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七菩提支的禅观法,主要是从「安那般那念」入手,修念觉分得明,次第起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菩提支。大正藏汉译《杂阿含》746经里, 佛陀直接清楚说明止观的修行内容,要弟子们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即是念住于入、出息。佛法重视定的修习,可是定有「禅定」与「正定」的不同,「安那般那念」是即摄念专注的禅定修习而已。
「安那般那念」只是佛教里许多修习禅定方法中的一种而已, 尊者为我们说明其间的不同。比如大乘的持咒或念佛圣号,目的在摄万念于一心,守持一念。另一种是假想观,完全是摄心专注一处想象出来的情境,有观落日、月轮、种子字、琉璃宝地、净土十六观……等等,假想内容与宗教信仰境界有关。由于对宗教忠诚,达到与圣境契合,因而内心得到平静。南传慈心观也是一样,当观想时内心安详喜悦、慈善平安,将慈心的光芒散布给东、西、南、北方众生,这种观想对情绪疗愈与道德质量很有帮助。然而,不管用任何方法来修禅定,都是因为有情众生心猿意马不能集中,如烛火随风摆荡,无法照亮前路,而稳定的专注力就如同稳定的烛火。所以,修定只是手段,是为了稳定、专注的观察生命的真相,寻得灭苦的道路,开启智慧,这就是禅定的作用。
修定是要让散乱念头集中,以上的禅定法都是好的,为何 佛陀只教安那般那念,将注意力放在入、出息呢?其实,在摄念专注上,一般禅定法都相差不大。那是由于形形色色的观想方式,念头所专注之处是作意出来的,经咒、佛号,是胜解作意而来;日轮、月轮、西方净土,并不出现在眼前,也是在专注力获得集中之后,所「拟想作意」出来。由于念散乱,故需要靠专注想出意境(作意),可令念头集中。然而,作意的对象,并非具体发生在眼前的现实,一旦念头散乱,「拟想作意」出来的意境随即消散,无法存续于当前的摄引念头回于「拟想意境」的专注。禅定散失较不容易回复,这是依「假想观」修定的缺失。 佛陀所教导的「安那般那念」,是依念住于息入、息出来修,而呼吸并非想象作意出来的境界,日常作息、甚或心神散乱之时,呼吸都在。比起其他方法,安那般那念是「真实而非拟想」,当念散乱不专注时,现实的呼吸仍持续的进行,容易将专注力重新拉回。因此,所有修习禅定的方法当中,以「安那般那念」为最上。 佛陀教导「安那般那念」是真实而非虚构境界,让散乱回到注意力集中的所在,佛陀教导唯重在「安那般那念」而已。
经典上 佛陀教导的安那般那念呼吸法很繁琐,但只要注意一个简单的原则—不管行住坐卧,在在处处,起心动念只要念住于入、出息。然而,「安那般那念」并非是修行的目的,就好比跳高,先蹲下去再蹬直腿才能跳起来一样,修安那般那念就是蹲下去的那一刻,只是准备工作而已,目的是要跳过去,跳过迷惑无明到正觉得明。所以修「安那般那念」要认真蹲,不过如果没能跳起来,修行就不知在做什么了。
修「安那般那念」是念住入出息(不是观呼吸),待注意力集中时,就开始观身、受、心、法等四处的「集与灭」,这也就是七菩提支中的念觉分。念觉分的禅观法,主要在明见五受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而后了知五阴为因缘所生法。这才能够获得色、受、想、行、识是缘生法的「正见」,断除五阴是「常、乐、我、净」的妄见,所谓「缘生法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进而明白贪爱五阴必有「无法实现的苦恼、系缚于败坏及逼迫的苦」,明见唯有「当于五阴离贪、断爱,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才能彻底灭除苦的根源,朝向生死苦的灭尽,解脱于苦、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此 尊者也提到慈悲与一般世人的爱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世人的爱是以「贪爱自我」为根源,作为实行关爱众生的事。但这就好像将小石头丢入水塘生起涟漪一样,不管涟漪多大,中心还是那颗石头。石头就有如自己,从周围众生开始,慢慢向远一点的水圈,用爱自己的方式,对众生赋予关爱。在场当父母的,是否有所感?用爱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你的孩子是不是会感到受不了?这表面上是以关爱他人,却是出于「爱自己」,不是慈悲。当事者可能觉得自己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没法契合对方的因缘及问题,从对方的优点、困境所需要的观点,尊重对方的实况及需要,那么爱是有漏性,有所不足的。慈悲是建立在断除迷惑、贪瞋,以及对自己的贪爱上,以无贪的方式关怀众生,这种慈悲的互动必然合乎事实,尊重对方,并懂得提供方向和助力,保留对方生命的空间。
