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为了做老师?或做学生?
人有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才需要帮助与学习。经由学习与分享别人的宝贵经验,帮助与提高解决问题与困难的能力,进而远离生活过程当中的偏差与苦恼。
真正可贵的智识与能力,不是在超越别人,而是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困难与身心痛苦。如同受用饮食,真正的重点是在能够解决饥渴,不是比别人吃得更多,或是吃得更豪华、奢侈。因为吃更多不如吃饱,需要吃更多是出自内在的贪婪,而吃得豪华、奢侈则出于「肯定自己」的焦虑与需要。自知、踏实与平和的心态,则只要吃饱!
学习如同受用饮食,重点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困难与痛苦,不是为了「突显自己,超越别人」而提升智识与能力。
许多人学习佛法,不是准备解决身心的问题、困难与痛苦,而是准备「做老师」,是为了「教导别人解决身心的问题」。如果学了佛法,不是面对自己的问题与烦恼,度越内在的苦恼,而是观察别人、评价别人,忙着「做老师」,争竞于自他的高低,即使学习了佛法,还是处在「突显自己,超越别人」的焦虑与苦恼当中,没有实际的助益。
许多人到处寻求善知识,认为找到善知识即可解决种种的问题。孰不知善知识只是引导的助力而已,真正的重点是在「准备改变自己」!如果没有「改变自己」的心理准备,学习只会带来「提升自己的错觉」,只是满足「突显自己,超越别人」的内在需求,实际上烦恼依旧还在原地踏步。
如果具备「改变自己」的心理准备,学习即会导向针对自身问题、困难、痛苦的面对、了解与认识,从而正向于「苦的自知与正觉」,这才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困难与身心痛苦。
因此,「准备改变自己」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才会出现!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圣人无常师!」这都是已经具足「改变自己」的心理准备,才能够处处得益,人人皆有可以为吾师之处。否则,「学习」的经验愈多、愈久,只会自认为世间的善知识愈来愈少,愈觉得没什么人值得亲近学习。这种「错觉」的形成,是因为不自觉处在「突显自己,超越别人」的心态下,会造成「学习」的经验愈多、愈久,愈有「万山伏前,一峰独立」的自我成就感。
准备「做老师」的学习态度,不仅无助于烦恼的度越,也无助于一位优良老师的养成;准备「做学生」的心态,时时准备「改变自己」,才能在人生的过程中,「时时有老师,处处得良师」的学习、改变,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困难与身心痛苦。
人能懂得「做学生」,才能「做老师」,不仅做个「时时有老师,处处得良师」的好老师,更能够用身教、言教的引导人们做个「好学生」与「好老师」。否则,只会多出一群贡高自负,不知谦虚与感恩的人。
本文取自2013年11月22日~23日随佛长老开示于福兴寺禅修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