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奉 释迦佛陀 真身舍利

1.阿育王分建各地佛舍利塔

1-1. 佛初灭八国建塔供养佛舍利

公元前387年,  释迦佛陀入灭于拘尸那罗,火化后的  佛陀舍利(梵śarīra,巴sarīra,指色身火化后的遗骨),由香姓婆罗门平分予八国建塔供养,并另立瓶塔、炭塔,共立有十塔。法藏部传诵的《长阿含经》,独说有「生时发塔」,可能是指「金地国(现今缅甸)」传说供有「佛初正觉时的八根头发」的仰光大金塔,但这不是佛教共承的历史。见《长阿含》〈游行经〉、《长部(16)》〈大般涅盘经〉、《十诵律》卷六十:

《长阿含经》〈游行经〉:「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阿阇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燋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

《长部》〈大般涅盘经〉2:「尔时,韦提希子摩竭陀王阿阇世,于王舍城为世尊之舍利造塔并兴供养。毗舍离之离车族,于毗舍离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迦毗罗城释迦族,于迦毗罗城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遮罗颇之跋离族,于遮罗颇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罗摩伽拘利族,于罗摩伽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毗留提婆罗门,于毗留提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波婆之末罗族,于波婆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拘夷那竭之末罗族,于拘夷那竭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香姓婆罗门,造瓶塔供养。毗钵梨瓦那之莫利耶族,于毗钵造灰塔供养。如是八舍利塔及第九之瓶塔,第十之灰塔。」

《十诵律》卷六十3:「尔时,大众中有一婆罗门姓烟,在八军中,高声大唱:拘尸城诸力士主听!佛无量劫积善修忍,诸君亦常闻赞忍法,今日何可于佛灭后为舍利故起兵相夺?诸君当知此非敬事。舍利现在,但当分作八分!诸力士言:敬如来议。尔时,姓烟婆罗门,即分舍利作八分。……尔时,拘尸城诸力士,得第一分舍利。……波婆国,得第二分舍利。……罗摩聚落拘楼罗,得第三分舍利。……遮勒国诸剎帝利,得第四分舍利。……毘[少/兔]诸婆罗门,得第五分舍利。……毗耶离国诸梨昌种,得第六分舍利。……迦毗罗婆国诸释子,得第七分舍利。……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得第八分舍利。……姓烟婆罗门,得盛舍利瓶,还头那罗聚落。……必波罗延那婆罗门居士,得炭。……尔时,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盘后起十塔。自是已后起无量塔。」

供奉  释迦佛陀真身舍利的八国,主要是恒河以南的摩竭陀国、恒河流域西方的拘萨罗国,以及释迦族血缘相关的东方六族。分别如下:

波婆国,末罗族(力士);Pāvā Malla

遮罗颇国,跋离族(遮勒国之剎帝利);Allakapa Buli

罗摩伽国,拘利族(拘楼罗);Rāma Gāma

毗留提国,婆罗门;Vethadīpa Brāhmaṇa

迦毗罗卫国,释迦族;Kapilavatthu Sakya

毗舍离国,离车族(梨昌);Vesālī Licchavi

摩竭国,阿阇世王;Māgadha Ajātasattu

拘萨罗国,末罗族(拘尸之力士);Kusinārā Malla

1-2. 阿育王分佛舍利、广建佛塔

佛灭后约 126~130年(261~257 B.C.E.),阿育王登位第11~15年之间,阿育王不仅派遣分别说部传教团将「论义佛教」传往各方以外,又攫取佛灭时诸国供养之  释迦舍利(除罗摩聚落),再藉由分别说部传教团于印度全境及周边各地建塔,既宣扬孔雀王朝的国威,也确立「论义佛教」的权威地位。见《阿育王传》卷一:

《阿育王传》卷一4「(阿恕迦王)便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于此处造立大塔。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于是,复到罗摩聚落龙王所,欲取舍利。龙王即出请王入宫,王便下船入于龙宫。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遂即留置而不持去。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金、银、琉璃以严饰之,一宝箧中盛一舍利……一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

