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自随佛法师著《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 2010
接《正法之光》第二十七期 p.17 ~ p.24
佛灭后116 年佛教部派的分裂,形成了保持传统教说的阿难系僧团,还有创新教说的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及大众部僧团。阿难系僧团重在保持务实、实证的原有佛教教说,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及大众部僧团则朝向理想化、神化的世俗需要来发展新的教说,所以佛教僧团形成了「务实、实证」与「理想化、神化」两大路线的竞合发展。最后,在佛灭后约250 年(137 B.C.),保持传统教说的阿难系僧团失败了。
虽然理想化、神化的「菩萨」、「佛陀」信仰,扩大了佛教的信众规模,但是神化的「圣者典范」不仅使佛教日渐的神道化,也使得配合「神化圣者信仰」发展的新教说日益昌盛,终至让佛教忘失了佛陀原有的教说,造成佛弟子迷失解脱、证菩提的正道,而不得不「各说个话,莫衷一是」的部派见解,促成佛教陷在不断发展新教说与不断分裂的困境。
当佛教发生部派分裂以后,宣扬部派思想的『阿毘达磨(论述)』被不当的推崇,成为与佛说之「经」、「律」同列(三藏)的学法标准。例如:南传铜鍱部佛教在教育学人上,多还是采取先读『阿毘达磨(论述)』,后读佛经的引导方式,这就是确立部派的传统教育方法。部派佛教的教说,形塑出后世佛教学人的生命观、世间观、人生观、生死观、圣贤观,进而影响了佛教学人的生活态度及现实佛教的面貌,彻彻底底的改变了由 释迦佛陀启化的佛教(原始佛教)。
一、《舍利弗阿毘昙》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佛教最早传出的『阿毘达磨(论述)』,是分别说部传诵的《舍利弗阿毘昙》。《舍利弗阿毘昙》提倡的「新教说」,如「菩萨」、「三十二相」、「如来十力、四无所畏」1,还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无明最后断)」2……等,彻底的改变了佛教传统经说的「圣者典范」、「生死观点」、「修证次第」,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佛教信仰的形态及演变,促成各种「部派学说哲理、实践方法」的发展及部派的分化竞争。
在种种「新教说」当中,最需要注意的改变,是《舍利弗阿毘昙》为了配合理想化、神化的「菩萨」、「佛陀」信仰,提倡了「无明最后断(五上分结)」的新修证次第,修改了 佛陀教法的核心 ── 十二因缘法的解说及分位,也就是将原本以「六入处」为分位的十二因缘说,改为以「识」为生之始的分位说,造成「十二因缘法的解说法」无法和 佛陀教导的「禅法」契合,使得部派佛教的禅法错乱分歧,远离正觉、解脱的正道。关于「十二因缘法」的原说及分位探究,留待下一章再作详细说明。
除此以外,各部派为了将新出的「自部部义」(各部集成为自有的『阿毘达磨(论书)』),建立权威可信的地位,一方面将原有的传统经说传诵,部份加以修改成符合「自部部义」的新传诵面貌;二方面在原有的经说传诵中,加入符合「自部部义」的新经说。这些契合「自部部义」的增新经说与修改传诵,揉杂在原有的传诵当中,形成「古新不分,偏正合集」的部派传诵型式。这种揉杂「自部部义」的经说传诵,强化了部派自有『阿毘达磨(论书)』的权威,而附会于佛说或圣弟子传的『阿毘达磨(论书)』,也肯定了揉杂「自部部义」的经说传诵。揉杂「自部部义」的经说传诵,还有部派自有的『阿毘达磨(论书)』,两者都是为部派的确立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
1-1 探究古老教说的根据
1-1-1 关于四部圣典的发展
佛灭后116 年佛教发生部派分裂前,当时佛教各地僧团的共传经说,是从佛灭当年「第一次结集」至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历经百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四部圣典。关于四部圣典的集成次第,经师传承的阿难系说是先集《相应部》,律师传承的优波离系大众部及分别说部,都说是先集《长部》。经师(阿难系僧团)记载的《相应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等集经次第3,是在陈述圣典集成历史的次第。律师(优波离系僧团)传说的次第,如大众部4、分别说系化地部5说的《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阿含》、《增壹阿含》,或是分别说系其余的法藏部6、饮光部7说的《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等次第,或是铜鍱部8编集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等次第,应当都是在「第二次结集」四部圣典发展完备后,因为部派的分裂促成各部派依据四部圣典的内容,另外再编排出自部作为引导世人信仰、学法、辨证、禅修与生活日用的运用次第。因此,阿难系僧团的记载是表述四部圣典集成的历史过程及次第,优波离系诸部派传说的次第,则是重在表现自身部派的运作及取用。
