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界一般认为 佛陀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一词是北传佛教所用。「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而,所谓「不来不去」是破邪见,并没有直接彰显出佛陀的智慧与功德。
南传佛教用九种名号来表达 佛陀的智慧与功德,佛弟子也应要从佛法中去体会 佛陀的智慧与功德。以下我们将从佛法的角度一一探讨 佛陀九种名号的由来与意义。
一、应(供):应(供)是翻译而来,意思是「堪为人天所供养」,应供等同于「阿罗汉」,「阿罗汉」是从梵语、巴利语的音译而来,翻音不翻义,取汉字里面相近的谐音。应供、阿罗汉的两个语词,是同一意思,只是翻译的方式不同,一个翻「音」,一个翻「义」。
佛陀与阿罗汉都是正觉四圣谛,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完成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缘起、四谛、三十七道品的情况下,自成正觉、解脱,而阿罗汉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正觉,进而解脱。
二、等正觉:「等正觉」即是「契应缘起,成就正觉」之意。
三、明行足:「明行足」是指明正法、行正道,知行合一、具足两全。
四、善逝:「善逝」指善于消灭贪、嗔、痴,令贪、嗔、痴灭尽不起,解脱苦的束缚
五、世间解:佛教的「世间」,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世间解」是指明白五阴如何起?五阴如何灭?
六、无上士及七、调御丈夫:「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实则是共合的一词,被古时译经师翻译时颠倒顺序并拆分,正确的说法是「丈夫之无上调御士」,意思是「可教化丈夫之无上调御士」,这是指可堪教化之人最好的老师。
可堪教化的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善分别善恶。(不是是非不分、无耻之徒。)
2、具惭愧心。(如果无惭无愧、不乐见善法之人,连教他最基本的止恶行善都有困难。)
3、针对眼前之事,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对世间可如实而观。
八、天人师:「天人师」指的是天趣与人趣的老师。
九、佛、世尊:「佛」是指「于世间(五阴)觉醒、觉悟之人」;「世尊」即是指在五阴有情众生之中最尊贵的人。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6年8月19日,随佛禅师于吉林蛟河圣佛寺「三阶念佛弥陀禅修营」部分开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