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是规划人生的引导力量

2022年5 月13日      857次
分享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如果没有归属感──不论是归属于一个家庭、一种信仰、或是一条他所选择的生命道路——那么他的内心势必是空虚、焦虑、彷徨与不安。因为他内心欠缺生命感情归属引导他做长期的人生规划,他的生命将有如路边摊一般,只能做短期利益的思考。

      例如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如果很幸运地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能胜任、又觉得那是很有前景的工作时,他就会有努力的动力,即便一开始辛苦一点,他还是会设法精进自己的专业和技术。

      相反的,如果这个年轻人找到的工作,他自己不满意,也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那么他的心思不会放在工作上,他会一边做、一边找、一边看,抱持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他的心很慌的悬在半空中,对未来的人生,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认真、专心一点,他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为何如此呢?只因他没有归属感!他缺乏能够激发自己前进的引导力量,他无法依之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一个人的内心缺乏归属感,往往和他的原生家庭或成长背景有关,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感情面遭受障碍,并且障碍一直不能排除,那么他人格的养成便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对其他生命的信任、在乎与爱护的能力将会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内心深处缺乏归属感。

      这类型的人对人、对事习惯用怀疑的态度面对,老是想着「什么对自己有利?」或者「别人可能对自己不好」。这是对人的信任能力偏低,产生无谓的负面猜疑。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有障碍,情绪管理通常不稳定。也不太会有生命的价值感,只有利害的考虑。这些形成他们的性格基调。

      一个不愿意为别人做一点付出或改变的人,如何让人相信他会在乎别人呢?即使别人对他真心,总有一天也会被消耗殆尽。就像将存款全部领光了,最后便是信用破产,人际关系肯定毁了。

      一个人的感情没有归属,他不会有真正的长期规划,他只有眼前短视近利的利害盘算,他的情况就像打游击、像摆路边摊一样。这种情况不是善与恶的问题,也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没有那个因缘。这样的人其实不快乐,他们的心不安,就像浮萍一般随波漂流,也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散落,总是到处流浪,而流浪的心也是孤独的。

      一个人必须如何才会有归属感呢?他需要做到「发现幸福」的四大基本条件:真诚、专注、用心、认真!对人对事要真诚、专注、用心、认真。要学会不计算自己利害的做一件事,不计算自己利害的对待一个人!

      然而,信任他人的能力发展不健全,爱护别人的能力也将跟着萎缩。如果童年不幸有过创伤经验,那么便要学会如何治愈自己。

      「重新说好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听到的佛法或方法,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新的视野、新的事情、新的价值观、新的人生态度与方向,当作主轴,去重新诠释自己过往的人生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对同样的故事,换不同的编剧来编出不同的剧情」。

      历史不会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历史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如是不同的编剧将可以写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命方向、以及不同的影响效果。我们可以重新做自己生命的编剧,重新说好自己的故事,让自己脱胎换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改变。

      运用这个方法,必须掌握到一个重点,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掌握住这个重点,这个方法将会更加灵活。重点就在——你相信你知道的——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相信自己所知道的。

      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很难信任、很难爱别人」的习性呢?首先得「相信你自己知道的」。我们明明学了很多佛法,没错,我们是知道,但是我们不相信!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当真去做,也不会当真去实践」,这种情况就是「知道了但是不相信」。

      如何才能相信呢?佛教界有一种学法者,「听说学这个佛法会开悟,我也听了很多,但是我就是没开悟啊!」这种就是知道但不相信的人,然后他产生了一个大脑的错置,他认为自己可能所听的与所学的还不够完整,所以才没有开悟。于是便到处去听、到处去学,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听到有一天真的明白了,那个才是真正可以让我开悟解脱的佛法。」他一辈子都在不断的求知,因为他认为「相信一定是要以『知道』为基础」。

      事实上,「相信不是以『知道』为基础,相信是以『觉悟』为基础」。觉悟是什么呢?「觉悟是我们知道了以后要实践,从实践当中验证自己的知道,并且接受了这个东西,这个才叫觉悟。」所以我们讲:四圣谛如实知才能建立信根。

      因此,如何才能相信呢?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要督促自己「知道的便要去做」,做了以后才有检证的机会;有检证的机会,才会有觉悟的机会;有了觉悟的机会,才能够真正信!

      如果不能督促自己去做,知道了以后,却先在心里盘算出一大堆东西,如此就做不下去了。我们给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还没有真的信啊!」那不就无解了吗?所以重点在于「要去做啊!」

      我们能够这么做,才会有机会建立起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人与事;我们「信任以及在乎人与事」的能力,才会重新生根发芽;信任跟在乎其他生命的能力生根发芽以后,我们才能建立起归属感。因为我们可能对某件事、某些人生的路、方向或者某些人有归属感,这归属感需要感情的连结。当我们有信任跟在乎的这个能力以后,我们才逐渐的能够真诚专注的对待人与事,也就是把我们跟世界中间的那一道墙拆掉──我们走向世界,也让世界靠近我们。

      真诚专注也就是「专情、专注、用心、认真」,如是我们才会有归属感!有了归属感以后,人生才能开始成长。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1年9月26日,随佛长老于内觉禅林对僧众开示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