四部圣典的集出及内容,是由「第一次经典结集」至佛灭百年间,僧团当中的「持经者suttadhara(或称「持法者dhammadhara」)」及「持母者mātikādhara」9的持诵内容所编集而成。「持经者」是持诵『因缘』、『食』、『圣谛』、『界』、『五阴(蕴)』、『六处』、『道品(四念处等)』等七事相应教(修多罗),还有佛灭百年间增新、附会为「佛说」、「佛弟子说」的『记说』,以及传说出自护法八众之歌咏、偈颂性质的『祇夜』。「持母者」是持诵「经法纲要(本母)」,「母」是指目得迦(巴mātika)、摩呾理迦(梵mātṛkā),又称为本母、智母,行母等,这是指从传统的经说传诵中,加以整理出诸经说的纲要及通义,成为经法要略的传诵。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四十10、《阿育王传》卷四11、《阿育王经》卷六12等记载的比对,发现对于「经法纲要(本母,巴mātika 目得迦,梵mātṛkā 摩呾理迦)」的「智母」、「本母」、「摩窒里迦」、「摩得勒伽」的内容,一致共说的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也就是在早期经说传诵当中,被称为『修多罗(包括因缘、食、圣谛、界、五阴(蕴)、六处、道品等七事相应教)』的『道品』部份。在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经典结集」时,「持经者」持诵的『七事修多罗』、『记说』、『祇夜』等九部经,被僧团依照经说的长短,分编为《相应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持母者」持诵『七事修多罗』、『记说』、『祇夜』等九部经的「本母」,则分类纂集为《增壹阿含》。因此,在「第二次经典结集」时,共有四部圣典的集成。
四部圣典的集成次第,在不同部派的《律藏》陈述中(参考《正法之光》第27期p.22~p.23),可以见到《长阿含》(《长部》)编在《中阿含》(《中部》)之前,《中阿含》(《中部》)则在《增壹阿含》(《增支部》)之前,这三部圣典如是编排次第,是所有部系的共说。真正差异的说法,是《相应阿含》(《相应部》)与《增壹阿含》(《增支部》)的编排次第。
四部圣典当中的《增壹阿含》为最后集出的说法,是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优波离系的大众部与分别说系化地部、铜鍱部的共说。虽然分别说部系的法藏部、饮光部不是这么传说,但是可以说部派初分时,两大部系、三大部派都有《增壹阿含》最后集出的记载。如此可见,《增壹阿含》为最后集出的记载,应当是相当可信的说法。
关于《相应阿含》(《相应部》)的编排次第,阿难系僧团13则依集成历史的先后,将保持「第一次结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罗』的《相应阿含》,说是编在其他三部圣典的前面;大众部14是说《相应阿含》编在《中阿含》之后,列在佛教辞典性质的《增壹阿含》之前;分别说部系的化地部15、铜鍱部16是与大众部的编集次第相同,将《相应部》编在《中部》之后,《增支部》之前;分别说部系的法藏部17、饮光部18则是将《相应部》编在《长部》、《中部》、《增支部》的后面,列在自部编集的《杂藏》之前。
然而,笔者个人认为目前的经说传诵包含了古说及增新,古说的重点应当是在「显扬不共世间的真实义」,而增新主要应是出于两种目的:第一个目的,应当是为了详细解说 佛陀的教导,辨明佛法的真义,厘清学人的疑虑,破斥讹误的说法,引摄学人契入佛法;第二个目的,应是仰敬 佛陀的圣德,赞叹佛法的殊胜及利益,传扬僧团的清净与功德,引导人天归敬佛、法、僧。因此,出自第一类目地的增新传诵,多是附会为「佛说」、「佛弟子说」的『记说』,因为这类增新是为了「解说佛法,辨明真义,厘清疑虑,破斥讹误,引摄入法」,所以经说的篇幅应当会比原有古老的『七事修多罗』更长,并且是越后期增新的经篇就越长。理由是经过初步的解说后,如果学人还无法明白,再次的解说必会更加详细广博。如此一来,这类的增新经诵,应是先传出短篇,次为中篇,后为长篇。出自第二类目地的增新传诵,多为传说出自护法八众之短篇歌咏、偈颂的『祇夜』,这类增新的出现应当相当的早,这是在严谨的经说法教之外,为了通俗布教的需要而形成的赞咏,内容简约、感性,应对的对象相当的多面。
如果真是如笔者所言,四部圣典的集成次第,当然原有的古说是最初的传诵,那么传诵「第一次经典结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罗』的《相应阿含》,必定是被编在最前面。另外,在佛灭后百年间增新、附会为「佛说」、「佛弟子说」的『记说』,还有传说出自护法八众之短篇歌咏、偈颂的『祇夜』,都是在「第二次经典结集」时,由佛教僧团依照经说的短、长予以分编。僧团分编时,属于短篇歌咏、偈颂的『祇夜』与短篇的『记说』,是与短篇经说为主的『七事修多罗』合编为《相应阿含》,这些内容既有初始集成的古老经说,也有较早传出的增新传诵;属于中篇的『记说』传诵,多是在短篇经说之后传出,应当是编在短篇经说为主的《相应阿含》之后,成为《中阿含》,内容应当是稍晚些时期才传出的增新传诵;属于长篇的『记说』传诵,内容多是仰赞 佛陀的圣德,引摄世人崇仰世尊,增进世人对佛陀与佛法的崇敬为主,这些内容很可能是在 佛陀入灭后,随即作出的增新传诵,弟子们藉由怀念、推崇佛陀的伟大,方便摄化一般世人归佛,如此才会被编在《中阿含》之前,成为《长阿含》。最后编集出来的圣典,应当是由「持母者(持经法纲要者)」持诵九部经(『七事修多罗』、『祇夜』、『记说』)的「本母」,经由分类纂集而成的《增壹阿含》。
或许,《相应部》、《长部》、《中部》、《增支部》的次第,才是四部圣典内容的传出次第,而这正是经师传诵的说法(见注13《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其他的编排法,应当是各部派依据自部教化及运用的需要,而编列的次第,所以四部圣典的编排次第是各有不同。部派分裂后,再另外编集出第五部《杂藏》(《杂部》、《小部》)的分别说部系与大众部系,都是把最后集出的《杂藏》编在四部圣典之后。
在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五部巴利圣典,还有汉译四部『阿含圣典』(《相应阿含》、《中阿含》出自阿难系说一切有部,《长阿含》出自分别说系法藏部,《增壹阿含》可能出自大众系说出世部)中,可以见到许多增新的部义经说,还有被修改过的传诵内容。
如果要厘清什么是 佛陀的原说?了解什么是百年内的增新传诵?又探究出什么是部派分裂以后才有的「部派增新」与「修改的传诵」?这些问题的厘清,绝对需要针对包含「第一次经典结集」集成的《相应阿含》(《相应部》)作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否则必定无法确认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何在。
