要帮手,是目犍连子帝须及优禅尼僧团。他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由目犍连子帝须及优禅尼僧团编集出《舍利弗阿毘昙论》,该论采用奥义书、七要素论、耆那教的思想,编纂、置换释迦佛陀的教法。(参《正法之光50期》p.7~p.33)

      篡改佛法的的范围,包括:五阴的定义,十二因缘法的提要句颂及解义,因缘、缘生的义解,四圣谛的定义与修证次第,禅观的次第与方法,轮回生死的应处,圣者的证量与典范,解脱、涅盘的异同。

      《舍利弗阿毘昙论》含摄大量奥义书思潮的各家思想,篡改佛教经法的范围过大,并且具有前后的连贯性,可见不是出自对教法不够透彻的部份错误,应当是计划性全面改造的成果。

      目犍连子帝须及优禅尼僧团,藉由《舍利弗阿毘昙论》作为教法根据,经由九个月的时间,大幅修改「第二次结集」集成的四部经典传诵,也增集出自派传诵的第五部圣典,并且推崇《舍利弗阿毘昙论》与经藏、律藏同列为三藏的传承。

      论书出现于部派佛教,是国际佛教学者的共识,不容不解佛史的佛教学人否认。

      如近代的日本学者水野弘元(C.E.1901~2006),在著作的《佛教的真髓》有直接简要的说明。见《佛教的真髓》第十章『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佛教的真髓》9第十章:「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相异之处,在于部派除继承原始佛教的「法」与「律」之外,又另外阐述「对法」(阿毘达磨),而具备了经、律、论三藏。从这个意义来说,部派的特征可以说就在「对法」的论书,同时也可看出将部派佛教视为较低阶教法的原因,是针对阿毘达磨论书说的。」

      此外,日本平川彰博士(C.E.1915~2002),在著作《印度佛教史》也是直接扼要的说明。见《印度佛教史》第二章第二节『阿毘达磨文献』:

      《印度佛教史》10第二章:「经、律二藏的原型在原始佛教时代就已成立,而论藏的确立则在部派佛教之后,所以论藏的内容随各部派而不同。

      在原始佛教会出版的《正法之光》,也有个人针对「论」的相关探究。见《正法之光》第27期『部派结集与传诵的演变-5』:

《正法之光》第27期11:「在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时虇将『七事修多罗』,『记说』,『祇夜』等九部经虇依据经说的长短分编为《相应阿含》,《相应部》,《中阿含》,《中部》,《长阿含》,《长部》。当时又将从九部经法整理出来的『经法纲要(本母、摩呾理迦)』,再按照法数予以『分类纂集』,即扩增发展为《增壹阿含》,《增支部》的编集,成为第四部『阿含』。这部源自『经法纲要(本母、摩呾理迦)』,再予以『分类纂集』而扩增发展的《增壹阿含》,也被称为『阿毘昙』。……阿毘达磨abhidhamma与阿毘毘奈耶abhivinaya的语辞,原本是针对传统的经法及律戒,加以赞叹为『无比法』、『无比律』的意思。特别是阿毘达磨abhidhamma,也被用来称赞持诵经法纲要「持母者mātikādhara」的别称(见汉译《增壹阿含》12)。在后世的部派佛教时代,阿毘达磨abhidhamma被转变为宣扬部派主张、见解、信仰之『部义论述』的代名词,或被称为「对法」。因此虇有信受部派传诵之『论述』者,往往误以为佛灭百年间的『持母者(持阿毘昙者)』,就是部派佛教『论述虃阿毘昙、阿毘达磨虄』的起源,进而错误的推论佛陀住世时应当就有了部派『论述(阿毘昙、阿毘达磨)』的原型。」

      阿育王藉用君王权威,配合王朝的目犍连子帝须及优禅尼僧团藉由《舍利弗阿毘昙论》,双方合作的处理僧事,不仅让三大僧团无法实行僧团羯磨处理僧争,更使「五事异法论争」形成三种不同见解与立场。

      随后,阿育王倾孔雀王朝之力,支持分别说部僧团(优禅尼僧团)的僧伽,前往印度全境及外围地区,传扬分别说部僧团的三藏教法,也是奥义书、七要素论、耆那教、佛教混杂的分别说部思想,目的是藉助孔雀王朝、耆那教、佛教的结合,更进一步确立孔雀王朝的权威、声势及影响力。