末罗族,即有名的力士族,经中常见的「力士人间」,就是末罗的意译。末罗族建立了末罗国(Malla),又译摩罗国,跋罗国,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地近雪山,约在现今Gorakpur河东三十五英里处。末罗国的重要城市有中印度恒河北方的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波婆城(Pāvā)。拘尸那罗是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入灭之处,波婆城是耆那教创始人筏馱摩那逝世的地方。

阿育王未取末罗族供奉的佛舍利,真正的原因不明。或许是因末罗族人多产强悍力士,是孔雀王朝重要的武力,加上末罗族人将佛舍利供奉于「龙宫(神蛇庙)」,阿育王可能不愿刺激末罗人的宗教信仰。

阿育王将佛舍利交付分别说部传教团,藉由  释迦佛陀舍利的宗教神圣性,强化分别说部僧团、论义佛教的权威性,目的是确立分别说部僧团代表正统佛教的地位。

1-3. 分别说部传教团前来大秦的传说

汉地旧传,在秦始皇时代,曾有室利房等十八人前来,秦始皇不信受且囚于室,后破室逃返。见唐•神清《北山录》卷二、宋•志盘《佛祖统纪》卷三十四:

《北山录》卷二5「秦正世……有十八沙门自西域至(谓室利房等十八人也)。彼暴嬴方有事于天下,不遑大道丑我有德,狱沙门于重垣,为力士神奋威击垣,(始皇惟降服礼谢,道人却反(返)西国)。

《佛祖统纪》卷三十四6「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其异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阿育王治世的年代,是公元前271~235年,在位36~37年,推展传教是公元前262~235年。秦始皇治世的年代,是公元前247~210年,公元前238年22岁亲政,公元前221年39岁灭六国、登皇帝位,公元前210年殁世。

阿育王殁世的时间,是秦始皇亲政的第3年,当时还是东周的战国时代。宋朝的《佛祖统纪》:「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试想:秦始皇四年,是公元前217年的时期,当时阿育王殁世已有18年,孔雀王朝是第五代君王商普罗帝(Samprati, 222~213 B.C.E.)治世。当时的君王还支持分别说部佛教吗?

阿育王晚年,王家子女已经不支持阿育王的佛教政策,也不护持分别说部。见《阿育王经》卷五:

《阿育王经》卷五17:「时阿育王得病困笃生大忧恼……大臣语太子言:『阿育大王须臾应终……太子应当勒守物人,勿令金出。』于是太子即便勒之,阿育王敕不复施行,唯有金器供王食用。

王食讫已,便令送此金器与彼鸡寺,复断金器听以银器。王食竟已,复令送此银器与彼鸡寺,复断银器乃至以铁器供王。王食已,复令送与鸡寺,复断铁器听用瓦器。时阿育王无复有物,唯半庵罗果在其手。……

是时阿育王即呼傍臣,名曰跋陀罗目阿(翻贤面)而语之言:『我失自在,汝今于我为最后使。唯此一事,汝应当作,此半阿摩勒果送与鸡寺,宣我语曰:阿育王礼众僧足!昔领一切阎浮提地,今者唯有半阿摩勒果,是我最后所行布施,愿僧受之。』」

有关秦世时西域有沙门前来的说法,皆出自缺乏证据的唐、宋传说,是无法求证真伪的说法!由于秦始皇时代相当于阿育王治世时期,后世佛徒不免推断室利房等十八人有可能是阿育王派遣的传教师。

此外,阿育王时期起,除了末罗族保有的佛舍利以外,其余的  释迦佛陀真身遗骨(舍利),主要是安奉在分别说部僧团的塔寺。

1-4. 佛舍利的真伪证明

阿育王殁后至今已过两千两百多年,世事变迁至巨,现今各国佛教圈普遍流传着源于何时、来自何处、何方的「佛舍利」?或许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信众的信仰需要,重点不在「佛舍利」的真、伪!