1-1-2 关于《相应阿含》
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一、佛灭当年(387 B.C.)「第一次经典结集」集出『因缘』、『食』、『圣谛』、『界』、『五阴(蕴)』、『六处』、『道品(四念处等)』等七事相应教(修多罗),这是 释迦佛陀亲说教法的集成,也是最初的佛教教说(原始佛法)。初始集成的经说,是采取「合诵」的方式集成,也是用「忆持」的方式传诵于后世。当时僧团没有采用「固定类型的语言」来传诵集成的经说,犹如 佛陀住世时,依各地僧团的地方用语,忆持、传诵佛陀的教导。
二、佛灭百年「第二次结集」时(287 B.C.),将「第一次结集」集成的七事相应教(即『修多罗』),还有佛灭百年间才增新而附会于「佛说」、「佛弟子说」之『记说』当中的短篇经诵,以及护法八众所说的短篇偈颂──『祇夜』,正式的编集为《相应阿含》的原型。
三、佛灭后116年(271 B.C.),佛教发生「五事异法」的论争,分裂为阿难系僧团与优波离系的分别说部(自称上座部)、大众部,此后分别说部、大众部各自结集出自部的『阿毘达磨(论述)』(分别说部传诵《舍利弗阿毘昙》,大众部传诵《昆勒》)与增新的《杂部》经说,而阿难系僧团则是尽力的维持「第二次结集」集成的四部圣典,无有『阿毘达磨(论述)』及《杂部》经说的编纂。
四、佛灭后约250年(137 B.C.),阿难系僧团有迦旃延尼子受到《舍利弗阿毘昙》的影响,写出揉杂《舍利弗阿毘昙》思想的《发智论》,改变阿难系僧团维护经说、律戒而不弘『阿毘达磨(论述)』的立场,造成阿难系僧团的分裂,才分化为雪山部与重论的说一切有部。此后,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即从「第二次结集」时集成的内容、型式,经历佛灭后116~250年间的维护古说阶段,进入说一切有部再加以编纂为「具有自部论义」色彩的经说传诵,这包括了增新、编修、纂集,当然多少也融摄了其他部派的传诵在内。见隋朝吉藏著作的《三论玄义》19︰
「上座弟子(此指阿难系僧团,不是自称上座部的分别说部)但弘经,以经为正。律开遮不定;毗昙但释经,或过本,或减本,故不正弘之,亦不弃舍二藏也。而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谓毘昙最胜,故偏弘之。……上座弟子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移往雪山避之。」
1-1-3 关于《相应部》
分别说系传诵的《相应部》,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第一、第二个阶段等同《相应阿含》,当部派分裂后则由分别说部自行编集出自部的传诵:
一、佛灭当年(387 B.C.)「第一次经典结集」集出『因缘』、『食』、『圣谛』、『界』、『五阴(蕴)』、『六处』、『道品(四念处等)』等七事相应教(修多罗),这是 释迦佛陀亲说教法的集成,也是最初的佛教教说(原始佛法)。
二、佛灭百年「第二次结集」时(287 B.C.),将「第一次结集」集成的七事相应教(即『修多罗』),还有佛灭百年间才增新而附会于「佛说」、「佛弟子说」之『记说』当中的短篇经诵,以及护法八众所说的短篇偈颂──『祇夜』,正式的编集为《相应阿含》的原型。
三、佛灭后116年(271 B.C.),「五事异法」的论争后,佛教分裂为阿难系僧团与优波离系的分别说部(自称上座部)、大众部。当时优禅尼的分别说部率先结集出自部的『阿毘达磨(论述)』──《舍利弗阿毘昙》(传说又有破斥他宗的《论事》20集出),还有增新的第五部经说──《杂部》(现称为《小部》)。除此以外,分别说部又将「第二次结集」集成的《相应部》、《长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圣典,加以重新纂集为「具有自部论义」色彩的经说传诵,包括了增新经篇、纂集新旧经句、编修经篇的分类及次第。
四、公元前约26 年(佛灭后约361 年),分别说部分化于锡兰岛的大寺派僧团,举行大寺派的自派结集,编集成自派(铜鍱部)的五部圣典、《铜鍱律》及『阿毘达磨(论述)』的传诵。此时,锡兰铜鍱部传诵的的《相应部》,才形成具有自部论义形态的部派传诵。
五、公元后四、五世纪,南印的觉音论师前往锡兰大寺派,将大寺派传诵的三藏改用巴利语书写传诵,这成为今日南传佛教传诵的源头。
1-1-4 如何探究原始的教说
如果要探寻 佛陀的原说,必须探究「第一次经典结集」集出之『七事相应教(修多罗)』,而『七事相应教(修多罗)』是记载在汉译《相应阿含》、巴利《相应部》当中。由于目前的《相应阿含》与《相应部》,都是「具有部派论义」色彩的部派传诵,所以对照《相应阿含》与《相应部》当中的『七事相应教』,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了。
然而,只有对照目前《相应阿含》与《相应部》当中的七事相应教,找出两部经说的共同传诵,是绝对不足以完全的确定 佛陀的原说。原因是目前的《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内容,都是部派传诵的形态,不仅记载着「第一次经典结集」的集成,还包含了「第一次经典结集」后至佛灭百年间的增新,以及部派分裂以后的部派见解。两部圣典都有揉杂「部派论义」在内,并且不同部派的主张,彼此经过长久时间的竞合发展,或多或少会有相互融摄的情况,发展出共同承认、传诵的「部派论义」。
因此,不同部派之间的经法共说,不能等同「第一次经典结集」集出的经说传诵。除了探寻两部圣典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共说以外,还要依据佛教发展的史实,厘清佛灭百年内的增新,各部派的自部主张及特义,以及部派之间的起承转合,才能真正明白何等经法共说是出自初始的传诵,了知何等经说共说是出佛灭百年内的增新,确认何等共说是出自部派之「部义经诵」的相互融摄。
