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佛弟子特别的善良,加上传统佛教也鼓励佛弟子要行善,导致这些善良的人很容易变成用「道德」在修行,要求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绝对的善良。什么叫做「绝对的善良」呢?亦即待人一定要原谅、要接纳、要成全、要帮助、要忍耐,不能拒绝、指责、反对别人。诸位静静的想:是不是很多善良的佛弟子都是这样子?非要表现成这样才表示有修行?
并且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们也会用这种「绝对的善良」标准来要求佛弟子,「如果你心里面也住着这样一只老妖怪」,那么就会和这些社会人士的期待与要求,刚好一拍即合。
这些人会拿着这种完美主义,也就是「绝对的善良」,要求纯善者达到这个标准,他们的这种期待与要求会展现在各方面,譬如在纯善者说的话里头挑刺,看看他的话里有没有拒绝别人?有没有指责别人?有没有反对别人?有没有不包容的地方?有没有不忍耐的地方?有没有不奉献的地方?有没有不成全的地方?对方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他们都用这个标准来检视。只要没有在那个标准内,只要一个不合,立即批评那位纯善者没有修行。
之后,这种类型的佛弟子,就会陷入两个困境,一辈子走不出来。第一个困境就是内心非常的抑郁,他走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达不到自己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他怎么努力都会失败,所以很抑郁、很挫折、很没自信、很疲惫,这是他对内的第一个困境,走不出来!
第二个困境是:面对外在的环境时,他没有勇气去对抗、去面对、去改变、去努力、去开创。为什么呢?因为他怎么做都错,他怎么做别人都在指责他,然后一辈子就觉得自己确实不对。人家只要告诉他:「你哪里不够包容、哪里不够奉献、哪里不够如何……」,他就会觉得「我又不对了!」问题是我们讲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纯粹完美,所以无论怎么做,他们都有办法抓到你讲的话、做的事其中的缺陷。例如:「什么地方你不够包容、不够奉献、不够接纳、不够忍耐」,然后再指责你「有拒绝、有指责、有否定、有反对、有分别」。在这种状况下,你在社会上不仅无法应世,还要承受别人的非难,更无法去改变、去开创,因为你的想法也是如此!最后自己一辈子就僵死在那里。
在此,我们不讲对错好坏,我们只讲健不健康。很多佛教界的老参或者学习很久的人,其实很大一部分都因为如此,变得人格有点扭曲、心理不健全;他们不是不善良,而是呈现一种「不正常的善良」,弄得自己身心不健康,然后也这样非难别人,造成很多佛弟子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会配合别人。
如同父子二人骑驴进城一样,这个人讲这样,我们就这样;另一个人讲那样,我们就那样…,最后会变成什么呢?中国有一句成语—邯郸学步,也就是失去自己的脚步,不知如何行走。亦如同东施效颦,没有更美只会更丑。张三李四说你怎么样、要怎么做,你就配合调整。接着王五又说你如何如何,你又再去调整,不断的在强顺人意,讨好别人,最后自己活得很憋屈!
善良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有这种倾向和毛病,那么请你先厘清这件事——你没有不好,而是不妥当的好、不健康的好。因为这种不妥当、不健康的好,所以你活得很憋屈难过。
善良的人要懂得一件事:一个妥当的善良的人,他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承受、但亦有拒绝;有接纳,但亦会反对;有忍耐,但亦会抗拒。既有奉献、也会有索取;而不是只知奉献却不知索取,也不是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他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状况该索取,什么时候、什么状况该奉献。会指责别人也会宽念别人,会教诫别人但也愿意受教;会接纳别人的建言,但也会反对他人不当的言论……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与他人,是不妥当也不健康的善良;依着「如何自利利他」来应世,这才是一个妥当的善良的人。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1年11月28日随佛禅师于内觉禅林对僧众开示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