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法就是开智慧,用智慧来统贯现实的生活,让生活能够困难更少,生活更好,远离苦恼。禅法与生活统贯的第一个关键:禅观是在生活中观察,不是在禅堂中观察。学习佛法先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修行人不用是非、对错看世间,而是看痛苦怎么发生,痛苦怎么解决,所谓“如实正观世间集,如实正观世间灭”…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 (一)
佛陀教导的是因缘法,得明、断无明的重点也是在见因缘法。因缘法讲的是集法,并没有提到灭法。集法是如何发生,灭法是从实际的现况里明白如何灭除。
见了因缘法、缘生法以后,得明、断无明,了解诸法缘生,缘生则无常,才断四种凡俗见——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了解断贪爱才能灭苦,才能看到正道,然后依正道修行,才能断贪、断嗔,达到解脱。要断的烦恼有六个:无明、我见(身见)、疑、戒禁取、贪爱、嗔恚。
佛陀不讲无色界。因为 佛陀在讲生死业报时,每一生是从六根生,六根是色法,无色界没有六根生的色法,五阴业报在无色界完全不能建立,因此 佛陀不讲在五阴之外还有什么非色法。非色法的清净本性的说法来自于耆那教。
佛教的禅法就是开智慧,用智慧来统贯现实的生活,让生活能够困难更少,生活更好,远离苦恼。禅法与生活统贯的第一个关键:禅观是在生活中观察,不是在禅堂中观察。学习佛法先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修行人不用是非、对错看世间,而是看痛苦怎么发生,痛苦怎么解决,所谓“如实正观世间集,如实正观世间灭”。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二)
困境有身与心的两个层面,交错影响,辗转形成一种现实人生的困境。困境的形成有四个缘由:
一、在期待与期待失落的纠结中生起挫败。
二、期待落空,产生挫败感。
三、有挫败就会引发一环一环的心理变化,周而复始,当力量消耗殆尽后,就会生起沮丧。
四、最后形成内外的困境——情绪性的困境和外在的困境。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 (三)
一、期待的建立与坚持。
二、奋斗目标固定不移。
三、实现的方法不知因时制宜。
四、过度在意自己的表现。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四)
经验中的认识、或造成认识的经验不是存在,而是缘的呈现,是随机的状态,是影响中的“在”,在影响中,没有固定的位置。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与痛苦在现在,不是来自过去。真正的痛苦与问题是在我们的妄见里,我们却误以为现在的问题与过去有关联,而且这个关联有决定性,所以才觉得需要解决过去的事。学习佛法的重点,是能够清澈地看清楚现实,并且能处理现在的问题,没有遗憾、远离忧苦的活在现在。
解决困难,要解决困难的缘由。解决困难的缘由着重在现前,现前是缘生,不是一种存在的表现,而是一种影响中的呈现,所以只要注意于现前的影响,着重在现前影响的改变就可以。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五)
人生的遭遇上有三个因缘的要素在影响:此刻的过去、现前个人的身口意、现前个人以外的人事物。没有任何一个要素是单独表现它的作用,也没有任何一个具有决定的力量。现在的努力会改变“过去”——此刻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所以因缘法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唯心论。
因此我们要改变人生,就要改变这三个因缘。此刻的过去是历史,不能改变,但历史对现在的影响可以改变,外在环境的人事物的影响也可以改变,改变的机会是在正确的做法以及愿意努力中。而最关键的则是个人身口意如何改变?以此来解析解决困境的要诀:
第一个要诀:耕耘现在胜于坚持期待。
坚持期待就会导致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紧张,因此坚持期待必将带来人生的困境。耕耘现在则只有方向,没有目的,耕耘现在的努力是不期待结果的努力。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六)
福报在众生的身上,且随因缘变化而变化,不能保有,而耕耘福田就会造成形形色色的期待,因此福是苦法。耕耘的三个要点:努力在现在耕耘自他两利的因缘(生活更好),善观困难与痛苦的因缘并努力改变或消除之(困难更少),依因缘、缘生的智见远离无谓的期待及期待所带来的烦恼(远离烦恼)。
第二个要诀:坚定方向胜于坚持目标。
第三个要诀:合乎现在的方法就是有用的方法。
第四个要诀:接纳现在就是最佳的表现。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七)
从现在经验的世界到记忆的世界,都是在六识的经验世界。因此在现实生活,要回到六根与六境为缘这个实际面。禅观就是在六根与六境为缘的当下修因缘观,不修因缘观就会起无明。
现前的觉知是经验的世界,联结到记忆是回忆的世界,在联结当中形成的是认识的世界。所有的忧喜苦乐及种种需求都与这个认识的世界有关联,我们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却将其当作实际经验的世界。因此要舍离的是对这种认识世界的期待与想法。
转向光明之路:
第一、松开内心期待的死结:放开对想象世界的期待。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八)
生活不如意,原因是生活中没有心目中在乎的事情;期待是情欲的表现。
第二、面向眼前的广大世间。
第三、尝试着成为另一个人。
第四、相信自己一定会是活在现在的快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