然而,  释迦佛陀的真身舍利,毕竟是需要考古学界的历史证据考证,作为证明真、伪的依据。

2.关于释迦族供奉的佛舍利

2-1. 释迦族的没落

佛世时,释迦族自恃是高贵的雅利安血统,不与他族通婚。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为了提升氏族的血统地位,武力要胁释迦族通婚。自傲的释迦族既要自保,又不愿与其通婚,遂以释族长者(释摩南)与「女婢」所私生的女子,冒充释族剎帝利女嫁予波斯匿王,并且生下毗琉璃王子(梵Virūḑhaka,巴Viḑūḑabha)。见《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 7:「尔时,舍夷国(舍卫国)犹遵旧典,不与一切异姓婚姻。波斯匿王贪其氏族,自恃兵强遣使告言:『若不与我婚当灭汝国。』诸释共议……佥曰:『正当简一好婢有姿色者,极世庄严,号曰释种而以与之。』如议,即与波斯匿王备礼娉迎,后生一男……字曰琉璃。」

琉璃王子于八岁时,曾至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向释迦族学习射箭,却因为进入准备供佛及比丘僧的新建大堂,受到释迦族人辱骂:「下贱婢子,我不以汝为良福田!」受辱的琉璃王子遂怀恨在心,并准备日后为王时再报复泄忿。见《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8:「(琉璃)至年八岁,王欲教学。……当令吾子就外氏学,即敕大臣子弟侍从太子,就释摩南请受射法。尔时,诸释新造大堂共作重要,先供养佛及诸弟子,然后我等乃处其中。琉璃太子与其眷属辄入游戏,诸释见之,瞋忿骂言:『下贱婢子,我不以汝为良福田!云何世尊未入中坐,而(汝)敢在先?』琉璃太子即大忿恨,敕一人言:『汝忆在心,我为王时,便以白我!』即便出去。诸释于后掘去堂土更为新地。

佛陀晚年,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 ── 毗琉离王为报复释迦族对其的侮辱,率兵杀戮释迦族。见《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9:「琉璃太子……少年之中便绍王位……昔受教臣便白王言:『王忆某时诸释骂不?』……王闻其语,即严四种兵往伐诸释。

佛陀顾念亲族的灾厄,出面劝阻毗琉离王杀戮释迦族,但是释迦族还是惨遭毗琉离王的杀戮。见《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10:「世尊闻之,即于路侧坐无荫舍夷树下。王遥见佛,下车步进,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好树甚多,何故乃坐此无荫树下?』世尊答言:『亲族荫乐!』王知佛意,愍念诸释即回军还。如是再反,彼臣又复如前白王,王便严驾往伐诸释。」

毗琉离王对释迦族的杀戮,通过释摩南的求情与牺牲,释迦族免于灭族的厄运,尚有少数释迦族人逃过兵灾,存留于世。见《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 11:「琉璃王得城已,宣令三军:『一切释种皆悉杀之,若非释种慎勿有害。』三亿释闻皆捉芦出言:『我是持芦释。』屯门者信,放令得去。

于是,释摩南到琉璃王所。琉璃王以为外家公,白言:『阿公欲求何愿?』(释摩南)答言:『愿莫复杀我诸亲。』王言:『此不可得!更求余愿。』(释摩南)又言:『愿从我没水至出,于其中间,听诸释出,凡得出者不复杀之!』 琉璃王作是念:水底须臾何为不可,即便许之!

释摩南便解头(发)沐没,以发系水中树根,遂不复出。王怪其久,使人入水看之,见其已死,发系树根。以此白王,王便叹言:『乃能为亲不惜身命!』即宣令三军:『若复有杀释种者,军法罪之。』」

佛陀初灭,八国分奉佛舍利时,因为  释迦佛陀与释迦族的血缘关系,当时已经很没落的释迦族还是分到主要的一份佛舍利。

释迦遗族为供奉  佛陀舍利,在迦毗罗卫城建了一处佛塔。由于当时释迦族已没落,迦毗罗卫城建的佛舍利塔规模可能不大,也较简单。

2-2. 发现释迦族守护的佛舍利

佛灭后约 126~130年(261~257 B.C.E.),阿育王登位第11~15年取出释迦族供奉的佛舍利,随后再将其中部份的佛舍利,在释迦族佛舍利塔的原址建大塔供奉。