如果对于佛教部派的分裂与发展有确当的认识,才能在对照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及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时,经由许多同等古老经篇的显示,既可以清楚的看到经说传诵原有的共说(佛陀原说的内容),也可以看出「部派」对原有传诵的改变。
以下,列举《相应部》与《相应阿含》的经文对照,可以证明「佛陀原说」的教导,也可以发现在「部派部义」的影响下,形成了「部派传诵」与「部义经说」的事实。
二、古老经法共说的菩提道次第
2-1 总说菩提道次第
关于 释迦佛陀教导的菩提道修证次第,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汉译《相应阿含》(误译名《杂阿含》)296,287,379 经及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65 经、『圣谛相应』第11经中,都有同等的记载及说明。当年 佛陀初转法轮时,向憍陈如等五比丘教导的说法来看, 佛陀是先正觉「因缘法、缘生法(十二因缘的集法)」,正见五阴是缘生,如是则能舍断缘生法是「常、乐、我、净」的「妄见」,所谓了知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亦非我所,再得以明见「当已正觉因缘、缘生,若能于缘生五阴离贪、断爱,必能断苦」,如此明见「十二因缘的灭法」,接着明见古仙人道的「八圣道」,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其次,依据「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再次第的修学「出世间八圣道」满足,正定成就,具足了「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行。当修学「出世间八圣道」满足,正定已经成就,即完成了无明、贪欲、瞋恚的断尽,成就解脱、解脱知见,具足「四圣谛第三转、四行」的修证。如是次第修习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整的修证历程就是「次第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这一教导的修证次第,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296,287,785,379 经,还有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65 经、『圣谛相应』11经、《中部》(117)『大四十法经Mahācattarisaka Sutta』,都是同样的指出:
一、先见「十二因缘的集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成就正觉,正见无明、行……老病死等都是缘生法,断除「恒常想」、「我想」、「众生想」、「寿命想」、「忌讳吉庆想」等等妄见(《相应阿含》296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经)。
二、再进一步的正见「不知因缘、缘生者,即会对缘生法生贪爱」,如是则有生、老病死的集起。若是「已正觉因缘、缘生者,即正见缘生法则无常、苦,对缘生法离贪、断爱」,如是则有生、老病死的灭尽。明白「凡集法者,悉皆有灭法」21,正知「十二因缘的灭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相应阿含》287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第65 经)。此时已经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得明、断无明22。
三、当正见「十二因缘的集法与灭法(见老病死如何起与如何灭,此时修行者还未解脱,老病死也还未灭)」,接着得见「能对缘生法离贪、断爱」,就是解脱生、老病死的古仙人道,这一离贪、灭苦的古仙人道就是八正道。此时已经明见老病死苦、老病死苦的集法、老病死苦的灭法、老病死苦灭尽的正道,已经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相应阿含》287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第65 经),成就了「慧根」及「信根」23。
四、当已经明见老病死苦、老病死苦的集法、老病死苦的灭法、老病死苦灭尽的正道,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后,即能依据「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也就是具足「慧根(四圣谛如实知)」,摄导精进修行的「精进根」、「念根」、「定根」24,修习离贪、断爱之出世间八正道,这就是「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证。如《相应阿含》785经(《中部》(117)『大四十法经』)所说:
「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是名正精进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五、当依「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摄导出世间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修行成就出世间正定,具足五根,完成「四圣谛第二转、四行」的修证后,即已经完成愚痴、贪欲、瞋恚的断尽,成就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得身作证:「自知不受后有」。这正是「四圣谛第三转、四行」的成就,得成就正觉、离贪、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一修证次第,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749,379 经,还有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圣道相应』第1 经、『圣谛相应』11经,都是清楚、同等的说法:
《相应阿含》749 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圣道相应』45.1 经:「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相应阿含》379 经:「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应部》『圣谛相应』56.11 经:「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2-2 圣慧在前摄导正道的修行
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655 经,还有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根相应』第52 经,都是清楚、同等的指出「明见四圣谛的慧根」在前,摄导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的修证。
《相应阿含》655 经:「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相应部》『根相应』48.52 经:「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2-3 先见十二因缘集、灭法,得明、断无明
佛陀教导的修证次第,是先如实知见「十二因缘法、缘生法」成就正觉,随后即明白「十二因缘的灭法」25。如当年憍陈如见法时说:「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26当明见「十二因缘的集法与灭法」,就是已得法眼27、得明、断无明28。见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28 经、『因缘相应』21 经、『蕴相应』126经,《相应阿含》846-2,256经:
《相应部》『预流相应』55.28 :「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雠,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慧善观圣理,善通达之耶?……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相应阿含》846-2:「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相应部》『因缘相应』12.21 :「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相应部》『蕴相应』22.126 :「于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有色集法者,如实知有色集法。有色灭法者,如实知有色灭法。有色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色集、灭法。有受集法者…乃至…有想集法者…乃至…有行集法者…乃至…有识集法者,如实知有识集法。有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灭法。有识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集、灭法。比丘!说此为明,如是为明人。」
《相应阿含》256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
2-4 先见十二因缘集、灭法,后见八正道
如理作意(向根源作意观察)是指正观「十二因缘的集法」成就正觉,即能智见「五阴是缘生,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亦非我所」,了知不知五阴是缘生者的无明者,则对五阴生贪爱,因贪爱则系着于五阴苦。接着,已经如是如实知见「十二因缘的集法」(先知法住),则能明见「若对缘生法能离贪、断爱,就能离苦」,如是得以「明白十二因缘的的灭法」,确知「确实有生死苦的集起,也确实有生死苦的灭尽」(后知有涅盘)。接着,如实知唯有对缘生法能离贪、断爱,才能真正的离苦,所以智见「离贪、断爱是灭苦的正道」,此谓「八圣道」。见《相应阿含》287,768 经29(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65经、『道相应』2经):
《相应阿含》287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相应阿含》768 :「佛告阿难:……我为善知识故,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相应部》『道相应』45.2 经:「阿难!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以修习正语;……以修习正业;……以修习正命;……修习正精进;……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阿难!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阿难!应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阿难!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解脱愁、悲、苦、忧、恼。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2-5 先断无明得慧解脱,后断贪欲得心解脱
