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意根是色或非色之争议
关于六根当中的意根,佛教诸部派中,有说是「色」,也有主张是「非色」,而意根是色或是非色,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后,部派之间的争论议题之一。若要探究此一课题的真相,应当从部派传诵的古老经说中,依部派间的共同说法来勘定。
汉译《杂阿含》是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的传诵,而说一切有部对于「意根」的见解,有主张「意根」是「非色」的说法。见大正藏《杂阿含》322经:
「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北方阿难系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杂阿含》322经,又名为『别法处经』,此经是南方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所无有,经文内容中有「不可见,无对」的用语,如同论师论说的口吻,似是出于后世的增新。根据说一切有部传诵的《阿毘达磨顺正理论》1,可以见到公元二、三世纪时,转变自阿难系师承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还有出自阿难系师承坚决反对说一切有部「重论」的发展,提倡以阿难为师、「依经为量」的经部经师,双方为了「六根」是色或非色的见解差异而起的论争。
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2、卷六3:
卷三:「(顺正理)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
卷三:「如契经说: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者。(如果)说一切法皆为意境,彼但有言,理教无故。若必尔者,何名决定立处相别,且不遍立境及有境?过则同前。又(有部)上座说:诸法无非意所行故,皆法处摄。若尔!唯应立一法处,以一切法皆意境故。此但有言,无定量证。又彼所言:虽实一处,而于一中据差别相。立余十一,谓初眼处亦名法处,乃至意处亦名法处,最后法处唯名法处。若尔!便越『顺别处经』。如彼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又处处说,法为意境,都无处言。眼等十一名为法处,故不可谓虽皆法处,而彼经中据别法处,说十一处所不摄法名为法处,是故彼言唯自计度。」
卷六:「彼谓如意根是内处摄,为意识所缘,复外处摄。如是所说品类言词,皆率己情,不能遮过。有似比度,无真教理。所以者何?违契经故。如契经说:由此经中非如意处说无色故,彼宗唯执受想思蕴,名『别法处』,于中无色。」
经部的经师们提出说一切有部论师依据的『顺别处经』(又称『别法处经』),是出自后来增新的经篇,在初始结集时编集的集经摄颂中,并无有『顺别处经』的记录,认为『顺别处经』是有部对法(论)诸师诸师的主张,而以经为依归的经部经师们,则不接受此经的说法。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4、卷四5:
「又(经部)彼不以一切契经皆为定量,岂名经部?谓见契经,与自所执宗义相违,即便诽拨;或随自执改作异文,言本经文传诵者失;或复一切皆不信受,如『顺别处等经』皆言非圣教摄,是对法者(即有部论师)实爱自宗,制造安置阿笈摩内。」
「彼(经部)谓此经非入结集,越总颂故。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
二、意根是色或非色释疑
若审视汉译《杂阿含》,则可见到主张意根是色法的传诵。见大正藏《杂阿含》306经6: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 。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
从此经可知,根、境缘生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对于「识」与「受、想、思」,都是说为非色的四无色阴,再加上根与境的色法,总说为五受阴,亦假名施设为「人」,众生不知而对五受阴作人想、众生想,这也就是「我见」、「众生见」。特别需注意的是,此经在「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合为触,缘触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当中除了提到意识及受、想、思等四无色阴之外,对于意根、法境是色或非色的判定上,除了认定心理活动的法境──受、想、行,是为非色的无色阴,已无庸致疑以外,是将「意根」说为「四大」,而「四大」在《杂阿含》中是判定为色阴。见大正藏《杂阿含》41经7: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
如是可知,意根为四大之色阴,是色法,应是《杂阿含》与《相应部》的共同传诵,并且是出于古老之七事相应教的共同传诵。《杂阿含》322经不仅是《相应部》所无有,并且当中以「意根为非色」的说法,事实上是与《杂阿含》及《相应部》的众多经说相违不合,如是可见此经是后世的增新,并不可信。这在《阿毘达磨顺正理论》8中,见到公元二世纪时,北方上座有部论师与经部经师的论争,提出『顺别处经』是后来增新的经篇,在初始结集时编集的集经摄颂中,并无有此经的记录,并且此经是有部对法(论)诸师的主张,而以经为归的经部经师们,则不接受此经的说法。
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为意根所缘的法境,是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9,而六根与六境总合归纳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因此,六根、六境缘生六识,又有用五阴的说法,表达为「识依色、受、想、行住」。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 、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4经:
《杂阿含》39:「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阴)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色、受、想、行)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相应部》22.54:「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因为受、想、行为非色,所以六根、六境的「色、受、想、行」,又简称为「名、色」。如《杂阿含》41经11、《相应部》『蕴相应』56经:
《杂阿含》41:「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相应部》22.56:「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六根、六境缘生六识,名色缘生识(六识),可知「名、色」即是指六根、六境。如《杂阿含》294经:
「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
六根、六境缘生六识,根、境、识的因缘又称为「触(是代名词,有六触)」。《杂阿含》294经说「识」与「名色」为「触」,可以得知「名色」确实是指六根、六境。
当六识依六根、六境之缘(名色)而现起,此等六触入处(十八界),即归纳为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关于六根当中的意根,在原始的教说中是为色法,但是在后世部派的教说中,被曲解为非色,并将错解增新于部派传诵的经说当中。
三、对照十二因缘的教示
在 佛陀教导的教法中,主要是「十二因缘法」,禅观的内容也是「十二因缘法」。在「十二因缘」的教法中,证明「食(识食)」为未来世「六入」的再有、再生之缘。见《相应部》『念处相应』42经 、『因缘相应』12经13、《杂阿含》372经:
《相应部》47.42:「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杂阿含》372:「……」
《相应部》12.12:「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此外,《杂阿含》与《相应部》又都说「爱集是食集,食集则有未来世生集」、「爱集是食集,食集则使有情或众生存住」。见《杂阿含》371经、《相应部》『因缘相应』11经:
《相应阿含》371经:「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相应部》『因缘相应』12.11经:「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
纵合前面诸经可知,缘「爱」而有「食」,缘「食(识食)」而有「未来世生」,而依据《杂阿含》372经、《相应部》『因缘相应』12经的说法,「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食)故有六处」,所以缘「识食」而起的「生」,是指「六入处生」。经中说,渴爱为因缘,而有六入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见《相应部》『谛相应』14经:
《相应部》『谛相应』56.14经:「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
如此可知,「识食」为未来世「六入」的再有、再生因缘,「六入」即是指「六入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如漏尽阿罗汉(无学人)不再有生,就说未来不再生「六根」。见《相应部》『根相应』53经、『六处相应』72经:
《相应部》48.53:「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
《相应部》35.73:「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依「食」而生的「六入处」,是色或非色呢?经说:「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可见六根是色法。见《相应部》『蕴相应』56经:
《相应部》22.56:「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
试问:六根,是色或非色呢?
依《杂阿含》371,306经及《相应部》『因缘相应』11,12经、『蕴相应』56经来看,六根应当是「色法」。
四、对照禅法的教示
在 佛陀教导的观察生死缘起的「十二因缘观」,有说是四念处禅观法,是指「观四念处集与灭」,也有说是「观五阴集与灭法」。在古老经说当中,四念处禅观法的「身观念处」,是「观(六入处)身的集与灭」。对「身」的集起,是以观「食」为因缘,谓「食集起,而身集起」,而「身」的集起,也就是「生」的集起。如《杂阿含》609经说: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集法观身住,随灭法观身住,随集、灭法观身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
当观「六入处身」时,也就是观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而当中的六根就是「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有了六根的再生,才会有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而依六根、六境、六识的具足,才有「六触」生「受、想、行」,而在每一入处起五受阴。如《杂阿含》306经说: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
对于五受阴(有身)之集起的观察,也就是从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的六触入处观察起,这是 佛陀教导断无明的禅观根本。见《杂阿含》68,209经14、南传《相应部》『六处相应』107经 、『蕴相应』126经:
《杂阿含》68:「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如是缘耳……。鼻……。舌……。身……。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相应部》35.107:「诸比丘!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以耳与声为缘……以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杂阿含》209:「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相应部》35.73:「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相应部》22.126:「比丘!于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有色集法者,如实知有色集法。有色灭法者,如实知有色灭法。有色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色集、灭法。有受集法者……乃至……;有想集法者……乃至……;有行集法者……乃至……;有识集法者,如实知有识集法。有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灭法。有识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集、灭法。比丘!说此为明,如是为明人。」
五、无色有名的异说
佛陀说「名色」的语词,说到五阴的识阴是指六识,而六识的识阴是如何起呢?佛说:「名色集是名识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见《杂阿含》41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6经:
《杂阿含》41:「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相应部》22.56:「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关于六识的生起, 佛陀教的是「眼、色缘生眼识,耳、声缘生耳识,鼻、香缘生鼻识,舌、味缘生舌识,身、触缘生身识,意、法缘生意识」。见《杂阿含》214经、南传《相应部》『六处相应』93经:
《杂阿含》214:「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缘生、无常,有为……。」
《相应部》35.93:「诸比丘!缘二法而生识。诸比丘!如何缘二法而生识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以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以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以意与法为缘而生意识。」
六根、六境缘生六识,六识也就是五阴的识阴,又说「名色集是识集」,可见「名色」是六根、六境的另一简称。
为什么六根、六境又说是「名色」?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为意根所缘的法境,是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而六根与六境总合归纳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4经:
《杂阿含》39:「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相应部》22.54:「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因为六境的法境是属精神活动的受、想、行阴,属于非色而简称为「名」,所以「色、受、想、行」又归纳简称为「名、色」。如《杂阿含》294经、《相应部》『因缘相应』19经说:
《杂阿含》294:「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
《相应部》12.19:「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识)身,依此(识)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
佛陀说「触」,是指根、境、识的因缘称为「触」,共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触。《杂阿含》294经说「识」与「名色」生「触」,而「触」是根、境、识的因缘,可见「名色」是指根与境了。因此,依六根、六境之缘(名色)而有六识现起,正是《杂阿含》41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6经中,共同记载的「名色集是识集」的古老传诵。
佛世时有六师外道,在六师外道当中有浮陀‧迦旃延(Pukudha Kaccayana),为了修正纯粹唯物论者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提倡的「四大──地、水、火、风」说法,将「四大说」改为「心物二元论」。浮陀‧迦旃延主张有情众生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命」等七要素组成,依据七要素的聚合离散,而有有情众生的生死现象,但是七要素则是本有、不坏的存在。见《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九16:
「今有大师名末伽黎拘舍离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一切众生于一切法无知见觉,唯是一人独知见觉。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身有七分。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奶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不善,投之利刀无所伤害。何以故?七分空中无妨碍故,命亦无害。何以故?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听,无有念者及以教者。……」
「苦、乐」与「命」都是指精神的表现,特别是「命(汉译《杂阿含》的译语)」是指常、乐、我、净的「神我、梵性ātman」,是一种永恒、超越的存有,又说是有情众生的精神自我。此一精神自我的「神我、梵性ātman」是非色,可以独自存有在无色的世界,也就是无色界。后世的部派佛教,融摄了外道浮陀‧迦旃延的「心物二元论」思想,也主张有情众生可以生于无色界。然而,佛陀的思想是说「五阴,五阴缘生」,不说「地、水、火、风、苦、乐、命,七要素常在」的异说。试问:提倡五阴缘生的佛法,如何可以「无色」,而又有「受、想、行」及「识」的精神活动与觉知?因此,无色,又能有受、想、行、识的现起,只是融摄外道见解的「部派异说」,绝不可信。譬如:说一切有《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三 :
「无色界,虽无色有名,虽无色根,而有意根。」
说一切有部《阿毘昙毘婆沙论》的论义,确实是把「意根」解说为非色,才有「无色界,虽无色有名,虽无色根,而有意根」的说法。这正是将原是色法的意根,改说为非色的部派异说,也是《杂阿含》322经的思想来源。
六、意根为色是古老的传诵
因此,目前《杂阿含》322经提到的「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只是《杂阿含》传诵的孤经而已!《杂阿含》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诵,而说一切有部的形成,是因为佛灭后约250年「重经不说论」的古阿难系僧团中,有迦旃延尼子受到优波离系分别说部提倡「新教义」之《舍利弗阿毘达磨》「论书」的影响,而写出与传统经说不合的《发智论》,才造成重经的阿难系僧团,分裂为原阿难系的雪山部及迦旃延尼子学众的说一切有部。
部派分裂初期,优波离师承分别说部提倡「新说」,宣称无常是「剎那生、剎那灭」,建立「有分识(心)」作为业报之所依,而大众部则提倡「根本识」为业报之所依。当时的阿难系僧团,是坚持古老经说教法为己任,反对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及大众部的「新教义」,所以无有「有分识(心)」、「根本识」为业报所依的说法。日后,阿难系的迦旃延尼子受到分别说部「新教义」的影响,在无常及生死十二因缘的说法上,偏离了古老的经法,生为「六入生」的古说,改变依「识」作为生死业报之先行。但是古阿难系原本无有「有分识(心)」、「根本识」的说法,当时新出的说一切有部只好从古经法的六识中,取「意识」代替「有分识(心)」、「根本识」为用。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18: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