目前许多西方学者采用出自后世正量部传说的《异部精释(Tāranātha)》(流传于西藏佛教),提出佛灭后137年有阿育王登位,而不是更早的《十八部论》记载的灭后116年。因此,西方学者判定 佛陀的年代,往往多说了21~23年。譬如:佛灭于公元前410年,佛灭后148~153年,阿育王取佛舍利再建塔供奉。见清辨Bhavya《异部精释》:

《异部精释》12:「世尊无余涅盘后,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至摩诃钵土摩王时,于波咤梨城集诸圣众。……天魔化为跋陀罗比丘,住僧中,有一切不相应之见。现诸神通,以根本五事,僧伽起大诤论。上座龙与坚意等,宣传五事。……佛教分裂为二,名上座与大众。」

在往后长约2150年的岁月,佛舍利塔经历婆罗门教、印度教、回教的破坏,以及自然环境的风化、湮没,逐渐为世人遗忘。

十九世纪末叶,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13)和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 (William Claxton Peppe)联手寻找释迦族建立的佛舍利塔。两人得到锡兰舍利 • 须菩提(Sri Subhuti)长老给予的史献资料帮助,针对北印比哈省比普罗瓦佛塔(Piprahwa stupa)进行考古挖掘。

1893年,亚历山大 • 康宁汉(1814~1893)逝世,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继续进行比普罗瓦佛塔的挖掘工作。

1898年,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发现封藏在比普罗瓦佛塔内部的石棺、舍利壶,以及多达1600件的珠宝饰物。

早期印度的手绘地图,左上角是佛塔位置

亚历山大 • 康宁汉 1814~1893

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

1898年在比普罗瓦佛塔考古勘探发现的石棺

Peppe 佩沛将供奉于石棺内的珠宝,分别框架陈列

比普罗瓦佛塔内的收藏舍利、珠宝的壶罐

比普罗瓦佛塔内藏的佛舍利壶

比普罗瓦佛塔内藏放置珠宝的琉璃罐

释迦佛陀遗骨舍利

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手写 佛舍利壶上婆罗米文铭文及音译

佛舍利壶上婆罗米文铭文

  舍利壶的铭文,用古印度婆罗米文写着:

  Nidhani Su Kit tim had tin amp Sab ah kin i can nam sapupujhuj yenan.(音译)

  Ya salsana nidasi buddasa.

  舍利壶铭文的意思,是述说着:

  This reliquary which is the reliquary of the Buddha the Lord of the charka clan in the Terai  14.

  德赖平原中心,释迦族之圣人 佛陀的亲身舍利。

比普罗瓦佛塔内封藏佛舍利壶的石棺

舍利壶上的铭文,是阿育王时代新创的文字 ── 婆罗米文(brāhmī)15。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古印度语言学权威哈利 • 福克博士(Dr. Harry Fork, the world’s leading authority o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s)针对舍利壶铭文的类型、用词,石棺的型式、材料等判断,确定石棺、舍利壶皆出自阿育王时代,证明比普罗瓦佛塔是阿育王建造。

1971年,印度政府批准了针对比普罗瓦佛塔的第二次勘探考古工作。考古团队在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发现之装舍利壶的石棺地下层,另外发现了两处石室、皂石制的石棺、石壶,以及破碎的红土陶盆。随后,考古团队证明新发现的石室、石棺、石壶、陶盆,皆出自比上层阿育王佛塔更为古老的佛陀时代。

1971年第二次考古,比普罗瓦佛塔内,在供奉释迦佛陀舍利之石棺的地下层,另外发现建于佛陀时代的佛塔遗迹。

石棺位置的地下层发现建于佛陀时代之遗迹(位置示意图)

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针对比普罗瓦佛塔前后两次考古研究,再次的加以探究,证明比普罗瓦佛塔内的舍利,确实是出自释迦族建立的舍利塔,是阿育王在佛塔的原址上,再加以重建新塔,并供奉、安置  佛陀的舍利。

国家地理杂志:佛陀遗骨  片名:National Geographic Bones Of The Buddha

网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qb3cIVkLnc

中文网址:http://www.arahant.org/2017-fo-tuo-yi-gu

比普罗瓦佛塔的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释迦族持奉佛舍利的真实性,同时也代表迦毗罗卫城的确定位置。