      阿育王时代的佛教僧团,先分裂出率先举行自派结集、创立「新佛教」的分别说部(优禅尼僧团),此部自称是「上座部」,并伪称毘舍离僧团是为「金钱十事」而分裂僧团的「大众部」。接着,阿难系摩偷罗僧团为了维护佛法,再次举行维持「四部圣典」与「律」的「第三次结集」,高举反分别说部的旗帜,拒绝「论」的合法性,此派自称「多闻众」且严拒分裂僧团。其三,高举「五事异法」的毘舍离僧团,当佛灭后约234年自称是「大众部」。随后,分别说部又分化为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等三派,再加上毘舍离僧团、摩偷罗僧团,阿育王时代佛教已分裂为五部僧团。见《阿育王经》卷三、《高僧传》:

《阿育王经》卷三13:「时阿育王语比丘名一切友处我当施僧十万金及一千金银琉璃罂,于大众中当说我名供养五部僧。」

《高僧传》14:「迦叶、阿难、虃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五罗汉次第住持,至(优波)掘多之世,有阿育王者。王在波咤梨弗多城,因以往昔见佛遂为铁轮御世。……远会应真更集三藏,于是互执见闻、各引师说,依据不同遂成五部。」

      目犍连子帝须及优禅尼僧团编集的《舍利弗阿毘昙论》,既是「新佛教」的思想根据,也是后世各派「论藏」的思想源头,更是造成佛教思想分歧、佛教分裂难合的主因。

2. 略述「五事异法」

      佛灭后116年「五事异法」的僧团争论,问题核心是师承自优波离的毘舍离僧团,毘舍离僧团的大天对阿罗汉的证量,提出贬谪阿罗汉的错误解释,造成阿难传承的经师僧团是群起反对。

      当阿难系僧团长老群起反对「五事异法」,阿育王偏袒毘舍离僧团,压抑阿难系传承的摩偷罗僧团。

      阿育王的政治干预造成僧团的乱局,使佛教僧团无法采用「僧律羯磨」作为平息僧争的方法。

      面对阿育王的政治干预,阿难系僧团采取远离的抗议,促成阿育王对阿难系僧团的迫害,使僧团与阿育王的矛盾是持续的扩大。阿育王为了安抚佛教、平息僧争,遂要求师承优波离之优禅尼僧团领导者──目犍连子帝须,出面平息僧团论争。

      目犍连子帝须是仰承阿育王鼻息的僧人,早在发生「五事异法论争」之前,已经是阿育王的亲密宗教人士。

      目犍连子帝须处理「五事异法论争」的方式,不采用正统的僧律羯磨,是受命阿育王的运用政治方法:一方面引入阿育王的参与15,排除自派以外的僧团;二方面采取折衷毘舍离僧团、摩偷罗僧团等两方的见解,推出第三种主张,并且用九个月的时间举行自派结集16

      阿育王意图「掌控佛教」,目犍连子帝须是高度配合者17,接受阿育王的亲弟(帝须)、子(摩哂陀)、女(僧伽蜜多)、女婿在僧团出家,让王家势力主导优禅尼僧团。「政教统合」的目的,无非是把孔雀王朝与自身教派的权威、利益结合在一起。同时,目犍连子帝须也是阿育王推行「变造佛教思想」的执行人,领导优禅尼僧团集出《舍利弗阿毘昙论》,藉《舍利弗阿毘昙论》变造佛法。

      直接的说,阿育王是掌控、变造、利用佛教的主导者,目犍连子帝须是积极配合阿育王的叛佛教者。

      当政治力量的不当介入,「五事异法论争」促成三种不同主张的发展,并且无法用正统僧律羯磨加以平息,遂导致佛教僧团分裂为三大派。佛教僧团分裂后,论书为导的新佛教成为主流,揉杂异道教说的部派佛教时代开始,正统佛法的传承是隐没、纷乱,佛教僧团不仅是分裂、对立,更受论书贬谪是不究竟、不慈悲度众的声闻人。

      自此以后,佛法、僧团是由内部受到根本性的破坏,佛陀的真实面貌也日渐模糊。

3. 孔雀王朝的起源背景

      孔雀(Maurya)王朝的开创者是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人称为月护王,也是阿育王之祖父。旃陀罗笈多在位期间,约在公元前320~298年间。旃陀罗笈多的早期生平,目前仍是一个谜。公元前340年,旃陀罗笈多出生在华氏城(Pāṭaliputra),「孔雀」(Maurya)的姓氏,指可能是出自饲养孔雀的家族,这也意味着旃陀罗笈多是出自地位低的种姓。

