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自随佛法师著《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 2010
接《正法之光》第三十期 p.20 ~ p.31
3. 篡改经说的部派传诵
3-1. 篡改经说的修证次第
3-1-1.「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修证次第
佛法的传承源自 释迦佛陀,而 释迦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已经对憍陈如等五比丘完整的说出正觉、离贪、解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证次第,此一佛陀自证、亲说的菩提道次第就是「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见大正藏《相应阿含》379经、南传《相应部》『谛相应』11经:
《相应阿含》379 经:「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应部》56.11 经:「诸比丘!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自部派佛教以来,出自后世学派教说的修证次第,可谓是各说各话、自成一格。但是,真正出自释迦佛陀自证、亲说的菩提道次第就是「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的次第及内容如下:
1. 四圣谛第一转:正觉十二因缘集法、灭法,明见八正道,得明、断无明。
见《相应阿含》296、287、379、749经、《相应部》『因缘相应』65经:
《相应阿含》296 经:「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缘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相应阿含》287 经:「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相应阿含》379 经:「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
2. 四圣谛第二转:依四圣谛的正觉,修出世间八正道。
见《相应阿含》785,749,379 经(《中部》(117)『大四十法经』)、《相应部》『谛相应』第18经、『圣道相应』1经:
《相应部》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相应阿含》785 经:「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是名正精进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相应部》45.1 经:「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相应部》45.8 经:「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相应阿含》379 经:「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3. 四圣谛第三转:世间八正道已经修习具足,已得断苦、解脱,所谓:「苦已出,苦集已断,苦灭已证,出苦正道已修」。
见《相应阿含》749,379经: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阿含》379 经:「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已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四圣谛有三转、十二行,每一转都有四行,每一转的修行次第与内容都不相同。许多人不知四圣谛有次第修证的三转,才会将第一转「正觉四圣谛」的得明、断无明,误以为是第三转的「已断苦、已解脱」。明见四圣谛确实是修证的第一步,这在《相应阿含》845 经,清楚的说出圣道成就的第一步,已经「于四圣谛如实知见」。
「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
四圣谛第一转是对「四圣谛」的正觉,得明、断无明,不是四圣谛第三转的解脱、证菩提。因此,在《相应阿含》287 经, 佛陀自说未正觉时,依据如实观察老病死如何缘起?老病死如何灭尽?而得见「十二因缘集法、灭法」。接着,正见古仙人道,也就是正见出苦的「八正道」。最后,总结「十二因缘集法、灭法」与「八正道」的修证,也就是「四圣谛如实知」,是说为「正觉」,而不是「解脱、证菩提」。
在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谛相应』第18经,也是清楚的说「明见四圣谛」是得明、断无明。
《相应部》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当「明见四圣谛」而正觉后,才能依据四圣谛的如实知见,修习「出世间八正道」,这正是《相应阿含》785 经(如前引述)的说法。什么是修习「出世间八正道」的内容呢?正是对缘生五阴的离贪,「出世间八正道」的主要核心,正是「离贪」。见《相应阿含》768经、《相应部》『圣道相应』1经:
《相应阿含》768经:「佛告阿难:……我为善知识故,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相应部》45.1 经:「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以修习正思惟。……以修习正语。……以修习正业。……以修习正命。……修习正精进。……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出世间八正道」的修习,是次第的修习成就,当「出世间八正道」的「正定」修习满足,才是成就解脱。这是《相应阿含》749 经及《相应部》『圣道相应』28,20经的共说: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45.28 经:「诸比丘!云何为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诸比丘!与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为资粮。诸比丘!此名之为圣正定之所依,亦为资粮。」
《相应部》45.20 经:「八支圣道为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
3-1-2. 《相应阿含》31 经的修证次第
