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佛法其实有两件事情,我们自己内心自己要清楚,一件事情就是人不要凡是只看满分,要求完美。如果不是满分、完美,就弃之如敝屣,这是第一个我们自己要明白。意思是什么呢?人活着不要只要圆满,期待完美,如果不是圆满、完美,我们就不搁在心上,不看在眼里。
人常常犯了这个『完美』的毛病。对家人!我们会有这种期待;对朋友!我们也会有这种要求。甚至对自己,我们也会对自己有这种『完美』的期许。特别是每当我们期许自己能够最好时,很容易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要最好。如期许家庭是最好,要求我们的朋友是完美,要求工作的环境最理想,我们会有很多完美的要求与期待。如果不是最好,可能心里就会觉得不怎么样,所以有一句话讲说:眼睛往上瞧。
如果人的眼睛只能看得到上,而看不到下,心里只放得下完美,而放不下不完美,那么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这个人肯定活得很不快乐,当然更不完美。世间是即使不完美,但也是有良好妥善的表现,一样能够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恩德,有很大的恩惠。试问:什么是最好呢?其实,任何的好或坏,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因缘中才是如此,事事物物的好与坏,无不是在其特定的因缘中才是如此。如刀子,既可以是方便生活的工具,也可以是杀人的凶器,不论是生活工具或杀人凶器,都是因缘如此,而不是刀子如此。刀子是什么?这是固有的、我见性的问题,在缘生的现实世界,是不会有固有的答案。因此,刀子是一种印象标记,生活工具或杀人凶器都是因缘的表现,是因缘如此,而不是『刀子』是什么。
譬如:一双舒适合脚的鞋,必须是鞋与穿鞋的脚搭配协调的因缘中,绝不是鞋本身是舒适和脚。因此,期待与要求完美的人,应当要知道:如果没有完美的人,怎么会有完美的世界呢?事事物物的不完美,是因为没有完美的搭配与协调。如此而已!然而,不完美的搭配,却有适合现在的美好。如果在现在看到这一份美好,肯定是比完美更好的经验。
人先要懂得面对现在,并且接纳与发现现在的美好,这就不需要期待、追求最好。我们要的是什么呢?可能只是能够在现前帮助我们的人与事而已!只要能够妥善、适当的帮助就好,即使不是最好,我们也非常的受用与感谢。人的心里不必只能接纳最好的世界,而容纳不下现实的世界。
我们能够放下『完美』,才能放得下有不好的『好』。我们会变得能够面对、包容,能够接纳、欣赏这个现实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种种忧、喜、苦、乐的人生,不必是最好,但一定是好。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失去了现实的美好!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忘记『完美』,那么会怎么样呢?美丽的世界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所有不完美的『美』,都是美的『不完美』,不完美的是世界,美的是智慧的发现。世界美不美呢?这是一个不需要问的问题,也是自找烦恼的人在找的答案。
周围的世界是依旧不完美,但如果我们『好』,世界就会很宽广,人生会很好。想想:还需要什么吗?
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事实归事实,个人的情感归情感的需要。这两件事情自己要分得清楚,可以并行不悖,不必对立或驳杂不清。人常常有个人感情的需求,可能个人感情上比较偏向这个,或偏向那个;比较可以接受这个,不能够接受那个;比较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感情不能勉强,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长背景,感情上的特质,或者感情上特别的趋向,有时候没办法勉强,这是属于个人的事情。
可是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事实。太阳打从东边上来西边下,这是实际的现实与事实。我们不喜欢,可以吗?可以!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说太阳从东边上来、西边下去是不对的事。有某一个人,我和他不投缘,不欣赏他,可以吗?可以!我们有权利不欣赏,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因为不喜欢,我们就认为那个人如何不好啦!
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量身打造,没有任何一个人必需为我们而活。如果我们依着自己的特质,情感上的特质作为批判这个世界的标准,其实是幼稚、粗鲁的一种对待其他生命的方式。为什么说是幼稚与粗鲁呢?因为别人不需要活着让你喜欢啊!对吗?别人活着,不是为了让我们喜欢、高兴,这就是很平常的基本认识。
没有人是为了让我们欢喜而活,这如同我们活着长成这副模样,不是为了让谁喜欢才如此的长相。每个人有各自的特质,都好!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情感上的需要,或是依个人的面向作为评价、批判这个世界的标准。毕竟在实际的世界,许多事情是大家共见、共闻的现实,不管大家怎么想,都是如此。这是我们必需知道的事实。
不渴求完美,接纳现实『不完美』的美,还有实事求是,感情的特质与面向不能否定事实。这是我们在学习上,需要特别注意的两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