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生里,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人,我们来探讨其中比较常见的五种类型,学会善分别这些类型,日后才能做出妥当的抉择,避免遇上不必要的麻烦或烦恼。以下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五类人:
【第一类人】
第一类人,想法、作法、利害、立场及需要和我们相近的人,亦即所谓物以类聚、气味相投者。这一类大多是我们的朋友或家人,他们多数都会认同我们、肯定我们、支持我们,只有少数会忌妒我们。
这类人当中为何会有忌妒我们的人?那是因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利害,立场虽然与我们相近,也和我们走在同一条道路、朝相同方向走,但是他达不到对自己的期许,却见你达到了良好的成果,因而对你产生嫉妒之心。
因此,第一类人可细分出两种次类型,大多数的第一类人会认同你、肯定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努力;少数的第一类人会忌妒你,为反对而反对你,虽然你们肯定、认同的目标一样,但是他只要看到你在做,他便要反对你、阻碍你,见不得你好,乐见你失败。……
【第二类人】
第二类人的看法、想法、做法、利害、需要及立场都是和我们相反的人。这一类人一直都在,他没有要反对我们,他只是有他的看法;可是当你提出你的看法时,他会警觉到你的看法和他不同。
比如水彩盒里有很多颜色,本来就摆在盒子里。当你拿出白色时,你也看到水彩盒有黑色,这时黑色便警觉到,你和他不相同;但是,在你拿起白色之前,黑色本就在那里,那时黑色不觉得白色是他反对的对象,也未觉得白色和他不同,因为彼时白色未主张颜色。可是当你拿起白色,黑色就会警觉到:你和我不同!
一个正常活在这世界的人,对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想法、做法、看法、需要及立场,因此必然会存在第二类人——他们的看法与我们不同。
第二类人也分成两种次类型。大部分的第二类人,只要别人和他不同,便进行反对、攻击、破坏、否定;少部分的第二类人,知道别人的看法和他不同时,仍然保持君子风度,他们虽然不认同、不肯定对方,但是绝对不会攻击、破坏、否定别人的看法。这些少数的第二类人具有人文素养,容许彼此的需要、做法有所不同,容许人们各自努力,不会恶性、莫名的对人展开攻击。
【第三类人】
第三类人是实事求是、实际求是的人。他们不会盲信外界的说法或评价,他们只是实事求是、务实实际。这类型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和他们一致便支持,他们会从不同的影响层面观察,如果事情对社会大众有益,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帮忙;相反的,也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和他们不同,便轻率反对、否定别人,甚至有时候虽然看法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他们还是会从旁协助。
这类人珍贵罕见,他们实事求是,做事不偏向自己,保持超然的立场。只要事情属于妥善,不管立场是否一致,他们都会支持;反之,不妥善的事情,即使原本的立场一致,他们也不会支持。
【如何与一至三类人相处?】
价值、理念与我们相近,愿意支持我们的第一类人,以及实事求是、务实实际的第三类人,这两类人我们要好好的珍惜,他们会为我们的生命加分,帮助我们正向发展,朝向光明面,减少很多无谓的负担。
至于第二类中只要意见和他不同便反对的人,以及第一类少数会忌妒你的人,我们千万不要挂念,最好和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肯定会让我们的生命减分。
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做法和立场有所不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大多数的人不会因此便去打击、否定别人,有些人甚至欢喜看到别人做出成绩;然而却有少数人,只要别人和他们不同,便要展开攻击。何以故?因为他们有「希望别人失败、希望别人遭难」的心理需要。遇到怀有这种心态的人,我们不能怀抱任何期待,基本上就是不要与他们往来,要记得:「有些人不用期待,有些事不需要等待。」试想,有人「需要」看到我们倒霉,我们还要为他们浪费时间吗?白费功夫的事情不要做!