在目前流传的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汉译《相应阿含》31 经,可以见到此经清楚的将这修证次第,逐步的说出: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输屡那!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云:「是苦」。舍利弗言:「若色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相应阿含》31 经,是将『转法轮经』教导「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简约为三个修证次第:
1. 先说「明见四圣谛初转、四行」。在 佛陀对「五根」的教导中,也是说先具足五根之首的「慧根」,所谓「四圣谛如实知」──「十二因缘集法、灭法」与「八正道」。见《相应阿含》655,287经、《相应部》『根相应』第52经:
《相应阿含》655 经:「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相应部》48.52 经:「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相应阿含》287 经:「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 次说圣弟子了知缘生法(五阴)则无常、苦、非我我所(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这是说已经如实知见「四圣谛初转、四行(十二因缘集、灭法及八正道)」的圣弟子,正知色、受、想、行、识(五阴)是缘生法,能够断除缘生法(五阴)是「恒常」、「乐」、「我」、「净」的妄见,了知缘生法(五阴)则无常、苦、非我我所(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在南传《相应部》『蕴相应』102 经、《相应阿含》296经,也是同样的教导:
《相应部》22.102 经:「诸比丘!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
《相应阿含》296 经:「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3. 最后对缘生法(五阴)生厌、离欲,得以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是说圣弟子已经断除缘生法(五阴)是「恒常」、「乐」、「我」、「净」等妄见,进而对缘生法(五阴)生厌、离欲,解脱系着。另在《相应阿含》49,3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37,24,120经,可以见到同等的教导:
《相应阿含》49 经:「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受、想、行、)识。」
《相应阿含》3 经:「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相应部》22.37 经:「(世尊说:)友!于色,知生、知灭、知住之异。于受……于想……于行……于识知生、知灭、知住之异。友!于此等之诸法,知生、知灭、知住之异。」
《相应部》22.24 经:「诸比丘!若于色不证知、不徧知、不离(贪)、不断色者,即不能灭尽于苦。若于受……。想……。行……。若于识不证知、不徧知、不离(贪)、不断识者,即不能灭尽于苦。」
《相应部》22.120 经:「诸比丘!色是结法,于此欲、贪,于此即是结。受……。想……。行……。识是结法,于此欲、贪,于此即是结。」
3-1-3. 《相应部》『蕴相应』49,50经修证次第的错置
在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中,同等于汉译《相应阿含》31 经的经文,是《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等两篇经文。但是,对照《相应阿含》31 经与《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发现在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中,『蕴相应』第49,50 经的两篇经文,是将《相应阿含》31 经的经篇内容分割成两篇经文。《相应部》『蕴相应』第49经,是《相应阿含》31经当中,关于「如实知缘生五阴则无常、苦、非我我所(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者则于五阴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经说部份;《相应部》『蕴相应』第50经,则是《相应阿含》31经当中,关于「已于四圣谛如实知」的经说内容。见《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
《相应部》『蕴相应』22.49 经:「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色,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以无常、苦,变易法之受……以无常、苦,变易法之想……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行……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识,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
输屡那!汝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大德!是苦。」「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大德!不也。」
「受是常耶?……想是常耶?……行是常耶?……识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大德!是苦。」「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大德!不也。」……
输屡那!是故于此处所有色之过去、未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此处所有受……此处所有想……此处所有行……此处所有识……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输屡那!如是有闻之圣弟子,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厌患而离欲,离欲故解脱,令解脱故谓解脱智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相应部》『蕴相应』22.50 经:「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知色,知色集,知色灭,知顺色灭之道。知受……想……行……知识,知识集,知识灭,知顺识灭之道者。输屡那!彼沙门,婆罗门、相应于我沙门中之沙门,相应于婆罗门中之婆罗门者。又彼具寿等,亦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而住。」