然而,意识需有意根与法境为缘,若无意根,何来「意、法为缘」而生意识?因此,新出的说一切有部为了合理「意识」为生死之先行,只好将色法的意根,改说是「不可见、无对的意根」。见《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三19:
「无色界,虽无色有名,虽无色根,而有意根。彼应作是说:识缘名,名缘意入,意入缘触,以是义故,一切处悉有十二支缘。」
依据说一切有部《阿毘昙毘婆沙论》的论义,确实是把「意根」解说为非色,才有「无色界,虽无色有名,虽无色根,而有意根」的说法。因此,这才有了说一切有部诵本中,《杂阿含》322经的出现,并且是其他部派无有的说法。
反之,率先改转经说的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及大众部,因为早已创出非色、不可见的「有分识(心)」、「根本识」,作为业报所依的说法,所以还能保留「意根是色」的古说。
古阿难系保留佛法原说的「六识」,无有离开六根、六境因缘(色、受、想、行)以外的「识」,当然也无有「有分识(心)」、「根本识」的说法。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4经:
《杂阿含》39:「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相应部》22.54:「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因此,出自阿难系的说一切有部就将意根加以改说,从色法改说为「非色」,造成有所谓不可见的意根在生之初能生意识,才能建立以意识与名色(受精胚胎)结生,作为生之始的新教说。
注解:
1.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八十五:大正藏 T29 p.352.1-2〜19;p.352.3-13〜24
「(有部质疑经部:)法处云何?汝宗法处虽有三法,而无积集。……又众盲喻,违彼自宗。(经部说:)一一极微非依缘体,众微和合成依缘论,彼对盲喻,极不相符。(有部反驳:)和集极微为依缘论,此对盲喻理不相违,许一一微是依缘故,执一一微非可见者,众微和合亦应不见。……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若尔便应弃舍一切违自部执圣教契经,如说制造二种空经,立为异品,亦越总颂。如是等类,互相非拨。若谓此经非圣所说违余经故,法处不说无色言故。如舍利子增十经中,唯作是言,有十色处。故知此经非入结集,但是对法诸师,爱无表色,制造安置阿笈摩中。若尔,对法诸师岂不亦能作如是说:譬喻部师,憎无表色,制造安置增十经中。如是展转,更相非拨,便为坏乱一切契经。然增十经,为显十种应遍知法,故但说言有十色处。」
2.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大正藏 T29 p.342.2-12~13;T29 p.344.2-11~24
3.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大正藏 T29 p.361.1-28 ~ p.361.2-7
4.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藏 T29 p.332.1-23~28
5.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大正藏 T29 p.352.3-12~13
6.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41经;南传《相应部》『蕴处相应』SN 22.56经
7.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41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SN 22.56经
8.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八十五:大正藏 T29 p.352.1-2~19;p.352.3-13~24
「(有部质疑经部:)法处云何?汝宗法处虽有三法,而无积集。……又众盲喻,违彼自宗。(经部说:)一一极微非依缘体,众微和合成依缘论,彼对盲喻,极不相符。(有部反驳:)和集极微为依缘论,此对盲喻理不相违,许一一微是依缘故,执一一微非可见者,众微和合亦应不见。……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若尔便应弃舍一切违自部执圣教契经,如说制造二种空经,立为异品,亦越总颂。如是等类,互相非拨。若谓此经非圣所说违余经故,法处不说无色言故。如舍利子增十经中,唯作是言,有十色处。故知此经非入结集,但是对法诸师,爱无表色,制造安置阿笈摩中。若尔,对法诸师岂不亦能作如是说:譬喻部师,憎无表色,制造安置增十经中。如是展转,更相非拨,便为坏乱一切契经。然增十经,为显十种应遍知法,故但说言有十色处。」
9.见《大乘义章》卷四:参大正藏 T44 p.547.2-5~8
「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10.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南传《相应部》『蕴处相应』SN 22.54经
11.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41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SN 22.56经
12.见南传《相应部》『念处相应』SN 47.42经;大正藏《杂阿含》SĀ 609经
13.见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SN 12.12经;大正藏《杂阿含》SĀ372经
14.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68经;南传《相应部》『六处相应』SN 35.107经
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209经;南传《相应部》『六处相应』SN 35.73经
15.见南传《相应部》『念处相应』SN 47.42经;大正藏《杂阿含》SĀ 609经
16.见《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九:大正藏T12 p.474.3-18~29
17.见南传《相应部》『念处相应』SN 47.42经;大正藏《杂阿含》SĀ 609经
18.见《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大正藏 T29 p.342.2-12~13
19.见《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三:大正藏 T28 p.96.2-29 ~ p.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