1898年比普罗瓦佛塔Piprahwa stupa 考古勘探挖掘现场

目前迦毗罗卫Kapilavatthu 比普罗瓦佛塔Piprahwa stupa

3.释迦族供奉之佛舍利的分奉

在比普罗瓦佛塔发现的佛舍利,初期因为受到曾谘询过的德国考古学家安东 • 费洛博士(Dr. Anton Fuehrer)的拖累,曾经一度受到考古界的质疑。当时有位泰国王子Prisdang在锡兰的舍利 • 须菩提(Sri Subhuti)长老座下出家,其敦请舍利 • 须菩提长老向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建议,可以将这批受质疑的佛舍利送给泰王拉玛五世,这样可以减轻各界的质疑,增加公信力。

因此,当时治印的英国政府即将这批佛舍利送予泰王拉玛五世,目前这批佛舍利安奉在曼谷金登寺(The Golden Mount Temple)。

泰王拉玛五世照片

此外,发现舍利的威廉 • 克拉斯顿 • 佩沛,为了感谢锡兰舍利 • 须菩提(Sri Subhuti)长老的帮助,亲致书信于泰王,一方面表明舍利 • 须菩提长老的贡献,二方面请求泰王将比普罗瓦佛塔出土之  释迦佛舍利其中的21粒交予舍利 • 须菩提长老。目前该信保留在斯里兰卡国家档案库。当年信件如下:

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写给舍利 • 须菩提长老的亲笔信

Birdpore, N.W.P.

April 18, 1898

Dear Sir,

I am very sorry I have been so long in writing and also in answering your two letters. I have been very busy and I wished to wait till I heard what government intended doing with the relics and bones I found.

I have made over the bones to Government and they are going to send them to the King of Siam with a request that he sends to you and the Buddhists of Ceylon a portion. The coffer and vases (?) are placed in the museum in Calcutta. I will send the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today. (?)

I sent you under registered cover a parcel containing 21 of the relics I found in the vases and I hope you will accept them as a present from me. You will see how beautifully they are made.

Should you at any time wish to visit these parts, now interesting to Buddhists, I shall be very pleased to put you up and do what I can to make your visit pleasant and interesting. Be very careful how you open the parcel and take the contents out in a plate as you may lose some.

With kind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1.C. Peppé

(A note has been added at the top of the letter: Sir, I have only addressed the parcel Waskaduwe and not Kalatura. Please see that you get the parcel.)

【信件1中译】

尊敬的先生:

我深感抱歉,这么久才回复之前您寄来的两封信件。近来,我实在太忙,并且我原本的打算,是在得知政府如何处理我所发现的文物及遗骨(舍利)以后,我再作回复。

我已经把遗骨(舍利)呈交给政府,他们计划把遗骨(舍利)转送给暹逻国王,并请求国王陛下把其中一部分转赠给您和锡兰佛教信徒。石棺、壶罐已经存放在加尔各答博物馆。今天,我会回信答复您的问题。

我寄给您的挂号包裹里,有我在壶罐里发现的21颗遗骨(舍利),希望您能接受这份礼物。您将会看到它们是多么美丽!

现在,佛教徒们对这些圣物很感兴趣。无论什么么时候您想参访这些发现的文物,我乐意随时为您安排,并尽我所能让您有一次愉快和充满乐趣的访问。

您打开包裹时务必要小心,最好是放在盘子内取出,否则您可能会散落一些。

致以亲切的问候

您真诚的朋友

W.C. Peppé

(在信的上方有一行标注):先生,包裹邮寄地址我只写了瓦斯卡杜瓦而没有写卡卢特勒。请注意,以确保拿到包裹。)

舍利 • 须菩提长老回给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已收到舍利的亲笔信

Waskaduwa

Kalutara

Ceylon

October 7 1898

Dear Sir,

I am glad to inform you that I have received the parcel contains 21 relics and the letter of the 16th ultimo which were sent to me for the kindness and regard you have on me, the former I received several days after the receipt of the latter, but the parcel was not registered as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I did not open it still, because my object is to do it in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Buddhist community. Simply to avoid the suspicion, if any, of the genuineness of the relics and to realize their faith on them (relics).