从《相应阿含》31 经与《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 经的对照中,可以非常清楚的证明,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等同是阿难系传诵的《相应阿含》31 经的内容。但是《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 经的编排,是将《相应阿含》31 经分割为前、后两段经文。原是阐述修证之中段与后段次第的经文,也就是「知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我所,当生厌、离贪、向于舍,解脱于苦」的修习,被改编排列在「如实知四圣谛初转、四行」的前面,而成为《相应部》『蕴相应』第49 经。另外原是阐述前段修证次第「正觉十二因缘的集、灭法,正见八圣道,于四圣谛如实知」的经文,则是被改为排在后面,也就是《相应部》『蕴相应』第50 经。这在修证次第上,是明显的前后错置。
在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谛相应』第18 经中,清楚的说到,明见「四圣谛」是得明、断无明。
《相应部》『谛相应』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在《相应阿含》287 经,对「四圣谛如实知」的修证次第,也说是「正觉」,而非修证最后的解脱、证菩提。见《相应阿含》287经:
「我从彼道(古仙人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因此,《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的编排次第,是将原为正确、完整修证次第的经说传诵,前、后割截的分别为两篇经篇,再将原本阐述在前段的「于四圣谛如实知」的正觉、断无明,改为编排在后的《相应部》『蕴相应』第50 经,而原本阐述在后段的「正知五阴缘生则无常、苦,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即非我、非我所),故能于缘生五阴生厌、离欲、解脱」,改为编排在前的《相应部》『蕴相应』第49经。
如此一来,原是「先断无明,得知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我所,后断贪欲、得解脱」的修证次第,被改变成「先见无常、苦、非我我所,最后见缘起、断无明」的传诵。这修证次第的前后改变,正是符合分别说部自部集成之《舍利弗阿毘昙》的部义,主张先断「五上分结」当中的「身见」(『蕴相应』第49 经),最后断「五上分结」当中的「无明」(『蕴相应』第50 经),使原本次第明确完整的经说传诵,改变为「无明最后断」的部派义解。
但是,在《相应部》『蕴相应』102 经、『因缘相应』21 经的教导中,则指出应当「先见五阴的集、灭法(十二因缘的集、灭法),得明、断无明,才能建立缘生法则无常的正见」,证明修证的第一步为「先见无常、苦、非我我所」是错误的教说。
《相应部》『蕴相应』22.102 经:「诸比丘!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乃至……永断一切我慢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相应部》『因缘相应』12.21 :「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除此以外,《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 经,也说出正觉因缘、缘生,才得知「缘生法则无常」。见铜鍱部《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经:
《相应部》『因缘相应』12.20:「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
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蕴相应』第49,50经的内容及编排次第,证明了分别说部系将自部的《舍利弗阿毘昙》当中的「部派义解」,作为改编原本僧团共传经说的新标准,形成了合乎「部派义解」的「部派传诵」,不再是原来经说传诵的次第内容了。
在目前为「部派诵本」型式的《相应部》与《相应阿含》中,有很多是说直接「观五阴无常、苦、非我我所」的经篇,这些都是从修证的中段、后段次第说起,不是从修证前段次第的「观十二因缘法」入手。如《相应阿含》9,1 经、《相应部》『蕴相应』第15,52经:
《相应阿含》9 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22.15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
《相应阿含》1 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虽然在《相应部》『蕴相应』第15 经是直接说「观无常」,但是在『蕴相应』第52 经则正确的说出「观无常」前,必需先要「如理作意」,也就是先要「观因缘」,才能从因缘、缘生的明见下「断常见」。
《相应部》22.52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对受如理作意……对想如理作意……对行如理作意……对识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
当然这些经篇传诵的形态,无可讳言的是偏向部派佛教的主张,宣称修证的第一步就是「观无常,断我见」,认为「见因缘法、缘生法,断无明」是最后一步。这种主张是完全不合《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古老经法共说,悖离了 佛陀原说的修证次第,改编传诵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合理化「部派见解」与巩固部派宗门的传续。
3-1-4. 篡改修证次第的其他经说证据
错误改置修证的次第,在《相应部》及《相应阿含》的其他传诵当中,都可找到证明,证明「佛说经诵」与「部派见解」的不一致。
3-1-4-1. 《相应部》的误传
3-1-4-1-1. 《相应部》既有的次第
在《相应部》阐述的「如理作意」,在《相应阿含》是称为「正思惟」、「内正思惟」,或称「正观」、「如实观察」。见《相应部》『预流相应』5经、《杂阿含》843经:
