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名色」原义之释疑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十二因缘」,见「十二因缘」是为「见法」、「正觉」,也称为「见佛」。见《杂阿含》296经1、《毘尼母经》卷第四2:
「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缘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阿难!若人见十二因缘,是为见法,亦得见我。」
在「十二因缘」中有「名色缘识(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识缘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导,而「十二因缘」提到的「名色」,指的是什么呢?这问题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后,部派之间争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后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将「名色」说为名聚及色聚3,又有说是尚未长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认为「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5,又有学者以为是「色、声、香、味、触、法」6,对于「名色」的解说是非常的分歧。如果要探究此一课题的真相,应当从各部派传诵的古老经说中,依据当中共同的说法来勘定。
释迦佛陀对于身心活动,是以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六触入)来说明。见于大正藏《杂阿含》214经7、《相应部》『六处相应』93经:
《杂阿含》214:「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相应部》35.93:「诸比丘!缘二法而生识。诸比丘!如何缘二法而生识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眼触。……以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以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
将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因为根据古老经法的共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为意根所缘的法境,是精神活动的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所以六根与六境总称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在此之下,六识依六根、六境之缘而生,又有用五阴来表达说为「识依色、受、想、行住」。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8、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4经:
《杂阿含》39:「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阴)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色、受、想、行)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相应部》22.54:「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诸比丘!。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此外,因为六根与六境总称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而法境的受、想、行是为非色的名法9,所以「色、受、想、行」简称为「名、色」。因此,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的说法,又有说为「名色集则识集」,将六根、六境为缘,转说为「名、色」。见于大正藏《杂阿含》41经10、《相应部》『蕴相应』56经:
《杂阿含》41:「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相应部》22.56:「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由于缘六根、六境而有六识,根、境、识俱足名「触」,所以将六根、六境为缘,转说为「名、色」的说法,在《杂阿含》又有「识」与「名色」生「触(根、境、识三者具足)」之说。见大正藏《杂阿含》294经11、《相应部》『因缘相应』19经:
《杂阿含》294:「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相应部》12.19:「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识)身,依此(识)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
由以上诸经可知,《杂阿含》及《相应部》中的「名色」,是指「六根、六境之缘」了。后世的部派佛教,有以为「名色」是受精胚胎,或说「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又如分别说部有主张是名聚及色聚,都是和传统经说有着难以契合的差异。
二、「名色」之异说、异义
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误译名为《杂阿含》)中,另有「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的见解,造成《相应阿含》的传诵,在「名色」的解说上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见《相应阿含》298经:
《相应阿含》298:「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根据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298经的说法,「名色」是色、受、想、行(又说为思)、识等五受阴,将「名色」改为「色、受、想、行、识」,完全是不通的说法。因为在《相应阿含》41,298经都说到「识是谓六识身」、「名色集是名识集」,而《相应阿含》288经提到「十二因缘」的名色与识时,说到「名色缘识,识缘名色」。试问:如果「名色」真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那么「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也就是「五阴缘六识,六识缘五阴」,这要作何解?这不成为无解、不通的玄题吗?
但是在分别说系铜鍱部《相应部》中,同样传诵此经的《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则有不同《相应阿含》298经的说法。见《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蕴相应』56 经;《相应阿含》41经:
《相应部》12.2:「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
《相应部》22.56:「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
《相应阿含》41:「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在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保持了「名色」是「色、受、想、行」的说法,但又增说了「触、作意」。『因缘相应』2 经将「名色」在「色、受、想、行(思)」之外,增说了「触、作意」,是无法契合『六处相应』93经的「缘二法(根与境)而生识」、『蕴相应』56经的「识为六识身;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与『因缘相应』12 经「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说法。「名色」的内容增说了「触、作意」,这应是部派自增的新义、新解,势必造成自说不相合的问题。
注解:
1.见大正藏《杂阿含》296经;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SN 12.20经
2.见《毘尼母经》卷第四:参大正藏T24 p.820.2-13~14
3.见婆薮盘豆造《俱舍论》卷四『分别根品第二之二』:参大正藏 T29 p.18.2-20~24;187.2-2~6
「色聚极细立微聚名,为显更无细于此者。此在欲界无声无根,八事俱生随一不减。云何八事﹖谓四大种及四所造色、香、味、触。无声有根诸极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
「何者为名聚等?偈曰:名句及字聚,号言文总集。释曰:此中名谓所立号,如色声等;句谓所立言,随量能成就所欲说义。如有为皆无常,如是等。」
4.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参大正藏 T27 p.119.1-5~8
「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
5.见大正藏《杂阿含》298经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6.见日本学者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一书所载
7.见大正藏《杂阿含》214经;南传《相应部》『六处相应』SN 35.93经
8.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南传《相应部》『蕴处相应』SN 22.54经
9.见《大乘义章》卷四:参大正藏 T44 p.547.2-5~8
「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10.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41经;南传《相应部》『蕴处相应』SN 22.56经
11.见大正藏《杂阿含》SĀ 294经;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SN 12.19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