Although you letter says “I will send the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today (16th ultimo)” yet I did not get them up to this day, however I thank you most heartily for your kind & most valuable present, and have to inform you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in my life your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and am always ready and willing to comply with your requests whatever I could, and not only I even all the Buddhists in Ceylon should have the gratitudes on you for the meritorious act you have done to us.

I inform the King of Siam that your intention was to take those bone relics to Siam by yourself to deliver them to the King upon the suggestion of the Prince Priest and in meanwhile they were taken charge of the Govt of India & deposited them in the Museum there and ordered to be sent to the King of Siam.

The Prince Priest Jinawarawansa is still in Buddha Gaya and I believe he is going on corresponding with you on the relics matter, so I am now intending to write to him to return to Ceylon. As he being a Royal Prince, sometimes naturally gets excite for which I hope you will kindly excuse him. He wrote to me that he has presented to you two albums of stamps which were with me and lately despatched to him.

I wish you will kindly favor me with your answers to my questions, a copy of the report now being prepared and each of those portrates [sic]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reasures you have been discovered, if you have any.

I remain, Dear Sir,

Yours sincerely

W.Subhuti

High Priest

【信件2中译】

卡卢特勒

锡兰

10/7/1898

尊敬的先生:

我很高兴通知你,我已收到包含21颗遗骨(舍利)的包裹,以及上月16号你寄出的充满善意和问候的信。我是先收到信件,几天后再收到包裹,但不是来信提到的挂号包裹。感谢你对我的仁爱和关怀!

之前,我一直没有私自打开包裹,因为我要在众多佛教徒的面前开启包裹。这么做的目的,纯粹是避免人们怀疑遗骨(舍利)的真实性,并对遗骨(舍利)生起信心。

之前,你的来信提到:「今天(16号)我将寄出你提出之问题的答复。」但是,至今我还未收到你的回复。无论如何,我无比衷心地感谢你的赠予──充满善意且无比珍贵的礼物,并且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你的良善和慷慨。当你有需要,凡是我能够做到,请记得我──随时效劳。不仅是我,所有锡兰的佛教徒都会感激你对我们做出的贡献。

我已通知暹罗国王,你原是打算按照王子僧的建议,亲自送遗骨(舍利)去暹罗。然而,此时它们已由印度政府接管,暂时存放在博物馆,并下令交予暹罗国王。

王子僧Jinawarawansa目前仍在菩提伽耶,我相信他会与你联系有关遗骨(舍利)的事,所以我打算写信让他尽快返回锡兰。他是皇室王子,有时不免会自然随性,希望你能多谅解。之前,他来信向我谈到,他已提出赠送两套集邮册给你,目前集邮册在我处,稍后我会寄给他。

我希望你给予我特别的帮助:答复我提出的问题,寄给我一份你正在准备的报告副本。如果你有的话,请给我一份你你发现的各类珍宝的画册。

对你,我一如既往!

你真诚的朋友

W.Subhuti 大长老

出自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及舍利 • 须菩提长老,有关  佛陀真身舍利的赠予及收受的两封信件,是为锡兰拥有这份源自释迦族守护之佛舍利的重要证明。

4.华人佛教徒迎奉佛陀真身舍利

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代佛教传入汉朝的上层社会,开启了佛教东传的新页。自公元前二世纪至今,已历时约一千八百多年,其间有各朝帝王迎佛舍利的事迹,但迎奉的佛舍利来自何方?源于何时?由何人携来汉地?实际是不得而知,无从考证。

佛陀的真身舍利,是佛灭由八国持奉,后由阿育王交予孔雀王朝主导建立的分别说部僧团传化诸方,并建塔供养。如印度的桑崎(Sāñcī),阿育王在此建塔,现今此地存有桑崎佛塔。

◎ 卑提写Vedissa(今Vidisha)附近,彰显分别说部的桑崎佛塔

桑崎佛塔区不仅安置  释迦佛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的舍利,也有分别说系僧团之十位传教长老的舍利 16,更置立了阿育王石柱。