《相应部》55.5 经:「舍利弗!以何为预流支耶?大德!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杂阿含》843 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在《相应阿含》中,「正思惟」、「内正思惟」,是指从「六触入处」正观「五受阴的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见《相应阿含》334,68 经、《相应部》『六处相应』107经:
《相应阿含》334 经:「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68 经:「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
《相应部》35.107 经:「说世间之生起与灭没。……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以耳与声为缘……以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以意与法为缘……。」
如此可知,「正思惟(正观)」或「如理作意」,也就是说「慧观圣理(圣人(佛陀)所说理)」,是指「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法、灭法」,正是「对十二因缘善作意(正观)集法、灭法」。见《相应部》『因缘相应』21 经、『预流相应』28经、《相应阿含》846-2经:
《相应部》12.21经:「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想……;行……;识……。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相应部》55.28 经:「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雠,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慧善观圣理,善通达之耶?居士!于此有圣弟子,对缘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渴爱,缘渴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相应阿含》846-2 经:「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如理作意」即是「如实观察十二因缘集法、灭法」,而「观十二因缘集法、灭法」,不仅说为「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法、灭法」,又说是「观四念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609 经、《相应部》『念相应』42经:
《相应阿含》609 经:「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集法观身住,随灭法观身住,随集、灭法观身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 1)。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注)。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注:忆念是误译,应说是作意观察。)
《相应部》47.42 经:「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注)。」(注:作意,即是《相应部》『预流相应』28经的「对缘善作意」,也正是观察十二因缘。)
「如理作意」是「观四念处集法、灭法」,也是在七觉支当中的「念觉支」。因此,「如理作意」即是起「念觉支」,依「念觉支」的生起,再次第起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见《相应部》『觉支相应』8,13经:
《相应部》46.8 经:「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
《相应部》46.13 经:「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
在《相应部》的传诵当中,清楚的指出:先要「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正见五阴是缘生法,才能断除「五受阴是常」的妄见,所谓「无」有「常想」。见《相应部》『蕴相应』102经:
《相应部》22.102 经:「诸比丘!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乃至……永断一切我慢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相应部》『蕴相应』102 经,虽然指出「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蕴相应』126 经),才是断除「常想」的正确方法,但是本经依然被多加入属于「五上分结」的「色贪、无色贪、慢」,古新揉杂的经诵正是「部派传诵」的形态。古新揉杂的「部派传诵」,往往一篇经文当中有一部份契合多数古老经法的共说,另有一部份不合乎多数经说的共传,但是又同于此部派编着的阿毘达磨论说法。
「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法、灭法」与「如实观察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又说是「观四念处集法、灭法」,修习这几种禅观法又称为「如实观察」、「内正思惟」或「如理作意」。
因此,先「如理作意」(观集法、灭法),再正见五阴是缘生法,才能了知「缘生法则无常」,断除「常见」。在《相应部》当中,可以见到此一修证次第的传诵经法。见《相应部》『蕴相应』52经:
《相应部》22.52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诸比丘!对受……。诸比丘!对想……。诸比丘!对行……。诸比丘!对识受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识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受。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相应部》『蕴相应』52 经,说到:「若对色(、受、想、行、识)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受、想、行、识)之无常性,则厌患于色(、受、想、行、识)。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此篇经说传诵,正是说出:先要「如理作意(观五阴集法、灭法)」,再正见五阴是缘生法,才能了知「缘生法则无常」,断除「常见」。接着,已经了知「缘生法则无常」,则对五蕴生厌、远离喜贪,名为「心解脱」。
