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国家、民族的定位与功用(十三)

2022年1月27日      62次
分享

      ◎ 传统华人宗教信众的教育与社经实力,普遍不如深受西方教会扶植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众,原因何在?

      ◎ 佛教的重大责任,不是只有遥想利益无量的众生,最直接与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斯土斯民的智觉、稳定、繁荣、昌盛」,让佛教的护法能够健全、昌荣。

七、兴家兴国,利世利民

      (接上期……)当西方社会开启了「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启蒙运动,逐渐加速的朝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时,亚洲的国家还沉睡在封建、神话、玄虚哲理的迷梦中,当西方列强进入亚洲各国的大门时,亚洲各国随即一败涂地。随着西方近代文明与势力的传入,基督教信仰逐渐的取代亚洲的传统宗教,造成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人口大幅减少,并且社会印象、地位与影响力也大为低落。譬如:二战以前的朝鲜,佛教徒约占人口的 80%,二战以后至今,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目前南韩约有 75%人口是基督教徒,而佛教信仰人口已经大幅的萎缩,对社会的影响更是大不如既往。

      纵使在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为主要信仰的近代台湾社会,主导台湾社会的政经力量,还是以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势力为主,绝不是华人的传统宗教。原因是传统华人宗教信众的教育与社经实力,普遍不如深受西方教会扶植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众。

      当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传统佛教、道教的许多教说、作法,严重的脱节现实生活」,教育出「过度理想化的善良,逃避、厌离现实的世界,美丽而空幻的人生愿景,理想而不务实的生活态度,缺乏健全实际的生存能力,不适应正常生活」的宗教信徒。在现代社会形态底下,传统华人宗教的信徒,是普遍过度的善良,造成难以生存于现实社会,也拙于应付现代生活的挑战。佛、道教信徒与基督、天主教徒的差异,犹如十九世纪的东、西方社会,是强弱分明。

      如果佛教能够在提倡各宗派佛教信仰,提供安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用之外,更进一步的提倡契合真实佛法的原始佛教(不是消极的南传部派学说),发挥务实、理性、科学、实际的人本思想,帮助社会大众远离消极、避世的人生观,拒绝不切实际的抽象理想、迷信,必定可以提昇民众面对现实人生的精神,具备务实解决困难的意愿、能力,开展勇健的创造力、反应力、智力、行动力,促进民众、社会、国家的强化及进化。

      如此一来,善良的佛教信徒不仅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更能够平衡基督教、回教的势力,缓合两方的对立,强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避免社会、国家的内部对立与偏颇发展,既能兴家,也能兴国。

      佛教的重大责任,不是只有遥想利益无量的众生,最直接与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斯土斯民的智觉、稳定、繁荣、昌盛」,让佛教的护法能够健全、昌荣。在现代国际社会环境底下,个人、国家、民族的兴隆,不能只有依靠虔诚、善良的稳定社会而已,更需要具备坚定、务实、勇健、有能力、有动力的国民为后盾,没有具体的坚强实力,个人、国家、民族的稳定兴隆是遥不可及。(待续……)

(摘录自第 40 期《正法之光》,第 13-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