另外,第二类人中的少数人,不会因为意见不同便否定或攻击别人,然而他们也不会主动帮助别人,他们的态度倾向于各做各的、互不打扰。他们认真耕耘自己的小天地,不会攻击别人,但也不会太在乎别人。因此别指望他们会在乎别人,我们只需祝福他们,不必为他们太挂心。
【第四类人】
第四类人,形成的原因稍微复杂一点,可能因为原生家庭或生命的成长、奋斗过程遭遇到许多不愉快、伤心困难的经验,因而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与安全感的心理人格。
在此,大家千万不要有一种错解,以为凡是没自信、没安全感的人,其原生家庭肯定比较弱势,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只是在他们小范围的相对经验里相对比较而已,贫富的经验感受可能是比较后的结果,不见得是一个事实。比如有钱人遇到更有钱人时,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很穷,这都是小范围的经验。因此一个内心没自信、又没安全感的人,是任何的家庭背景下都有可能造就而成。
当一个人从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不自信、没安全感的心理人格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呢?他在面对社会时,有一种莫名的焦虑,焦虑感是来自于没安全感、缺乏自信,他总是害怕,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对别人容易起猜疑,猜疑别人不喜欢他、不认同他、讨厌他,甚至动不动就觉得别人要害他。简单来讲,这种人充满焦虑徬徨以及负面的猜忌,其实他并没有心怀恶意,道德没有问题,周围环境也没有问题,而是他的感情有问题,;
既然这是感情问题,不是道德问题,那么不论是高道德形象的宗教人士,或是低道德形象的地痞流氓,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权贵高官、贩夫走卒同样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第四类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对自己或别人带着完美的期待与要求。造成这个特征的主因,还是在于他们缺乏安全感。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们对于安全系数的要求特别高。自我要求完美加上要求高安全系数,两项特质合在一起,这个人就变成了完美主义者,通常这样的人有洁癖,对任何事皆要求完美、期待完美。
期待、要求完美的人,他们有一个明显的模式:放大别人的不足,模煳别人的长处。他们对于别人的不足、缺陷、不对的地方特别的敏感,看得特别清楚;对于别人的长处看得比较模煳。似乎他们的大脑,对于别人的不足会聚焦处理;至于别人的长处,则自动处理成模煳的背景。
基本上完美主义者是拿着显微镜看事情,对于感觉不足之处,往往是耐受度极低;他们会倾向藉由嫌弃、拒绝、排斥不足的模式,来让自己获得「靠近」完美的感觉。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总是嫌东嫌西,不是嫌弃别人不好,而是厌嫌别人「不够好」。不过,他们并非是道德上有问题,他们也觉得自己并无恶意,认为提出批评是在为对方设想,完全看不到自己感情的不健康。
第四类人还有几项特征:其一,不容易支持、认同别人,毕竟他们的标准与多数人是大不相同。其二,他们即便认同、支持了某人或某事,也不会支持太久。任何人、事、物都有优缺点,大都禁不起他们挑剔的眼光。何况因缘会改变,今日的合适不见得明日还合适。完美主义者支持、认同今天,明天因缘改变,他们很快便会否定、拒绝。其三,多疑、善变,对于负面消息容易深信不疑,对于正面消息总是犹豫再三。其四,难以经营长久、稳定的正向友谊。由于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难以接受别人的不足,不容易有长久耕耘的友谊,以至于身边没有什么长期往来的朋友。
在人生里,不论是对人或对事,如果要能长久与稳定,则必须学会一件事:接受有所不足!若不能接受有所不足,还有什么可以长久与稳定呢?请试着想想:如同我们使用的餐具,原本干净的餐具使用后脏了,脏了便洗干净,下次再使用,我们不会把用过的餐具丢掉,不是吗?人生也是如此,发生于我们身边的人与事,有妥善的时候,也有不妥善的时候;有长处的时候,也有短处的时候。如果不能接受这个平凡且正常的事实,便只能自己孤独的过生活了!这类的人并非道德不好,只能说他们不成熟,并且心理不健康。
第四类人,对他自己而言,其实是可怜之人。如果他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要觉悟一件事,他与我们是难以长久相处,他只会是我们人生里的短暂流星!
【第五类人】
第五类人,是指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与害处,别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他们根本不在乎。这类型的人多是在乎:「 那个人对我是加分?或是减分?我能得到好处吗?对我有害处吗?」其余,他们不会在意,也不是生活的重点。
这类人士的心态,不在乎别人,不论对方是有道德修养、认真奉献社会的人,或是黑道流氓、杀父杀母的逆子,在他们看来皆不是真正的重点,重点在对自己是利或弊。若是对他们有好处,他们都有兴趣;反之,只要对他们没好处,他们也懒得理。
我们可以把第五类人类比为「TAXI」,计程车载客到目的地,收了车钱,乘客下车,双方不再有关系。若有生意给他,服务便到;没生意给他,便无关于他。
这类型的人不会真正的支持谁,也不会真正的反对谁,他们纯粹以自身利益多寡作为考量。因此,奉劝各位,不要把自身的感情和心思放在这类人士上,因为不管你是谁,他们根本不在乎!