因此,正确的修证次第,应当是「如理作意」在前,也就是先如实观察「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而能正见五阴是缘生法,缘生法则无常。接着,依「五阴是缘生法,缘生法则无常」的明见,生起「于缘生法当离贪,才能断苦」的正见,而正见能了知灭苦之八正道。接着,依「于缘生法当离贪,才能断苦」的正见为导,次第修习离贪的八正道。这在《相应阿含》749 经、《相应部》『圣道相应』1 经的共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相应部》45.1 经:「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3-1-4-1-2.《相应部》『圣道相应』9经的讹误
修证次第如前,可知是两部僧团传诵的共说。然而,在《相应部》『圣道相应』9 经,却有不同相反的传诵,主张「修习八正道」在前,当八正道修习具足后,才能断无明、得明,现证涅盘。《相应部》『圣道相应』9 经,是分别说部主张「无明最后断」的典型传诵。
《相应部》45.9 经:「诸比丘!如是彼比丘,见向正道,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而现证涅盘,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见向正故。诸比丘!云何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盘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此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盘。」
《相应部》『圣道相应』9 经,是《相应阿含》当中无有的经说,属于分别说系铜鍱部自派独有的孤经传诵,不是部派共通的传诵,原本就不具什么可信度,并且也不合乎《相应部》『圣道相应』1 经提的「以明为前,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的说法,反而突显出《相应部》『圣道相应』的传诵是自相矛盾。
此外,根据《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及『谛相应』第18 经的说法,八正道的正见是「智见四圣谛」,而「智见四圣谛」就是明、断无明。这说法正如同《相应阿含》287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65,20 经及『圣道相应』1 经的说法,是先见「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再得见「八正道」。见《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谛相应』18经:
《相应部》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相应部》45.8 经:「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
如此一来,《相应部》『圣道相应』9 经的说法,既是自派孤经,又不合《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及『谛相应』18 经的说法,也不合《相应部》『圣道相应』1 经与《相应阿含》749 经的共说。可见《相应部》『圣道相应』9 经主张「修习八正道」在前,最后才断无明、得明,现证涅盘,应当是出自部派佛教的增新传诵了。
3-1-4-2.《相应部》『圣谛相应』37经的误传
在《相应部》『圣谛相应』37 经,认为「先有正见,再明四圣谛」,而『谛相应』18 经说「见四圣谛之智」是明、断无明。
《相应部》56.37 经:「诸比丘!如是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诸比丘!于有正见之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是为可期。」
《相应部》『圣谛相应』37 经的说法,也是将「明」放在修行次第的后端。
但是,根据《相应部》『因缘相应』65,21 经的说法,当年 佛陀未正觉时,是先如实观察老病死如何起?老病死如何灭?如是正觉「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后,也就是「得明」后,才得见「古仙人道」,也就是见八正道。这篇经说传诵的修证次第,是等同《相应阿含》287 经的传诵,是两部圣典的共说。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749 经及《相应部》『圣道相应』1 经的共同说法中,也是说「明为前相,能生正见」、「以明为前,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都是主张「先有明,后有正见」。
四圣谛除了有三转、十二行的修证次第以外,四圣谛的第一转、四行,实际是包含了「十二因缘集法、灭法」与「离贪则灭苦的八正道明见」,而且「若于缘生五阴离贪则断苦」就是八正道之首的正见。因此,《相应部》『圣谛相应』37 经主张「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不仅是和《相应部》『因缘相应』65,21 经、『圣道相应』1 经的说法,形成自相矛盾的问题,也不合乎《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共说,更不契合四圣谛的基本次第。
此外,在《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的说法,正见是指「四圣谛智」,而依照《相应部》『圣谛相应』37 经的说法,在「如实现观四圣谛」之前要先以正见。
《相应部》45.8 经:「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
如果两篇经说都是正确,岂不变成「如实现观四圣谛」之前,即已有了「四圣谛智」?但是试问:如果已经具有「四圣谛智」,何需「如实现观四圣谛」?又如果还需要「如实现观四圣谛」,那么「四圣谛智」何能称为智?《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与『圣谛相应』37 经,是相互矛盾的传诵,无法达成一致。
可能会有南传学人一定要将这两篇经说在修行次第所表现的矛盾加以合理化,譬如说「四圣谛智」的层次,不同于「如实现观四圣谛」的智慧,如是等等各种「解释」。但是各种合理化的解释,都是解释者的个人说法,不是出自经法共说的根据,既不具可信度,也没有完整可信的根据。事实只有一个,有自相矛盾,当中就有错误。《相应部》『圣谛相应』37经的说法,是错误的传诵!
