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学别人的优点,或是学缺点?这要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大家都有缺点,当我们提出别人的缺点时,除非我们觉得要帮助对方,如果没有打算帮助对方,也没有提出改进的方法。试问:批评对方的缺点作什么?只会徒增烦恼而已!
每个僧人都有优、缺点,不用对僧团抱持不切实际的完美期待。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与事,「期待完美」是让自己痛苦,使人际关系紧张或挫败。
追求完美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的困难,特别是亲近的关系。追求完美的人,即使待人很有礼貌,不与人争吵、冲突,但是在现实生活上,人际关系依然不会真正的热切。为什么?因为人们不喜欢不完美的人、事、物,面对现实的环境,内心与环境容易陷入对立的处境,不是真能接受现实。所以,即使与人家相处,有礼貌、言 谈客气、不得罪人,公共关系处理得体,但事实上彼此都知道关系并不真诚。为什么?人是很敏感,当我们心里没有真正的接纳对方,对方会很清楚,既瞒不住,也 骗不了,彼此关系难以建立在相互接纳的基础上。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放下对自己与环境的完美期待与要求。人不会完美,有缺点是正常,不用为此而焦虑,并且要接纳自己有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否则,事事要 求完美,处处与人争,不知不觉的变成一辈子都在争。争什么?争求完美!为什么?因为希望自己能够完美,期待生活的环境要能完美,所以不自觉的、难以自制的 要求环境完美,要求人完美。如此一来,人际往来变得关系紧张,这种人际紧张不只是彼此争吵,也包含对环境的不满、厌恶或失落。其实,完美主义原即是心理疾 病,是出自缺乏安全感的情绪焦虑,转为对自己与环境的过度要求,或是强迫行为。譬如:掌控欲、洁癖、面对现实环境的焦虑,不切实际的道德理想,脱离现实的 完美信仰,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如果能够接纳自己与环境是不完美,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合作,而不是心绪焦虑的比较、竞争。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平怀的和其他的人协调合作、解决问题, 一起发展。反之,我们的心绪焦虑,面对周围的人事物,是难以自制的比较、批评、排斥,或是要求环境配合自己的需要,也难以发现、思考、接纳别人的长处,最 后是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也过得不平安、不快乐,徒浪费生命。
事实上,这类型的行为模式,带着焦虑下的强迫行为,既强迫自己,也强迫别人,很难与别人协调合作,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友谊。唯有放下完美的要求,舍弃完 美自我的期待,人我的相处品质才会正常,大家才能合作。如此,人际关系如同花园,是个协调、合作、共荣的世界。先要接纳自己与环境的不足,才能放下完美的 期许与要求;只有放下完美的期待,才能够发现、接纳彼此的优点,彼此欣赏、接纳;能够彼此欣赏、接纳,才有和谐、合作的基础;具备和谐、合作的基础,才能 开展出彼此得益、繁荣的道路。
如果僧人没有这样的体会与觉悟,是难以待在僧团中生活、修行。对自己的完美期许,对环境的不正常的要求、期待,心绪焦虑的自他比较、人我竞争,肯定是 无法和众共处,也难以健全的安顿身心,只会有心因性的群体适应不良。这样的僧人很难和众化世,只能表现自我,独行一路。若是遇到难以与人合作的人,离远即 可,不必强求。离远一点,远离为烦恼障碍而难以自觉度越的人,以避免无谓的人我是非。
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足,有长处,也有他的困难,彼此不同。彼此不同,互相比较、竞争,实是无谓之举!人生在世,若要与人相弃、相争,不如相知、相惜的合作。因此,人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多体会他人的不足及困难。任何人都有许多的困难,我们要多了解与帮助他们。
(8月23日随佛长老早斋后为僧众开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