首先针对「如实观察五阴如何生起(如理作意)」,得正觉「十二因缘的生法(集法)」、断无明,接着再次第的修习,得明见「四圣谛」,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的正觉,具足「慧根」,成就「慧解脱」。接着,依「四圣谛」的如实智见为前导,引摄「出世间八正道」的修行,修学离贪、断爱、出世间的正见、正志……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出世间八正道」的修行满足,已经离贪、断爱成就「心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得身作证:「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30。见《相应阿含》710,2,49,5经、《相应部》『蕴相应』52经:
《相应阿含》710 经:「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
《相应阿含》2 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蕴相应』22.52 经:「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相应阿含》49经:「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受、想、行、)识。」
《相应阿含》5 经:「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释迦佛陀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完成了正觉、离贪、解脱的修证,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时 佛陀除了宣称「已经成就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也宣称已成就「心解脱」,自作证:「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见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谛相应』11 经、『蕴相应』59 经、『六处相应』13经、『念相应』11经:
《相应部》『谛相应』56.11 经:「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相应部》『蕴相应』22.59 经:「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识,厌患者则离贪,离贪者则解脱,解脱者则生已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世尊如是说已,五群比丘信受欢喜世尊之所说。又说此教时,五比丘无取着,而尽诸漏令心解脱。」
《相应部》『六处相应』35.13 经:「诸比丘!依此,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则宣示无上正等觉。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相应部》『念相应』47.11 经:「舍利弗!心解脱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则不称为大丈夫。舍利弗!何为心解脱耶?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2-6 佛陀说慧解脱、心解脱
在 佛陀原说的解脱次第上,是「先断无明得慧解脱,后断贪欲得心解脱」,断无明得正觉,断欲得解脱。见大正藏《相应阿含》19,22,645 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70,89经、『念相应』11经:
《相应阿含》19 经:「佛告比丘: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相应阿含》22 经:「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相应阿含》645 经:「于此五根如实观察者,不起诸漏,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相应部》『蕴相应』22.70 经:「比丘!色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时……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相应部》『蕴相应』22.89 经:「六十位长老比丘及具寿差摩,无取着而从诸漏得心解脱。」
《相应部》『念相应』47.11 经:「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当已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完成了慧解脱、心解脱的声闻圣弟子,也就已断生死的系缚,成就无上正等觉了。见南传《相应部》『谛相应』23,24经31、大正藏《相应阿含》402,384经:
