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国家、民族的定位与功用(十四)

2022年1月27日      140次
分享

      ◎ 虽然个人传扬佛陀住世时代的原始佛教,但是个人也坚定的支持后世各宗派佛教的传承与信仰。

      ◎ 如果佛教学人能够从「人的需要,人的利益」来看,必定能够心平的接受:某类人是需要务实解决问题,某类人是需要心灵的安慰。现实的社会既需要佛法,也同样的需要各种不违反善良风俗道德的宗派佛教。

八、佛子本一家,同兴华人社会

      佛教内部的教派众多,许多佛教学人的心态只重在一门一派的昌盛,或是据于宗派见解力争何派是佛门正统。表面上是追求佛法或探究真理,实际内心只重在个人的名位与门派利益,根本谈不上利人利己。门派之争底下,所谓的「传承佛法,利人利己」,实际不过是「宣传自我,追求名利」。

      个人认为:佛法的重心,不是在信仰,也不重在给予心灵的慰藉,而是重在看清实际人生的智见,引人实际的面对问题,并且解决现实的问题与困难。然而,现实的社会当中,毕竟有着无法面对现实问题与困难的众多人口,而具有务实、理性、科学、实际之人本思想的古老佛法,是无法满足这类民众的理想与心理需要。

      佛教必需务实的面对社会之中,包含理性务实与感性理想的两大类人口,务实、理性、人本的原始佛法,理想、感性、信仰的宗派佛教,两者是分别回应不同类型的民众,也提供不同特色的引导与功能,前者帮助面对、解决现实的问题,后者是有助于抚慰人心。

      佛法与宗派佛教的内涵与特色,确实有着相当的差异,也确实有所不同。在佛法与宗派佛教的差异中,我们是发现两者「相辅相乘」的利世因缘,或是想到「你存我亡」的生存竞争,确实是反应出智慧的深度与高度。

      虽然个人传扬佛陀住世时代的原始佛教,但是个人也坚定的支持后世各宗派佛教的传承与信仰。

      因为后世宗派佛教的出现,表面上是因为后世宗师的创见,实际也是反应出后世时代的某种人心需要。呼应一般民众心理需要的哲理学说与宗教信仰,终究是无法避免与禁绝,这应当是在流传佛法的过程必会发生的事,也是佛教发展出各种不同宗派的主要因素。

      如果佛教学人能够从「人的需要,人的利益」来看,必定能够心平的接受:某类人是需要务实解决问题,某类人是需要心灵的安慰。现实的社会既需要佛法,也同样的需要各种不违反善良风俗道德的宗派佛教。反之,如果学人只想争论「真理,正统」,必定只会是相争相斗,落个两败俱伤。

      如是,内心真是「以苍生为念」的学人,必会看清:佛法要传扬,佛教也要宣传,佛法与佛教是相辅相乘,绝对不能是相争相斗。

      唯有如此,佛教学人才能心无芥蒂的团结一家,共同利益世间,兴隆国家、民族。

      随佛身为佛弟子,十多年来竭力的还原、传扬原始佛法,绝不是为了显彰自己、开宗立派, 也不是竞逐名利,更不是进行宗派竞争,真正的目的是「以民为念」,减轻佛教的弊病、提振佛教的正面力量,团结佛教、利世利民。

      在此,诚敬的祝福佛法复兴,佛教昌隆,佛子合一家,共兴华人世界!

(摘录自第 40 期《正法之光》,第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