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佛长老依照《相应阿含》第743经与《相应部》〈觉支相应〉第50经的内容,开示 佛陀教导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内涵及修法:佛陀教导我们应该依四念处、七觉分而修行成就四无量心。长老详细解析得明、离贪才是修习四无量心得以次第成就的正确道路,假如希求与贪欲不断,嗔怨、嫉妒、害人之心就不可能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
四无量心之修证法及内涵 (一)
在说明了北传菩萨道的发愿与南传菩萨道的慈心想之后,随佛长老依照《相应阿含》第743经与《相应部》〈觉支相应〉第50经的内容,开示 佛陀教导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内涵及修法:佛陀教导我们应该依四念处、七觉分而修行成就四无量心。长老详细解析得明、离贪才是修习四无量心得以次第成就的正确道路,假如希求与贪欲不断,嗔怨、嫉妒、害人之心就不可能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
我们修四念处(十二因缘观),次第起七觉分:得明、断无明,见诸法缘生,故知诸法是败坏之法,因此能够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而修八正道,最后断贪爱,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喜舍。长老以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凡夫的羡慕与嫉妒如何生起。
高尚的道德仍然是有漏的众生爱,是依对「自我」的贪爱为根本。凡夫的慈悲以爱欲为根本,就必须发愿、作意希求,这样无法离开爱染,势必与众生竞争功绩成就,忧恼就不能断,也不会有真正的慈悲。
修十二因缘观而见法、断除我见、远离贪爱的圣弟子,他们的慈悲喜舍是以「明」为前导。所以,得「明」、离贪,才是成就慈悲喜舍的根本之道。佛法的慈悲喜舍是次第而起,并且一层比一层一个更深刻。
佛陀在经文中开示:虽然不修习奥义书思想的四种无色界禅定,但圣弟子依七菩提支而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证量也超越了奥义书思想的四种无色界禅定的境界。
佛教没有奥义书思想的「神我」,因此不可能有无色界的生命。长老最后依几篇经文解说意根是色法。
四无量心之修证法及内涵 (二)
在说明了北传菩萨道的发愿与南传菩萨道的慈心想之后,随佛长老依照《相应阿含》第743经与《相应部》〈觉支相应〉第50经的内容,开示 佛陀教导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内涵及修法:佛陀教导我们应该依四念处、七觉分而修行成就四无量心。长老详细解析得明、离贪才是修习四无量心得以次第成就的正确道路,假如希求与贪欲不断,嗔怨、嫉妒、害人之心就不可能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
我们修四念处(十二因缘观),次第起七觉分:得明、断无明,见诸法缘生,故知诸法是败坏之法,因此能够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而修八正道,最后断贪爱,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喜舍。长老以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凡夫的羡慕与嫉妒如何生起。
高尚的道德仍然是有漏的众生爱,是依对「自我」的贪爱为根本。凡夫的慈悲以爱欲为根本,就必须发愿、作意希求,这样无法离开爱染,势必与众生竞争功绩成就,忧恼就不能断,也不会有真正的慈悲。
修十二因缘观而见法、断除我见、远离贪爱的圣弟子,他们的慈悲喜舍是以「明」为前导。所以,得「明」、离贪,才是成就慈悲喜舍的根本之道。佛法的慈悲喜舍是次第而起,并且一层比一层一个更深刻。
佛陀在经文中开示:虽然不修习奥义书思想的四种无色界禅定,但圣弟子依七菩提支而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证量也超越了奥义书思想的四种无色界禅定的境界。
佛教没有奥义书思想的「神我」,因此不可能有无色界的生命。长老最后依几篇经文解说意根是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