《相应部》『谛相应』56.23 经:「诸比丘!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故,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相应阿含》402 经:「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相应部》『谛相应』56.24 经:「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未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诸比丘!现在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应现等觉为……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相应阿含》384 经:「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佛陀原说的修证道次弟,经由比对阿难系僧团传诵的《相应阿含》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僧团传诵的《相应部》当中的「七事修多罗(『因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四念处等)道品相应』)」,从当中古老经篇证知的共说,是依「因缘法、缘生法」的正觉、断无明为始,次第的开展了「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修行历程,完成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证。直接的说,解脱的次第是「先断无明得慧解脱,后断贪欲得心解脱」,当已成就「心解脱」,即能够自身作证:「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
依据「十二因缘的生法(集法)」为起始、为核心,次第的如实知见「十二因缘的灭法(如何灭)」、「八正道」,成就「四圣谛第一转、四行」,再依明见「四圣谛」的慧眼(慧根),引摄「出世间八正道」的次第及修习,成就「四圣谛第二转、四行」,当已经次第的修习「出世间八正道」,成就离贪、断爱的正定,就已完成了「愚痴、贪欲、瞋恚」的断尽、不起,成就解脱,具足解脱知见:「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成就「四圣谛第三转、四行」。
在 佛陀亲说的经说当中,佛陀将如实正见「十二因缘」的禅观方法──观四念处集法与灭法,称为「一乘道」。见《相应阿含》607,609 经、南传《相应部》『念相应』1,42经:
《相应阿含》645 经:「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相应阿含》609 经:「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集法观身住,随灭法观身住,随集、灭法观身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相应部》『念相应』47.1经:「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
《相应部》『念相应』47.42 经:「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因此,由「如实正见十二因缘」为前导,次第的修证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得解脱、三藐三菩提,是 佛陀、声闻弟子都共行无异的「一乘道」。如是次第的修习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能具足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修证次第及成就,是「无师自觉」的 佛陀,或是「闻法正觉」的声闻圣弟子,都同样而无差别,所以称为「一乘道」,也就是正向、等向于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乘菩提道」。
注释
- 1.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八:大正藏 T28 p.585.1-25~p.586.1-3
- 2.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九:大正藏 T28 p.652.1-1~3
- 3.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九:大正藏T24 p.407.2-17〜p.407.3-4见《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参大正藏T30 p.772.3-9~28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 4.见《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参大正藏T22 p.491.3-16~20
- 5.见《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十:参大正藏T22 p.191.1-23~28
- 6.见《四分律》卷五四:参大正藏T22 p.968.2-18~22
- 7.见《毘尼母经》卷四:参大正藏T24 p.818.1-15~29
- 8.见《铜鍱律》『小品』第十一 五百犍度:参南传大藏经 第四册 p.384-14~385-3
- 9.见南传《中部》第四品『牧牛者大经Mahagopalakasuttam』: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南传大藏经 「诸比丘!言此比丘彼等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智母之比丘。」 见大正藏《中阿含》196 经卷五十二:参大正藏 T1 p.755.1-10~23 「阿难!若多伴助者,持经、持律、持母者。」
- 10.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四十:参大正藏 T24 p.408.2-10~23 「摩窒里迦……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
