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许多煎熬难解的痛苦,全都围绕着「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打转,循环不息。既解不开自己的苦结,也扯上一大堆人跟着烦恼。
想想: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可能只是为了一种「肯定的感觉」而已!
在1999~2000年的时候,曾帮助几位亲近的在家弟子进行了「回溯」的修行。其中有一位约六十几岁的弟子,痛苦了一辈子,当他进行「回溯」的时候,发现五代内的家族成员,他本人、孩子,还有父亲、祖父及曾祖父,都是陷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偏差,不断复制着病态的心理,如同遗传般的挥之不去。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偏差、病态的心理会祸延子孙,一代接着一代,所以不可等闲视之。
修行人的心理要健康,如果心理不健康,人格就不健全;人格不健全,如何利益众生呢?
出家人在出家的前几年,除了认真持戒、学习佛法,首先是要心理渐康。这很重要!修行不怕笨,不怕能力不足。修行最怕「老油条」,既不信赖、尊重别人,也不准备改变自己。如果有了「油条」的心理,或者称为「无惭、无愧」的生活态度,这个修行人已是很难教化。
《相应阿含》第346经:「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嬾堕。」
这段经文是讲:没有惭愧心会不思己过、不努力改过、放逸,好意的劝勉,也不会尊重,只会合理化自己,自认没错,所以会不恭敬善意的劝勉,因为觉得自尊心受伤,会转为抗拒、叛逆。
愈缺乏自信的人,愈放不下输、赢的心理,也愈容易记仇;愈在意输赢的人,即愈缺乏自信、愈不平安。不喜欢见到比自己更有品德、有成就的人,嫉妒、不满及说人是非,接近投其所好的人。
修行人之间常见到的问题,是因为个人既有的自卑心理,转为卑慢、自大与诳妄的人格,而成为「嫉怨贤德」的争输赢心理。
「嫉妒」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发生在人群之间,不论是亲子、夫妻、兄弟姊妹、朋友、亲密的情人,或是信念上的同志,都有产生「嫉妒」的可能,即使是师生、善人、宗教师之间,也不例外。
「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却也是说不出口的内在心理问题。
因为人们嫉妒的对象,往往是熟悉与亲近的人,或是人格、善绩、智慧与贡献更胜于自己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即使自知怀着「嫉妒」的心绪,也难以克制与息止「嫉妒」的发生。
多数的人会因为无法解除「嫉妒」的煎熬,难以坦然承认在嫉妒心理的背后,实际是欲望与骄慢交织而成的「自我期许」,而拒绝承认自己确实妒忌着别人。不仅如此,甚至会更进一步,将嫉妒引发的对立、忿怨、攻讦、破坏的心绪及行为,予以合理化或神圣化。然而,这些表现在冷静的旁人看来,就是在「嫉妒」的情欲冲突中,陷于「狂迷」的处境。
不健康的自卑心理,转为卑慢、自大与诳妄的人格,再成为「嫉怨贤德」的争输赢心理。
人生是为了什么?多数人只是为了「肯定的感觉」而已!然而,在宗教世界的表现是「希求圣贤,又嫉圣贤」,在人伦道德的世界的表现是「违背伦常、忘恩负义」。
彼欲圣贤乎?非也!因嫉而狂迷,希求名位过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