自阿育王以后,  释迦佛陀的真身舍利,主要是由分别说部僧团承担起保管、供奉的事宜,印度的分别说部僧团,分化于现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各国,也即是南传佛教的僧团。

佛陀真身舍利是佛教至宝,自古以来负责保管的分别说部僧团,应当不会真正将  佛陀真身舍利交予不同教法、信仰的教团。

随佛禅师(Ven. Bhikkhu Vūpasama Thero)是华人,出家于分别说系铜鍱部缅甸僧团,一心致力于还原「第一次经律结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罗》,确立「依止《七事修多罗》,传承佛世至今之声闻僧团律戒」的原始佛教中道僧团。

基于发展佛法、僧团与利益世间的共同信念,原始佛教中道僧团与斯里兰卡(锡兰)、泰国、缅甸的许多南传僧团发展为合作团队。

  2017年随佛禅师、中道僧团、原始佛教会,迎奉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守护、阿育王建立之比普罗瓦佛塔出土的  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进入台湾(华人世界)。

  中道僧团将率先在台湾建塔安奉,后至其他原始佛教流传的华人地区建  佛陀真身舍利塔供奉。佛舍利塔供奉。


注释

  1. 《长阿含经》〈游行经〉卷四:参《大正藏(1)》p.29.3-19~21「时,香姓婆罗门晓众人曰:诸贤!长夜受佛教诫……如来遗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但当分取。众咸称善。寻复议言:谁堪分者?皆言香姓婆罗门,仁智平均,可使分也!时,诸国王即命香姓,汝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见《长阿含经》〈游行经〉卷四:参《大正藏(1)》p.30.1-8~14
  1. 见《长部(16)》〈大般涅盘经〉:参《汉译南传大藏经(7)》p.124-7~p.125-4
  2. 见《十诵律》卷六十:参《大正藏(23)》p.446.3-13~p.447.1-11
  3. 见《阿育王传》卷一:参《大正藏(50)》 p.102.1-8~19
  4. 见《北山录》卷二:参《大正藏(52)》 p.582.1-5~9
  5. 见《佛祖统纪》卷三十四:参《大正藏(49)》 p.328.2-23~26
  6. 见《五分律》卷二十一:参《大正藏(22)》p.140.3-26~p.141.1-27
  7. 见《五分律》卷二十一:参《大正藏(22)》p.141.1-8~19
  8. 见《五分律》卷二十一:参《大正藏(22)》p.141.1-21~24
  9. 见《五分律》卷二十一:参《大正藏(22)》p.141.1-24~29
  10. 见《五分律》卷二十一:参《大正藏(22)》p.141.2-24~p.141.3-7
  11. 参《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 附注87~89,p.376~377
  12. 亚历山大 • 康宁汉爵士(英语:Sir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年1月23日~1893年11月28日),英国军事工程师、和考古学家。康宁汉以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英语: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佛教遗址而闻名于世。
  13. Terai德赖平原,又译作「特莱平原」、「台拉平原」等,佛世时,释迦族的领地即是德赖平原。德赖平原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的尼泊尔、印度之交界处的一处低地地区,北方紧邻喜马拉雅山脉及西瓦利克山脉。该地区主要为草原、疏林草原、娑罗树林及沼泽组成,海拔由60~300公尺之间。
  14. 婆罗米文(brāhmī),是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文字以外,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最早使用婆罗米文的文献,溯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石刻碑文,是阿育王时期新创的文字,用于孔雀王朝官方宣告的敕令、记录。婆罗米系文字有天城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藏文等,一般相信,婆罗米文字也是泰文字的源头。
  15. 1851年英国「印度考古之父」的亚历山大 • 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 C.E.1814~1893),在临近优禅尼之桑崎佛塔群的二塔,发掘出分别说部十位长老的舍利,有Kāśyapa Gotra(迦叶波‧俱特罗), Vachha Suvijayata(瓦奇‧苏威迦耶多)及优波提耶。这些长老舍利的出土,证明桑崎佛塔是分别说系僧团(优禅尼僧团)的重要建筑群,是为了表彰分别说系僧团的权威、功绩、地位。
  16. 《阿育王经》卷五:参《大正藏(50)》p.147.3-24~p.1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