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乘声明

一、中道僧团之经法、禅法、菩提道传承

      中道僧团传承之经法、禅法、菩提道次第,是以 佛陀亲教之圣弟子举行之「第一次结集」集成的经法传诵为宗本,这是以传承经法之阿难系汉译《杂阿含》,兼及传承律法之优波离系巴利《相应部》,当中古老修多罗之『因缘相应』、『圣谛相应』、『食相应』、『界相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与『道品诵(『大圣道篇』四念处等道品)』,如是依经法、律戒两大师承传诵之原始七事相应教的共说,还原 释迦佛陀亲说的经法、禅法、菩提道次第。此一经法传承,上者承续 佛陀住世时的教法,下者滤除后世各部派之部义、论说的染杂,重新回归 佛陀的本怀。

      此一古老经法之传承,相合于南传佛教传诵当中的古老经法传承,但不同于南传铜鍱部佛教中,以「论义」、「增新经说」为宗本的教法系统,也不同于后世新出之大乘菩萨道、秘密菩萨道。

二、中道僧团之律戒传承

      中道僧团的僧律传承,是出于南传佛教之律戒传承,这是以优波离师承分别说系铜鍱部的僧律传承为根本。中道僧团不食鱼、肉,严守不受取、不积蓄、不使用钱财,无有南传佛教「专为僧伽管理财施事务的净人」。中道僧团不否定任何南传僧团的僧律传承,不论是锡兰、缅甸或泰国的僧律传承,都是中道僧团承认与尊敬的僧团律承。

三、中道僧团对学派「论义」之立场

      中道僧团深切体认诸多出于后世学派的「论说」,是造成僧团及佛教分裂对立的源头,各部派传诵的「论(阿毘达摩)」,不仅义解的内涵是相互分歧对立,且多有不合于原始经说的见解。

      中道僧团依止「第一次结集」之原始经法与律戒,致力于传续正法,维护和合一味的佛教。凡南传佛教、北传菩萨道、藏传菩萨道等,后世诸学派的「论义」,唯有尊重,但违反原始经说传诵的「论义」、「增新经说」,一律不信受、不阐扬。

四、中道僧团之教乘

      中道僧团及创办之原始佛教会,奉守「一乘菩提道」。对于部派分裂以后,由优波离师承之大众部与分别说部,自行修改经法传诵,将「一乘菩提道」转变为「菩萨道」与「解脱道」分流而行,认为两者在修证次第及证量上,有高低之分的新说法。中道僧团确认此等新说,严重违反 佛陀的经法传诵,纯是出于后世的部派义解,不仅破坏和合一味的教法与僧团,无助于佛教的团结,也无益于正觉、解脱、菩提的现证。

      佛灭后 250 年(B.C.137)阿难系的分裂,公元前一世纪「(大乘)菩萨道」的形成,多是受到优波离系之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影响。如印顺法师在《印度之佛教》说:「大乘藏数多而量大,非一人一时出。其初为纂集,离「杂藏」而独立者,时则佛元四世纪以降(公元前一世纪),时时而出;人则大众及大陆分别说系之学者为之」(《印度之佛教》p.184-3~7)。现今流传的《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南传《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等四部圣典的集成,是在佛灭后百年「第二次圣典结集」时的编集成就,而『杂藏』的传出,则是出于佛灭后 116 年「五事异法」之争,造成佛教僧团分裂以后,由各部派将自部思想编集而出者,名为『杂藏』、『菩萨藏』或是『论藏』,并作为确立自部部派的传诵。日后部派佛教的菩萨信仰、学说,还有大乘菩萨道的教说及兴起,都是和优波离系僧团的「论义(阿毘达磨)」有着绝对的关系。

五、中道僧团之宗教态度

      中道僧团及引领、创办之原始佛教会,在无碍于正觉、离欲、解脱的原则上,尊重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以及约定俗成之善良风俗、道德规范。

      我们深切体认,佛弟子不应对无碍「正觉、解脱、慈悲」的善良信仰、风俗、道德,多作无谓的对立、抗争及批判,这既无助于世人离苦及正法的显扬,更会为佛教的流传,带来无谓的阻碍。

      中道僧团为了让正法根植于华人世界,谨遵 佛陀的教诫,对于华人良善的传统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一律尊重及赞叹1。汉传菩萨道教导信众尽量减少食肉,有助于减免杀生的善良信仰,我们深感有其利益与意义;南传佛教僧团遵行「不拣择食物」的受施原则,我们也同感有理。不论是「助于减杀而不食肉」,或是「不择食物而受施」,都各有遵行的智见,具备不同面向因缘的动机、价值与意义,应当同受尊重与了解,不应强加改变或对立批判。

六、原始佛教之定义及定位

      中道僧团及原始佛教会,根据现代佛教史学考证与经律典籍探研,对于「原始佛教」之定义,是依「第一次结集」集成的传诵为修证宗本,以佛教分裂以前的僧团为根本依止,兼及阿难系与优波离系的传承正统,复归 佛陀教导之「一乘菩提道」。中道僧团主张原始佛教的内涵,必是相应于因缘法、四圣谛的「原始佛法」,还有契合于因缘法、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落实「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一乘菩提道,开展世间、出世间通达无碍的「人间佛教」。原始佛教的定位,是纯正、无误的 佛陀原说,是通达无上菩提的真实正法。中道僧团于各地引领、创办之中道禅林与原始佛教会,在信仰、教说及学风上,既有所不同于后世之部派佛教与菩萨道系统,也无关于任何信守南传铜鍱部佛教之「论义」及「增新经诵」,却以「原始佛教」为名之组织团体。

七、原始佛教会之宗趣

      中道僧团及原始佛教会,奉守「第一次结集」的经法传诵,承续部派分裂以前,阿难系与优波离系的师承法脉,遵守南传僧律传承,复归「依经依律」的僧团正统。振兴「原始佛教」的目的,绝不是否定佛教各学派的存在价值及社会贡献,更不是要和南传铜鍱部佛教及汉、藏传菩萨道对立,而是在佛法已多变而歧异难明的现世,尽力为佛陀正法的流传,续燃一盏不息的法灯,照亮苦夜。

注释

  • 1.见《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参大正藏 T22 p.959.1-27 ~ p.95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