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心理人格对人生、修行的影响

2022年1月26日      128次
分享

      人活着很重要的一件事,必须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好比女孩子长大了,大多是找身体健康、有谋生能力、善良、品德不错,也相互爱对方,作为结婚的对象,认为这是找到好的对象。但是只考虑这些条件,实则是不够,还要加上最重要的一项,即心理人格是否健全。

      许多人是外貌端正、品德好、善良、热于助人,无不良嗜好、有工作能力、事业平顺,被许多人视为理想的婚姻对象。但是在婚后的长期相处中,才发现此人的心理人格不健全,很多人际行为的应对的模式很有问题。譬如:在人际相处中,对他人的习惯性、无法克制的怀疑、猜忌,不相信别人,无法建立信赖的人我关系。或者,在人际相处中,习惯性、无法克制的依照自己的需要为主导,只能作老大,别人必需配合自己,难以配合他人,难以克制配合别人的焦躁与不满。

      许多人在人际相处当中,有着信赖他人与配合他人的困难,过度敏感与不成比例的反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缺乏一般人的惭愧心与羞耻感,强烈的表现欲,不自觉的忽视他人的需要与感受,自我约制的意愿低落,强烈的拒绝约制及追求个人自由,渴望别人对自己的信从与需要。这种人际的表现,反应出心理的不健康、人格的偏差,这些问题不在道德教育与宗教信仰,而是心理人格的不健全。

      心理人格的不健全,往往造成旁人的困扰、挫折与伤害,甚至逐渐成为另一个心理、人格不健全的受害者。较常见的例子,是有些人习惯抱怨,嫌东嫌西,什么都不对、不行。好的都不提,认为不怎么样,或认为好是应该,不需肯定。心理健康的人处在这种人际氛围中,经过一段时间即会心情抑郁。为什么?因为感到莫名与无法改变的挫败,理由是挫败感来自莫名与过度的苛求,并且反复的解释与沟通,是无法改善源自对方心理障碍的焦虑与烦躁,所以在相处中会感觉自己似乎是一无是处。做好得不到赞叹,做不好却一直嫌。若是小孩在这种对待中成长,容易过度焦虑、缺乏自信,也会变成心理不健康、人格偏差的人,往往会有叛逆人格或逃避的行为,造成一生的人际障碍。

      还有一种例子:有些人有克制不住的「风流」习性,既喜欢人,更享受别人的爱。但在当中总是缺乏满足感、踏实感、归属感,以致在感情的表现上,既无法尽心,又舍不下,造成感情上的浪漫心绪与流浪心境。

      这种情感上既期待,又无法全心的投入与信赖,无法形成踏实与归属的心境,很可能是肇因在成长过程当中发生情感挫折的经验。情感挫折的经验,容易造成既期待感情,又无法信赖稳定的情感关系,变成感情上缺乏自信与不当的焦虑、怀疑。每当谈恋爱,总有找到真爱的感觉,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即感到不踏实与逐渐的疲倦。虽然愿意继续的往来,但总是不经意的营造与享受其他的感情经验。在感情的持续关系中,容易再发生一段恋情,似乎一辈子都在寻觅爱情、享受情爱。情感发展不健全、心理人格失常,有些是恋情不断、爱一个又一个的假象表现,一般人认为是「风流」,缺乏自制力、道德不端正,实际可能不是「风流」,而是心理疾病。

      因此,年轻人找对象不能不慎,因为不只是替自己找终生的伴侣,也等于替孩子找父母。否则,自己痛苦一辈子,儿女也跟着痛苦一辈子,甚至孙儿也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是相当严肃的事,年轻人不能不慎!

      人活着即需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不会困厄自己、伤害别人,这是很重要的事。若是心理不健康,在平常生活中容易忧郁、苦闷、焦躁、愤怒,既难有喜悦,也难和他人相处,形成生活的内外障碍。

      心理不健康在宗教的修行表现上,是逃避现实生活及责任,容易瞋怨的对待不同意见与信仰的人,难以与人团结合作,主见过强、自制力不足,或是过度的忧愁与迷信盲从。若不是无可自制的变成「活佛」、「悟道大师」,即是变成盲目崇拜的信徒,往往这两者会相互吸引的搭配在一起,发展成「自我标榜」的宗教团体。这不是天才,也不是笨,更不会是「业障」,而是通过心理障碍与疾病而发展出来的宗教现象。人格的偏差与缺陷,必需治疗和调整,不能依靠「自以为是」的开悟,追求被人群信从的心理满足,更不能依靠信仰圣者来解决自信不足的焦虑。

      许多社会人士或宗教师,经由心理障碍的影响,发展出某种特质的表现,表面看来似乎是某方面的「成功」人士,实际内在充满许多的问题。许多心理与人格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自我认同」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其他的生命?」的问题。不论是人生,或是佛教的修行,重点是在「生活的态度与作为」,不是在教说、规范的专业性,更不在禅修技术的训练,当然更不会在口才表现与信众的支持度。

      佛教常常讲的「我见」与「渴爱」,若简单的说,也即是「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问题,反应在社群行为上,也就成为人生观与道德水平。影响所及,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生活品质,也攸关着社会的素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