《杂阿含》609 经教导我们身、受、心、法集灭观,食集则身集;触集则受集;名色集则心集;如理作意集则法集。平时常听到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部派说法,与 佛陀教法不合。 尊者并举《杂阿含》262阐陀比丘经为例,告诉我们无常、苦、无我并不是禅观的内容,而是见法、得法眼者修行之证量与远离的错误。无常在破除常见;苦在破除五受阴是乐的妄见;无我在破除是我、我所的妄见;涅盘寂灭是先明见「生老病死苦是因缘生」以后,才能得见「依生死因缘的灭尽,而有生死苦的灭尽」。凡夫俗子禅观时,不可直观「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这是圣弟子的证量,是见法者已远离错见,并得见「有生死苦的灭尽」的证量。「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是当前现实的事实,当前的事实是「因缘及缘生」,愚痴凡夫未能明见「因缘及缘生」,必是无法远离「常见、我见」,也无法真正知道「生死是缘生,必能依生之因缘灭而有生死之灭尽」。佛弟子必需要清楚明白,不能直观无常、无我,否则修禅观的第一步就是错误。
尊者点出世人不如实知色、受、想、行、识(生死业报)是如何起,不正见五阴是因缘生,则不知缘生是为「辗转而起的不息之流」,误以为死后即归为虚无(断见),若能如实知五阴是因缘生,则正之缘生法则「无常、无我」,而缘生的五阴则缘生不息,得不生五阴归为虚无的妄见。又世人如不知五阴虽是因缘生,则无法正知缘生之法必是「依因缘灭而灭尽不起」,不得明见缘生的生死之流,虽不是死而虚无,但也不会是固定不坏,这就是误以为五阴(生死轮回)不坏的「有见(常见)」。这是因为不如实知色、受、想、行、识(生死业报)是如何起(集法)、如何灭(灭法),才会有此「常、断妄见」。
因此, 佛陀教导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灭法」而得见法、得明。所以,修「安那般那念」是先蹲下去,「如实观察五受阴的集、灭法」就是蹲下去后,接着如何跳起来的方法。
此时 尊者说法从「因缘法」、「八正道」,直接转入「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教导我们观十二因缘,应从六触入处观集法与灭法入手。众生在流动如风之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入处生贪,而有系缚,故心念片刻不得定。在每一触入处观集、灭法,明见十二因缘法,知六触入处为无常、苦法,知断贪爱的八正道,是断无明迷惑得明的「四圣谛初转、四行」。当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入处安住于集、灭法,正念、正智住,于六触入处精进离贪、远离系缚,是精进修离贪、断爱之八正道,是为「四圣谛第二转、四行」。当于六触入处已得明,已起「离贪、断爱是灭苦正道」的正见,则能次第起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并且在六触入处精进修习离贪、断爱──正勤,如是次第圆满正念、正定。离贪的正定成就,得舍离贪、瞋、痴,具足「慈悲喜舍」,成就解脱、自知生死永尽、不受后有,此时已于「四圣谛第三转、四行」生眼、智、明、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实观十二因缘法、见八正道、修八正道,修念菩提支(观四念处集法与灭法),次第起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菩提支,这两者都是一致无别,并且正是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菩提道次第。如是修习满足者,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五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