- 11.见《阿育王传》卷四:参大正藏 T50 p.113.3-3~8 「尊者迦叶作是念:我今当自诵摩得勒伽藏!即告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道分,四难行道、四易行道、无诤三昧、愿智三昧、增一之法、百八烦恼、世论记、结使记、业记、定慧等记。诸长老!此名摩得罗藏。」
- 12.见《阿育王经》卷六:参大正藏 T50 p.152.1-14~19 「摩诃迦叶复思惟:我等自说智母。是时迦叶语诸比丘:『云何说智母?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四辩、无诤智、愿智,悉皆结集。法身制说寂静见等,是说智母,乃至大德迦叶已结集法藏。」
- 13.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九:大正藏T24 p.407.2-17〜p.407.3-4 见《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参大正藏T30 p.772.3-9~28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 一阿笈摩。」
- 14.见《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参大正藏T22 p.491.3-16~20
- 15.见《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十:参大正藏T22 p.191.1 – 23~28
- 16.见《南传大藏经》精藏的编排: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汉译 南传大藏经
- 17.见《四分律》卷五四:参大正藏T22 p.968.2-18~25
- 18.见《毘尼母经》卷四:参大正藏T24 p.818.1-15~27
- 19.见《三论玄义》:参 大正藏 T45 p.9.2-22~29
- 20.见『岛王统史』第七章:参台湾元亨寺 1997 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第65册 p.53-7 ~13 见《大王统史》第五章:参台湾元亨寺 1997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第65册 p.186-14〜187-13 见《善见律毘婆沙》卷二:参大正藏 第24 册 p.684.1-25〜p.684.2-14
- 21.见南传《相应部》『谛相应』SN56.11 经: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 p.314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 22.见大正藏《杂阿含》256 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22.126经 见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12.21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846-2 经;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55.28经
- 23.见大正藏《杂阿含》655 经;南传《相应部》『根相应』48.52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845 经;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55.28经、『根相应』48.53经
- 24.见大正藏《杂阿含》655 经;南传《相应部》『根相应』48.52经
- 25.见大正藏《杂阿含》287 经;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12.65经
- 26.见南传《相应部》『谛相应』SN56.11 经: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p.314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 27.见南传《相应部》『预流相应』55.28 经;大正藏《杂阿含》846-2经 见南传《相应部》『蕴相应』22.90 经;大正藏《杂阿含》262经
- 28.见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12.21经 见南传《相应部》『蕴相应』22.126 经;大正藏《杂阿含》256经
- 29.见大正藏《杂阿含》287 经;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12.65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768 经;南传《相应部》『道相应』45.2经
- 30.见大正藏《杂阿含》710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749 经;南传《相应部》『道相应』45.1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785 经;南传《中部》(117)『大四十法经』
- 31.见南传《相应部》『谛相应』SN56.24 经:参台湾元亨寺出版 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p.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