      另有传说:旃陀罗笈多是难陀(Nanda)王朝王子的后代和女仆Mura的私生子,孔雀Maurya是Mura的音讹。少年时他被难陀王朝的国王放逐,在流浪途中,遇到也是被国王放逐的婆罗门谋臣考底利耶(Kautilya)。希腊传记家Plutarch说:公元前约326年,旃陀罗笈多曾经在Punjab晋见了领兵西征的亚历山大,并在亚历山大面前,责骂当时难陀王朝君王DhanaNanda暴虐统治民众。

      日后,旃陀罗笈多接受考底利耶的训练与引导。公元前约322年,两人一同领兵打败DhanaNanda的军队,攻下难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建立孔雀王朝18。接着,继续扫除驻留在西北印的亚历山大军队。

      早在摩竭陀国时代,耆那教即广受君民的仰敬,难陀王朝的时代,耆那教已普及各地。随后,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耆那教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旃陀罗笈多的晚年是正式皈信了耆那教,并且成为耆那教圣者巴德拉巴夫(梵Bhadrabāhu,?〜298B.C.E.)的亲传弟子。根据传说,巴德拉巴夫Bhadrabāhu是耆那教最后一位的全知圣者19

      旃陀罗笈多传王位予子频头娑罗(Bindusara),舍弃王位后追随耆那教的圣者Bhadrabāhu及众苦行沙门前往南印度苦行。

      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依照耆那教的解脱者标准,自行「绝食而亡20」于ShravanaBelagola的洞穴21(位于现今南印度Karnataka省之内)。依照耆那教的教法来看,旃陀罗笈多是生时为轮王,出世为圣者(佛)。

4. 旃陀罗笈多确立神圣王朝

      为什么旃陀罗笈多既皈信耆那教,晚年又弃王位的出家为耆那教沙门,甚至绝食而亡?

      耆那教出自反婆罗门教的奥义书思潮,也是佛世时的六师外道之一,出现的时间比佛教早数百年。耆那教承续奥义书主张的梵我、无知、业,强调苦行、禅定解脱,是佛教的主要竞争者。

      佛世时的耆那教领导者,是耆那教二十四代主的尼干陀若提子,又称为「耆那」。耆那教的大师号称是「佛陀」,大师的成就弟子称是「阿罗汉」,释迦佛陀针对解脱圣者的称号,即是延用耆那教的传统。

      孔雀王朝的前身是难陀王朝,难陀王朝的领地,即是佛世时恒河以南的摩竭陀国。恒河以南的住民,主要是印度本土部族,反婆罗门教的耆那教在恒河以南颇为流行。佛世时的耆那教,广受摩竭陀国君民的敬信。因此,倾向头陀苦行的大迦叶,在摩竭陀国是深受爱戴,国王阿阇世也愿意支持大迦叶召开的「第一次结集」。

      耆那教有「在家为转轮王,出家则为佛陀」的说法,传说释迦佛陀初生时,有隐士对净饭王说:「若在家,悉达多当为转轮王;若出家,悉达多当为佛陀。」

      「在家为转轮王,出家为佛陀」是耆那教的说法,也是崇拜贵族的信仰,不是佛教的思想。

      否则,悉达多还未正觉,佛教尚未出现,一位学习异道的隐士是如何知道「佛教的佛」?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领地主要是恒河南岸古摩竭陀国地区,以印度本土氏族为主,盛行耆那教信仰。孔雀王朝支持反婆罗门教的耆那教,是既合印度本土氏族的立场,也合乎王国的统治需要。

      旃陀罗笈多舍弃王位,出世为耆那教的苦行者的作法,真正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若从个人的立场看,依据耆那教的说法,旃陀罗笈多不仅是「在家为转轮王」的世间君王,也是人间最有可能「出家为佛陀」的人。因此,旃陀罗笈多皈信耆那教,又依耆那教的圣者及沙门修行,极可能是刻意迎合耆那教之「在家为轮王,出家为佛陀」的信仰。

