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部派佛教/初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后350〜600年; B.C.37〜A.D.213)
公元前一世纪,锡兰分别说系大寺派僧团,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寺。公元前约26年,大寺派僧团举行自部结集,再确立分别说部传承的五部圣典,这除了出自「第二次结集」的《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以外,还有分别说部自部编纂的《小部》(或称《杂部》)。锡兰大寺派藉由传诵的结集,将大寺派确立为分别说系在锡兰的正统地位,自此成为「铜鍱部」。
公元前一世纪,南印传出《般若经》,《般若经》的教说,应出于大众系一说部主张的「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无真实,唯一假名,无有实体」,认为「缘起即空,生死、涅盘皆空,如梦、如幻,唯有假名,不可得」。《般若经》承续了部派菩萨道的信仰及教说,但将部派菩萨道之「六波罗蜜」的「智慧波罗蜜」,从「四圣谛」改变成「缘起即空,诸法皆空」,贬谪「十二因缘法」、「四圣谛」为不圆满的声闻二乘法,而自行发展成不同于「部派菩萨道」的「大乘菩萨道」。公元后150〜250年,南印有龙树论师出,写《中观论》广为宣扬《般若经》的思想,「大乘菩萨道」遂日渐兴起。龙树学派的「空义」,传入于锡兰,受到无畏山寺派的欢迎及支持,造成无畏山寺派与锡兰传统分别说系大寺派的长期对立。
公元后二世纪,出于阿难系之说一切有部集成《大毘婆沙论》,确立有部论师的地位,有部学众中不同意重论的发展,遂分化出「经部」,改为「以经为量」,对抗论师专擅的权威。犊子部当中的正量部大盛,说一切部和正量部成为阿难系的两大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