虽然,这类人未必会作奸犯科,但是心理也不是太健康,面对这样的人士,建议是坚定做好自己要做的事,不用等待或期待此类人。
如果认为自己无法做到「不期待这类人」,那么必须诚实面对自己
可能有「需要被别人关注、需要被人重视的感情需求」,以至于面对某人不重视、不在乎自己时,自身便在感情上过不去。如此,自己才会不甘心的「等待、期待这类人会在乎自己」。
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身边最常出现的人,往往是第五类人。这类人士可以与我们只是点头之交,或者彼此是多年未曾往来,一旦发现从你身上有利益可图,他们还是会藉机找上门来。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目的是自己的利益。奉劝各位,不用把宝贵的岁月、精神,浪费在这类人士上,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何面对这五类人或五种类型的经验?
实际上,我们与人相处时,没办法绝对性的将身边的人区分归类,但至少可以精细的分辨出自己遇到的是哪一类的经验。当面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类的经验时,我们需要选择如何面对这些经验。因为生活是变动、灵活的,需要随机应变。
譬如有些人比较通俗,意见和他一样就支持,和他不同就反对。那么,当我们和这样的人相处时,必得要记住:若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相同时,再去找他,若与他不同时则不要找他。好比需要借钱的时候,当然要找慷慨的人,不要去找不慷慨的人碰钉子。这即是善用因缘!
如果遇到第四类,那种整天疑神疑鬼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和这样的人相处呢?最好的建议是「保持距离」!因为没有人可以一辈子都完美,没有人能够一辈子没有缺点,我们也不可能满足多疑、猜忌、过度要求的人。所以,我们要懂得在心里对自己说:「我配不上他!」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瞬间,内心彷彿得到特赦一般,整个人会很轻松、自在。
当我们面对过度要求、期待他人,往往完美要求,又多疑、猜忌的人时,不妨在心里多说几遍:「我的确缺点很多很多,我真的配不上你!你与我应当都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朋友!」
当我们对自己说出「我配不上(不合适)」的话时,其实它的真正意思,是我们终于能够坦诚面对:「我并不完美,我必然会有很多不会、不能、不知的事,也有很多事是既不懂也做不来,许多理想是一辈子达不到,真的很不适合某些人」的事实了。若要接受这些事实,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一辈子,自己何曾有过真心愿意接受自己配不上(不合适)某人、某事的时候?」我们都在拒绝接受这样的事,不是吗?若我们能够说出那句话,代表修行已经提升了,也表示将不会再自恋,不会莫名的自负,也不会有「别人不爱我、不喜欢我」的不甘心了。若我们配不起(不合适)某些人,达不到某些的标准,此时别人不喜欢我们,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某些人的世界,在某些人的想法,认为我们不怎么样。这对他来讲是妥善的事!
当我们能够面对、了解、接受这般的正常现实,必将发现身心的紧绷、不安和徬徨,如同风吹轻烟般的消散了,而长久盘踞在内心的纠结与不平,也消散了。这不是自卑,而是自觉,是自觉于现实人生的真实面。
若我们遇到第四类型的人,当学会保持距离,因为缘分多不长久,只要相处时间一久,对方便会觉得我们「不够好」。如果真有机会相处,内心要记得「不要勉强」,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符合对方的完美标准,也不要勉强对方要觉得「我是够好」。谁能勉强自己一生呢?勉强自己努力达到对方的标准,然后一再的经验着对方嫌弃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不会很辛苦?不会有怨恨?人生可贵,何必彼此浪费时间!因此,若遇到第四类型的人,建议你保持距离,相互祝福,不要互相勉强。远远的看着对方,对方也远远的看着你,彼此影像模煳,让远距离产生美感,这样便好。
以上五种类型,不论当作五类人,或是五类经验,皆可。因为人、事总会变,所以重点是在该如何调整或取舍。如果懂得调整和取舍,看待事情将会比较达观,人生也会好过。请记得:人生有限,时间、精力可贵,莫要将时间、精力浪费在明知没用的地方。如同佛法教导正志、择法,行正道、远离不正道,亲近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远离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释迦佛陀其实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善抉择,而不是一切不执着、一切不计较、一切不分别。
我们要觉悟一件事:有些人内心有「需要你倒霉」的心理需要,但他对你实无恶意,只是有这般心理模式而已。对方不是特别的针对我们,而是只要看法、作法、立场、表现、成就、经验等方面,不同于对方,对方便有「需要你倒霉」的心态。因此,当我们的立场不同于对方时,只要我们好,对方便会不舒坦、不安、疑忌,甚至是想办法谋取属于我们的好处。
在世间生活,我们需要善明、善抉择。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1年5月2日,随佛禅师于台北中道禅院「周日共修」的部分开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