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忆念先人

2022年1月25日      354次
分享

      清明节扫墓,是华人很重视的节日,代表对祖先的慎终追远,是很好的传统礼俗。这项礼俗的背后,搭配的是远自殷商时期就有的「人死为鬼」的偏差观念。

      殷人的信仰,属于祖灵崇拜的原始信仰,除了相信天地山川的自然神祇之外,也相信人死为鬼。死去的祖先都是「鬼」,都是值得尊敬的祭祀对象。华人视鬼为「精魄」或是「无形的存在」即是商周文化的遗绪影响。

      到了汉朝,佛教有六道轮回的观念,六道轮回的饿鬼道,影响了当时人们对「鬼」的定义,从原本值得尊敬、事事可问吉凶的祭祀对象,变成恶道下场仅可远离的可怜鬼。

      两三千年来,清明祭祖的文化不曾断过,华人依然保持着对祖先的怀念与感谢。这样的传统纯粹是对先人的慎终追远,远远早在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回教传到中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传统。

      对死去先人的怀念之情或许还在,然而随着鬼的定义的改变,华人对死人所在的坟场与祭祀之日,却是彻底的改变了。

      为什么一定是在清明这日扫墓呢?原始部族的祖灵信仰,视祖灵为神圣,因此把埋葬祖灵的坟场当作是神圣之地。原本「 人死为鬼」的文化,到了汉代以后,百姓受到佛教文化的「 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等观念影响,逐渐害怕起鬼来了。埋葬先人的坟地,也就被视为「不吉祥地」、「阴煞之地」,是没事不要去的地方。

      我们深受「慎终追远」文化的影响,情感上也想念死去的先人,但同时又接受了饿鬼道的观念,对亡者及坟场感到恐惧害怕。或许是为了鼓励民众不忘先人,订下固定之日──清明节,众人一起去坟地祭扫,人多势众,阳气盛,就不觉得害怕了。

      清明祭祖的意义,在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更重要的是,生时,善待亲人,死时,不忘记亲人。你不忘记亲人,你离世之后亲人也不会忘记你。

      有人轻率的以封建两字看待慎终追远这件事,这不是审慎的说法。慎终追远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历史很重要,历史文化形塑出一个民族的气质与内涵。人民懂得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正是这个民族文化深具内涵。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7年4月2日周日共修,随佛禅师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中道禅林连线说法的部分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