在《相应阿含》394 经,提到「正尽苦的前相,是知四圣谛」,这一说法符合「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修证次第。
「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四圣谛第一转、四行」是「正觉十二因缘集法、灭法,正见离贪则苦灭的八正道」,也就是如实知四圣谛。这在五根的修行次第上,是具足五根之首的「慧根」。
当已如实知四圣谛,已正见离贪则苦灭的八正道以后,再进一步的修习「四圣谛第二转、四行」,这是「次第修习出世间八正道」。这个修证次第,正是《相应阿含》749,768 经与《相应部》『圣道相应』1,2 经的教导,所谓:「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当已经次第的修习「出世间八正道」,成就「正定」后,则已经断除「愚痴、贪欲、瞋恚」,苦灭、解脱,具足解脱知见。这在《相应阿含》749,379 经与《相应部》『圣道相应』1 经、『圣谛相应』11经的教导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因此,正尽苦(解脱)的前相,是如实知四圣谛,确实符合「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修证次第。
可见《相应部》『圣谛相应』37 经,主张八正道的正见为先,才能「如实观四圣谛」,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见解,此篇传诵应当是出自分别说部的自派增新,无可相信。
3-1-4-3.《相应部》『圣谛相应』1 经的误传
根据《相应部》『圣道相应』8 经的说法,八正道的正见,是指「见四圣谛之智」,这在《相应部》『谛相应』18经的说法中,「见四圣谛之智」是明。
《相应部》45.8 经:「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相应部》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又根据《相应部》『道相应』1 经、《相应阿含》749 经的共同说法,是依八正道的正见,次第的修习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最后成就正定,正见是在正定的前面。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相应部》45.1 经:「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此一修学的次第,在《相应部》『道相应』28经的说法中,也得到证明。
《相应部》45.28 经:「诸比丘!云何为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诸比丘!与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为资粮。诸比丘!此名之为圣正定之所依,亦为资粮。」
可见依八正道的正见,次第的修习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最后才能成就正定,不仅是《相应部》的传诵,也是《相应部》与《相应阿含》当中古老经说的共同传诵。
但是在《相应部》『圣谛相应』1 经的说法中,却是主张「如实了知四圣谛」,是「得定」以后,才能达到的智见。
《相应部》56.1 经:「诸比丘!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此为苦,了知如实;此为苦集,了知如实;此为苦灭,了知如实;此为顺苦灭道,了知如实。」
这当中的矛盾是:如果八正道的正见,是指「见四圣谛之智」,也就是明,又八正道是次第的修习具足,最后成就正定。那么为什么又说「得定」以后,才能「如实了知四圣谛」?
这一自相矛盾的问题,是出在「得定」后才能「如实了知四圣谛」的经说,正是分别说部为了《舍利弗阿毘昙》提出的「五上分结(无明最后断)」,而编造出揉杂部义的新经说传诵,才会造成古新冲突、矛盾的问题。
3-1-4-4.《相应部》误传的「五上分结」 诸经说
优波离系分别说部自部集成的《舍利弗阿毘昙》,开创了信仰的「新典范」与「部义经说」,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固化出自部派思想、主张的信仰及教说,目的是巩固部派宗门的传续。《舍利弗阿毘昙》不仅有「菩萨」的说法,也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的「十结」说法。分别说部将佛教固有的「我见(身见)、疑、戒禁取、贪、瞋」称为「五下分结」,又另外编出「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的组合,并且称为「五上分结」,这些都是分别说部自部的编纂与增新的说法。
「十结」的学说,主要出自分别说部集出的《舍利弗阿毘昙》,再将《舍利弗阿毘昙》当中的「论义」,仿照「经说传诵」的面貌,转化为增新的经说,编辑、融入原有的经说传诵中,成为分别说部的「部义经说」。巴利的《相应部》中,这类的「经说传诵」,主要是被编在『大圣道篇』各相应的『瀑流品』内,约有十二篇经文,融摄《舍利弗阿毘昙》主张「无明最后断」的五上分结传诵。如《相应部》『道相应』180经:
《相应部》45.180 经:「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迥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相应部》『道相应』180 经的说法,是等同『道相应』9 经的意见,也同样是《相应阿含》无有的经说,属于分别说系铜鍱部自派独有的孤经传诵,不是部派共通的传诵。
《相应部》当中提到「五上分结」的经篇,除了『道相应』180 经以外,另在『觉支相应』175 经、『念相应』93-103 经、『根相应』128,185 经、『正勤相应』55 经、『力相应』56,110 经、『神足相应』86 经、『静虑相应』54 经,都有「五上分结」的传诵。
《相应部》46.175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
《相应部》47.93~103 经:「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四念处。」