      若从孔雀王朝的立场看,刻意回应耆那教信仰,经由「政教结合」的操弄手法,可以竖立「圣人君王,神圣王朝」的帝国权威,让耆那信众坚定的拥护王朝,稳固孔雀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旃陀罗笈多最终是采取「自行绝食而亡」的作法,极可能是为了契合耆那教的「业尽解脱」,对外证明自己是解脱圣者,为孔雀王朝竖立「圣人君王,神圣王朝」的权威,稳固王朝的统治基础。

      旃陀罗笈多传位予子频婆娑罗(Bindusāra),既传下「圣人君王,神圣王朝」的权威,也确立支持耆那教的政治传统。

…………待续

 

注释

  • 1.见世友《十八部论》,姚秦•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初译:参大正藏T49p.18.1-9~13
    「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时有比丘,一名能(传抄之误,应为龙)、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此指大天五事争论)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
    龙众,意为难调,指造成「十事非律」及「五事异法」的毘舍离僧团;因缘众,意为「随现实形势的做为」,指依附有利形势而采取作为的优禅尼僧团;多闻众,意为「多闻正法的圣众」,指承续佛陀教法的阿难系僧团。
  • 2.见《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七百集法』卷第三十:
    参大正藏第22册p.192.1-27〜p.192.2-9
    佛泥洹后百岁,毘舍离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一盐姜合共宿净;……十受畜金银钱净。彼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满钵水,集坐多人众处,持钵着前以为吉祥,要人求施。时诸白衣男女大小经过前者,便指钵水言,此中吉祥,可与衣钵革屣药直。有欲与者与之,不欲与者便讥呵言:沙门释子不应受畜金银及钱,设人自与不应眼视,而今云何作此求施。」
  • 3.见《舍利弗问经》:参大正藏T24 p.900.1-11~15; p.900.1-15~p.900.2-28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时有)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众…….御四兵攻鸡雀寺。……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王家子孙于斯都尽。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
    见《摩诃僧祇律》〈私记〉:参大正藏T22 p.548.2-1~15
    「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恶王既死更有善王,还请诸沙门还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而无律师,又无律文无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写得律本于今传赏。法显于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精舍,写得梵本还杨州。以晋(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岁(C.E.416~418)在丙辰十一月,于斗场寺出之,至十四年二月末都讫,共禅师译梵本为秦焉。故记之。」
  • 4.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参大正藏T23p.493.1-7~9
    耆哆从谁闻?从尊者树提陀娑闻;树提陀娑从谁闻?从尊者陀娑婆罗闻;陀娑婆罗从谁闻?从尊者优波离闻;优波离从谁闻?从佛闻。
    见《十诵律》卷第六十一〈善诵毘尼序卷中〉:参大正藏T23p.453.2-27〜p.453.3-19
    「是时三菩伽,僧中唱四比丘名字: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东方四旧比丘。何等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一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上座,二沙罗,三耶输陀,四级阇苏弥罗,是为四客比丘。何等东方四旧比丘?一上座梨婆多,二长老三菩伽,三修摩那,四萨波摩伽罗摩,是为东方四旧比丘。……是八人作乌回鸠罗,为断灭僧中恶事故,如是白。是时长老阿嗜多受戒五岁,善诵持毘尼藏在僧中。长老三菩伽如是思惟:是阿嗜多比丘受戒五岁,善诵持毘尼藏,在此间僧中,若我等令阿嗜多比丘依上座乌回鸠罗,灭僧中恶事,诸上座或能不喜。我等使阿嗜多依受上座作乌回鸠罗,沙树林中为诸上座作敷坐具人。《四分律》及《十诵律》则共说阿耆多受戒五岁,本难预结集之席,以其堪任教化,精识法律,乃立为敷坐具人。
  • 5.见《舍利弗问经》:参大正藏T24 p.900.1-11~15; p.900.1-15~p.900.2-28
    「优婆笈多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时有)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御四兵攻鸡雀寺。……遂害之,无问少长,血流成川…….王家子孙于斯都尽。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br />;※笔者注:《舍利弗问经》是大众部的传诵,另一相仿的《文殊师利问经》则是(大乘)教派所传。
  • 6.见晋译《阿育王传》卷一:参大正藏T50p.102.2-15~19
    「(佛)于是复往末突罗国,告阿难言:我百年后,末突罗当有长者名为掘多,其子名曰优波掘多,虽无相好化导如佛,能不入定知一由旬众生心相,教授禅法最为第一。」
