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部派 中期大乘

末期部派佛教/中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后600~1000年; A.D.213~613)

 

buddha_tree_06.jpg

 

      公元后三世纪,提倡「缘起即空」的《般若经》,因为「唯破不立」的教说思惟,不合于「立破并立」的事实基础,声势日渐没落。此后,《般若经》的「空、无自性」思惟,改朝向「空性」、「空体」发展。公元后四世纪,「大乘菩萨道」的无着论师修正「唯破不立」的立论缺失,将《般若经》的「空、无自性」,改为常住的「圆成实性」,继承《般若经》之「一切法如梦、如幻,虚妄不实」的主张,认为迷惑众生不知一切虚妄不实,将赖缘而起(依他起)的「识知境界」予以「遍计所执」的以为实有诸法,但实是「虚妄」而「唯有识」罢了,如是发展出「唯识学」。公元后五大乘菩萨道的学说,从「圆成实性」再转变发展成有情众生常住本有的「如来藏」,而为众生的「清净真我」。世纪,大乘菩萨道之教说的推动者,据近代印顺法师的研究所说:「大乘藏数多而量大,非一人一时出。其初为纂集,离「杂藏」而独立者,时则佛元四世纪以降(公元前一世纪),时时而出;人则大众及大陆分别说系之学者为之」(见印顺《印度之佛教》p.184-3~7)。印顺法师的研究是正确的,大乘菩萨道的形成,的确是出自建立部派菩萨道之优波离系僧团,也就是大众部及分别说部的学者。

      公元后五世纪末叶,北印罽宾的说一切有部传承至师子,受到白匈奴王密希拉古拉(Mihirakula 或译作摩酰逻矩罗、弥罗崛、寐吱曷罗俱逻)破灭于印度,法脉传承从此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