《相应部》48.128,185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五根。」
《相应部》49.55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
《相应部》50.56,110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相应部》51.86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四神足。」
《相应部》53.54 经:「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四静虑。」
在分别说部系传诵的《相应部》中,宣说「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的十二篇经说传诵,都是阿难系传诵的《相应阿含》完全没有的经篇。如此可知,这十二篇经文不是出自僧团的共说,应当是分别说部系自部传诵的「部义经说」,不是佛教部派的共传。由后世部派增新的「新经篇」,应当不是出自 佛陀的亲说教法,而是出于回应分别说部自部编集的《舍利弗阿毘昙》。
此外,在分别说部系传诵的《相应部》中,也有在古来传诵的经篇当中,自行将部派传诵之「五下分结」的见解语句,增新、揉杂于原有的经说传诵当中,成为古、新共杂的经句,混蒙后世的学人。如《相应部》『蕴相应』89 经中,就是将「已断我见(身见),未达漏尽」的圣弟子,称为已经「断五下分结」。但是,这一说法在同等经说的《相应阿含》103 经中,既无有「断五下分结」的经句,也无有同样的观点。两经对照如下:
《相应部》『蕴相应』22.89 经:「友等!如是,我非说色是我,非说离色有我,非说受……想……行……识有我,非说离识有我。……如是圣弟子,虽已断五下分结,未断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彼于后时,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彼若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者,则于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之未断者,达永断。」
《相应阿含》103 经:「如是多闻圣弟子,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从这些经篇的对照中,可以清楚无误的发现,分别说部系传诵之《相应部》当中的经说文句及观点,很明确的看出有相当多的增新见解(如「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及「随眠」)。在《相应部》中,这些「新观点」、「增新经说」都是和《舍利弗阿毘昙》的主张有关,是出自「部派见解」的增新经说,绝不是佛教僧团的共说,更不是 佛陀原说。最后,分别说部传诵「五上分结」的部义,主张「无明最后断」,若断「五上分结」即是漏尽、解脱,成阿罗汉。但是,这种新出的部义,毕竟不合于原有古老经说主张的「断欲得解脱」。见《相应部》『蕴相应』67,25经:
《相应部》22.67 经:「比丘!色是苦。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苦,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说之义。……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相应部》22.25 经:「须断色之欲贪!如是断色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须断受之欲贪……须断想之欲贪……须断行之欲贪……须断识之欲贪!如是断受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
「五上分结」主张「无明最后断」的部派思想,是无法契合「先断无明,得慧解脱;后断贪欲,得心解脱」的古老经说的修证次第。因此,分别说系传诵的《相应部》,在修证次第的传诵上,有着古、新共集造成的自相矛盾问题。见《相应部》『蕴相应』26经、『根相应』28经:
《相应部》22.26 经:「诸比丘!然则,我于此五取蕴,已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又于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之最后生,不再受后有。」
《相应部》48.28 经:「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这些提倡「五上分结」的经篇,都是分别说部系的《相应部》有,但是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无有的经说,纯属分别说系自派独有的孤经传诵,不是部派共通的经说传诵。可见「五上分结」主张的「无明最后断」,不是部派共通的教说,难以相信。
此外,根据《相应部》『觉支相应』175 经的说法,说到「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但是在『念相应』93-103 经中,却也说到「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四念处」。
这两经出现的疑问,是「四念处」即是「七觉支」当中的「念觉支」,而「念觉支」是「七觉支」之首。试问:如果修习「四念处」能断「五上分结」,既然修「念觉支」已断「五上分结」,那么在「念觉支」后,继续的修习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又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有些仰信部派佛教新说法的学人,会「自行作解」的解说,修习「四念处」能断「五上分结」,不是指已经断「五上分结」,而是指修「四念处」后,能够渐次的修习满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最后才舍断「五上分结」。所以,《相应部》『觉支相应』175 经与『念相应』93-103 经之间无有矛盾,只是解释的问题而已!