    见《阿育王传》卷六:参大正藏T49p.172.2-14~21
    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
  • 7.见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T49p.15.2-8~17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争,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异部宗轮论》(古译《十八部论》)是出自说一切有部论师的作品,原阿难系僧团内广受分别说部影响者,即是说一切有部学众。上座部的用语,出自分别说部僧团。因此,说一切有部延续分别说系的看法,称呼阿难系僧团为上座部,实际上阿难系自称是多闻众。
  • 8.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卷第一:参大正藏T24p.677.2-16~22
    「世尊涅盘后,大德迦叶为初,诸大悲众集阎浮利地中,谁能持?优波离为初,诸律师次第持,乃至第三大众诸大德持,令次第说师名字:优波离、大象拘(又译驮写拘)、苏那拘、悉伽符、目揵连子帝须,五人得胜烦恼。次第阎浮利地中,持律亦不断,乃至第三一切诸律师,皆从优波离出。」
  • 9.Kogen Mizuno << 佛教精髓>> Nihon Haruakisha Publishing 1986 / Kakou Shoka Hen
  • 10.见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上册日本春秋社出版1974–79/释显如李凤媚译台湾法雨道场出版
  • 11.见《正法之光》第27期p.17~18:中华原始佛计会出版
  • 12.见《增壹阿含》卷一:参大正藏T2p.552.2-14~21
    「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禁律亦难持,阿含亦复然,牢持阿毘昙,便降外道术。宣畅阿毘昙,其义亦难持,当诵三阿含,不失经句逗。契经阿毘昙,戒律流布世,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
  • 13.见梁•僧伽婆罗《阿育王经》卷三:参大正藏T50p.140.3-6~8
  • 14.见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一:参大正藏T49p.403.1-9~15
  • 15.见《大王统史》第五章:汉译南传大藏T65p.186-14~187-13见《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大正藏T24p.684.1-24~p.684.2-4
    「七日在园林中,帝须教王,是律是非律,是法是非法,是佛说是非佛说,七日竟。王敕:以步障作隔,所见同者集一隔中,不同见者各集异隔,处处隔中出一比丘。王自问言:『大德!佛法云何?』有比丘答言:『常,或言断,或言非想,或言非想、非非想,或言世间涅盘。』王闻诸比丘言已,(知)此非比丘,即是外道也!王既知已,王即以白衣服与诸外道,驱令罢道。
  • 16.见《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大正藏T24p.684.2-4〜p.684.2-14
    其余隔中六万比丘,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知佛法净已,王白诸大德,愿大德布萨说戒。……目揵连子帝须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者一千比丘。……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
  • 17.见《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大正藏第24册p.682.1-1〜11
    「即推目揵连子帝须为和尚,摩呵提婆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与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于戒坛中得三达智,具六神通漏尽罗汉。僧伽蜜多阿阇梨,名阿由波罗,和尚名昙摩波罗。是时僧伽蜜多年十八岁,度令出家,于戒坛中即与六法。王登位以来,已经六年二子出家。于是摩哂陀,于师受经及毘尼藏,摩哂陀于三中,一切佛法皆悉总持,同学一千摩哂陀最大。
    见《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大正藏T24p.682.2-3〜7
    「尔时,目揵连子帝须,自念言:争法起已,不久当盛,我若住僧众,争法不灭。即以弟子付摩哂陀已,目揵连子帝须,入阿烋河山中隐静独住。
  • 18.由于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出生为摩利亚族(Maurya),而Maurya梵文之意为「孔雀」,所以建立的王朝即以「孔雀」为名。
  • 19.关于旃陀罗笈多生平事迹的参考数据: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ndragupta_MauryaMookerji
    RadhaKumud(1988)[初版1966],Chandra-guptaMauryaandHisTimes,(4thed.),p.41,MotilalBanarsidass,ISBN81-208-0433-3
  • 20.耆那教是奥义书思潮的分派,相信「业、业报」的宿业决定论,耆那教认为老、病而死,或是天灾、人祸而亡,都是「业报」的缘故,也是「业未尽」的象征。若是解脱者,是采取代表「业尽而亡」的作法,也即是「自行绝食而亡」的方式。
  • 21.关于南印度Karnataka省ShravanaBelagola的洞穴资料:http://www.jainpedia.org/themes/places/jain-holy-places/sravana-belg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