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思想早期传自菩提达摩,依四卷《楞伽经》印心。弘忍传法慧能时,传的、听的都是《金刚经》,可是惠能悟的却是如来藏的心法。
惠能禅法直指心要、深入人间,「一花开五叶」后,弟子们继续承续着这个道风,言谈举止之间,直指人心,如何才能契入这个真性、真心?这就是禅宗在师徒相授之间一个印证的主轴。印证的方式主要有六个,在本集中,随佛长老主要介绍「呵斥法」、「反诘法」和「答非所问法」…
禅宗的印证法 (一)
许多宗教都认为世界有「第一因」, 佛陀曾经花了六年时间精进地苦行与禅定,希望藉由禅定去体验生命本来的自我。禅定虽然可以消除现前的精神性的苦恼,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在禅定中,出定后,现实的问题依然存在。
佛陀不再相信人们的逻辑思维或理性思考,在现实中, 佛陀终于看清楚了一件事:事事物物之所以如此,必然是因缘而导致如此。事物不是自己如此,是有因有缘才如此。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处于与其他一切相互关联的现况底下。当某一个事物跟另外一个事物形成某种关系的时候,那彼此之间就因为这个关系而产生了相互影响与变化。这个相互影响与变化,就会造成相关者的现况产生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就是这些事事物物的现况。
现实是因缘,基于此洞见而舍弃我见、常见,故物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因缘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现实不是一切「如梦如幻」,佛教并不否定现实。
禅宗的印证法 (二)
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初,鸠摩罗什翻译了著名的《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跟《百论》,《大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是「一切法空、无自性」。此后,中国北方主要信受的是《般若经》的思想以及龙树学。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宣扬的是《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这与《般若经》的思想有明显冲突,随着《大般涅盘经》的译出,中国陷入了空、有之争,此时「有」明显受到压制。
到了隋朝,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宗日盛,空宗日衰。隋朝年间,智顗大师将《般若》跟《中论》的思想融于佛性,并将整个经说判断成四个时期,即藏、通、别、圆,并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观点为圆教。唐朝开国以后,尊崇老子李耳为先祖,般若思想不再受到支持与欢迎。随后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基本上都是用佛性的思想诠释《般若经》的空,说空讲有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开始兴盛。
唐代以后,禅宗门人历经近两百年,编出西天有二十八祖、东土有六祖的师承,从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惠能。
惠能传法直接简要、富有生命力。神秀弘法主要兴盛于北方的士大夫阶级。在争禅门正统的辩论中,由于惠能弟子神会大师在安史之乱中支持唐朝,受到王室扶持,最终惠能大师成为正统。
惠能一脉法脉绵延,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和临济宗。
禅宗的印证法(三)
部派佛教为了解决「灭了如何生」的问题,别立一个「生灭不失法」。为了反对部派佛教的这种论点,从一说部的「世、出世间皆无实体、唯有假名」,到方广道人的「一切皆空,如龟毛兔角皆无」的断灭见,到《般若经》的「一切诸法空、无自性」,都对「生灭不失法」提出了批驳。《般若经》的思想就是「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一切皆空,破而不立,但没有真实,何言虚幻?随着「瑜伽行派」的出现,开始有破、有立。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都是虚妄,但圆成实性却是实有。随着空性、空体进一步演变为如来藏即众生的本性清净心,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所起,万法是假,但本性清净心、如来藏是真。
禅宗的思想早期传自菩提达摩,依四卷《楞伽经》印心。弘忍传法慧能时,传的、听的都是《金刚经》,可是惠能悟的却是如来藏的心法。
惠能禅法直指心要、深入人间,「一花开五叶」后,弟子们继续承续着这个道风,言谈举止之间,直指人心,如何才能契入这个真性、真心?这就是禅宗在师徒相授之间一个印证的主轴。印证的方式主要有六个,在本集中,随佛长老主要介绍「呵斥法」、「反诘法」和「答非所问法」。
禅宗的印证法(四)
随佛长老在介绍「答非所问法」后,又介绍圣默然法、直指心性法和当下即是、浑然天成法。
禅宗虽然有六种不同的印证法,但不管哪一法,其所表达的核心主题都是如来藏思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但清净本心,非世间缘生法,如何契入?故说也不说,不说也说,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禅门公案。但这一切与原始佛教「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