如果有学人如此的解说,个人也只能提醒:这是一种出乎自由心证的「解经之说」,却不能说是「经说」。
为什么是出乎自由心证的「解经之说」,而不是「经说」呢?因为在《相应部》『正勤相应』55 经中,也是说修习「四正勤」能断「五上分结」。但是在《相应阿含》655 经、《相应部》『根相应』第52经,都是清楚的指出「明见四圣谛的慧根(圣慧)」是在前,摄导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的修证。
《相应阿含》655 经:「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相应部》『根相应』48.52 经:「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四正勤」又称为「四正断」,是五根当中的「精进根」,也是八正道当中的「正精进(又称正勤、正方便)」。如果「明见四圣谛的慧根(圣慧)」是在前摄导「精进根」,『圣道相应』8 经也说八正道的「正见」,是指「见四圣谛之智」,而《相应部》『谛相应』18经说「见四圣谛之智」是明。
《相应部》45.8 经:「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相应部》56.18 经:「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如此一来,试问:如果「四正勤」是受「慧根」在前摄导「精进根」,也是在「正见」修习后,再次第起的「正方便」,那么「修四正勤,断五上分结」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
3-1-4-5. 「明在前,先断无明」是正确的传诵
3-1-4-5-1. 《相应阿含》262经的传诵
从《相应部》传诵的诸经说的对照中,可以清楚的确定,出自阿难系《相应阿含》传诵的古说是「明在前,先断无明」,而出自分别说系《相应部》新增的「部义经说」,才是「明在后,无明最后断」。古说与新说的修证次第相反,却又揉杂在一起,形成自相矛盾的传诵内容,这正是出自分别说系经说传诵的困境与问题。
出自部派佛教时代的各部论义,还有揉杂部派见解的「部义经说」,都受到出自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的影响,皆有「十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的新观点,认为「无明最后断」。《舍利弗阿毘昙》说的「五下分结」是身见、疑、戒取、贪欲、瞋恚,而「五上分结」则是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在「十结」观点的影响下,认为修行是先要「断身见」,最后才是「断无明」。如此的错解,使得部派佛教提倡的禅观次第,多是教导「先观无常,再观无常则苦,后观苦则非我、非我所,采取直接观无常,再进而「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当「断身见」后,再依「无常观」逐渐的「断贪」,最后才是「见四圣谛」、「断无明」。受到分别说部主张「十结」观点的影响,部派佛教出自优波离系的分别说部及大众部,都是主张这种「无明最后断」的修证次第。
如此的见解下,部派佛教才会有许多出自部派增新的「部义经说」,还有将原有经说加以篡改次第的「改编经说」。这些由部派增新或篡改的「部义经说」、「改编经说」,揉杂在部派分裂以前的经说传诵当中,就成为不折不扣的「部派传诵」,这也就是目前流传的汉译四部阿含、南传巴利五部尼柯耶的传诵面貌。
直观「五阴无常」、「五阴五我」,试图藉由「无常想」、「无我想」作为「断常见、断我见」的禅法,绝对是错误、不可行的禅观修证次第。这个错误,在《相应阿含》262 经、《相应部》『蕴相应』90 经的共说中,即清楚无误的指出了「愚痴凡夫不能了解五阴无常、无我」。
《相应阿含》262 经:「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相应部》22.90 经:「迦旃延!如来离此二边,依中而说法。谓: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而,无余离灭无明,则行灭…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蕴之灭。」
如上引证的经篇,《相应阿含》262 经和《相应部》『蕴相应』90 经,两经内容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相应阿含》262 经有提到「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但在《相应部》『蕴相应』90 经则无此段经文。这段经文非常清楚的点出「凡夫无法直接了解无常、无我」的修行要点,应当要从「观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入手。
虽然主张「无明最后断」的《相应部》,在『蕴相应』90 经无有这一段经文,其余则同说「先观十二因缘集法、灭法」。但是,引证《相应部》『蕴相应』102 经,又可以见到「观五阴集法、灭法,建立无常想」,而在『因缘相应』21 经也说「五阴集法、灭法」即是「十二因缘集法、灭法」。又在『蕴相应』126 经中,说出「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即是「明」。这几篇《相应部》的经文,不也是清楚说出「无明凡夫无法直接了解无常、无我」?
如此证知,《相应部》『蕴相应』90经,原来应当是有「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的经句,但很可能是在分别说部的改编下,被悄悄的删除了。如果真是如此,删除这段经句的目的,应当是为了避免主张直观「五阴无常」,再藉由「无常想」而「断我见(断身见)」的错误禅观修证次第,被此段经句指了出来。
最后,在《相应阿含》296经和《相应部》『因缘相应』20经的共说中,即可清楚无误的得知, 佛陀是见因缘法、缘生法成就正觉,并且是依据因缘法、缘生法的正智善见,才能断除常见、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这是重要而不可忘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