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真义》系列讲座 单元一:〈揉杂异道的变型佛教〉讲座报导

2021年2 月3日      237次
分享

      中华原始佛教会及中华四圣谛佛教会,2021年上半年于龙山寺板桥文化广场七楼大礼堂举办《显扬真义》系列讲座,1月16日讲授第一单元:〈揉杂异道的变型佛教〉,由中道僧团导师随佛长老宣讲。

      长老上座说法,首先说明佛教传至中国从东汉开始至公元443年,菩萨道与部派佛教的译经传诵、戒律等都已经相当完整。但是到了公元502年,梁武帝的佛教政策是独尊菩萨道,致使部派佛教在中国佛教信仰的舞台逐渐的消失。

      在梁武帝之后,智顗(天台宗智者大师)将大乘般若经、法华经的思想予以揉杂会通,提出「空有不二」的新诠释。接续其后,吉藏大师(三论宗)采取同等智顗的新诠释,但改对大乘中观、涅盘经予以揉杂会通,令原本般若、中观的「空无自性」转为真如化,使得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特质消失,新诠释下的大乘佛教思想近乎中国道家的老庄思想了。因此,隋唐时代的大乘佛教已是老庄化的佛教。

      多灾多难的佛教历经了唐末武宗灭佛、后唐庄宗灭佛,加上五代、十国与两宋的乱世,造成佛教义学衰微,不重义学的禅宗、弥陀宗则广为盛行。

      明朝朱元璋时代,由于朱元璋实为回教徒的缘故,对于佛教多所限制,使得当时的佛教为了存活,只能从事丧葬类型的宗教服务。明代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低落,对社会无法有正面正向的影响。隋唐时代大乘八宗的传承,到了明朝只出现「莲柏椒蕅」四位高僧。除此以外,明代也只剩禅宗、净土宗在苦撑大乘佛教的场面了。

      清朝时代的主要信仰是喇嘛教,此时原中国的汉传大乘佛教已是积弱不振,重视神秘、灵应、神鬼化的佛教,宣教趋于经忏化、商业化、庸俗化的佛教型态,是无法受到社会的推崇与尊重。虽然当时有圆瑛大师、虚云大师等人,但并未有重大突破性的改革出现。

      民国初期,太虚大师针对菩萨道的教理思想予以判摄,提出「法性空慧学(般若、中观)、法相唯识学(瑜珈)、法界圆觉学(楞伽、华严)」等三大思想体系,提倡「人生佛教」的主张,避免中国佛教脱节于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至此而后,改革中国佛教的种子已然传播于十方。

      承续太虚大师之改革思想,是二十世纪中叶的印顺法师。他对菩萨道的教理思想予以判摄,提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等大乘三系,以初期大乘为佛教圆满教理的核心,提倡「人间佛教」。另外,印顺法师迁居台湾后,开始接触西方与日本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印度初期佛教之思想与历史」的内容,并且于公元1983年编成「杂阿含经论会编」一书,开启阿含经与相应部的研究风潮。

      上午传法结束前,随佛长老举例提醒学众:感冒生病,如果吃了医生开的药超过一个礼拜没效,大部分民众应该不会继续吃了吧?学佛学一、二十年没进步,难道没有想想看是否有什么问题?还是就一句「业障深重」带过去呢?为了好好学佛,我们佛弟子有必要了解现今佛教里有哪些异道思想,以及是如何被变造与揉杂。

      下午下半场,在解说「变型佛教」的思想之前,随佛长老说明了研究佛法必须具备历史轴线的概念,切勿以古非今、以今论古,对于三藏典籍传诵与佛教各宗派思想都得针对其前后思想的流变作通盘研究,否则容易流于一知半解。近两百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特别是研究资料的取得,在这电脑与网路发达的时代,搜集第一手资料与第一手证据会比古代的佛教研究学者更方便、正确、快速。佛教传入的汉朝到清末民初的佛学研究,由于资讯不够流通、广泛、正确,因此研究内容的正确与否,相较于科技昌明的现代当然就比较容易有偏误。

      接着,随佛长老从历史的向度来说明「变型佛教」的思想起源「奥义书」,奥义书中主要的学说总说有七项:(1)梵、神我、业;(2)梵(识)造化一切,是生主;(3)地、水、火、风、空,乃至世间一切有形、无形,皆由梵生;(4)一切不真实,唯有梵、神我是常、乐、我、净;(5)无分别智、全知,有分别是染污无知;(6)专注于呼吸(奥义书认为息即神我),修习离分别的禅定;(7)专注于呼吸,修习至想受灭尽定时,即可通达梵我一如的解脱。

      其中「业」的思想,在当时是比一切由神决定的婆罗门教进步。原因是现在行善,未来能得善报,而非由神决定,是属于道德、善行有用论,确实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现在所受到的不公义、不当伤害,推说是过去所造的恶业,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逆来顺受,这是属于道德、善行无用论,则是戕害人们的思想。事实上,「业」思想不仅有所自相矛盾,并且思想本质具有奴性色彩。奥义书的梵、神我思想,是后世大乘菩萨道之真如、如来藏思想的源头,强调修习离分别的禅定,更是 释迦佛陀舍弃外道修行方法的原因之一。

      随佛长老紧接着说明,奥义书带来了自由的思潮,而六师外道的思想根源于此并进一步发展。其中,顺世派的机械式唯物论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主张人是地、水、火、风的聚生(俱生)、合和生的论点,否定物质以外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属断灭论的思想。七要素论的浮陀伽旃延则主张,地、水、火、风、苦、乐、命,虽然七要素论的思想加上精神的元素,但其思想认定此七要素恒常存在,不会被伤害,因此发展出无道德观念、善恶价值的学说。而耆那教的尼干陀若提子,则是全面性接受奥义书思想,肯定业报思想,主张世间是苦、无常、非我,唯有厌弃世间能得解脱,进而发展出修行方式的八支瑜伽,分别是(1)禁制、(2)劝制、(3)坐法、(4)调息、(5)制感、(6)执持、(7)禅定、(8)三昧。

      想想奥义书及尼干陀若提子的思想与修行方法,现今的佛教学人是否觉得有些熟悉?

      最后,随佛长老说明,在阿育王掌控僧团推行变造、分裂僧团的政策下,令目犍连子帝须领导的分别说部,编造「舍利弗阿毘昙论」,用的虽然是佛教的用语,但思想则完全是「奥义书」、「耆那教」的思想,用此偷渡的方式变造了佛教思想。分别说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提出六大类、二十项异说(详见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上))。六大类异论:(1)识缘名色、(2)无常苦观、(3)七处三观、(4)「触缘受、受缘爱」、(5)十结四果、(6)四种圣贤。「舍利弗阿毘昙论」以六大类异论作为变造佛教的纲领,再系统性的编造二十项异说,极大幅度改造佛教经说原有的十二因缘法、因缘观、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解脱论、修证道次谛、一乘圣者,彻底的变造释迦佛陀的教法。

      当天的宣法,长老屡次勉励、提醒学众,除了要了解揉杂异道的变型佛教外,更要去除内心的异道思想,以因缘法为基础,时时提起正念,以缘起四谛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朝向光明人生。参与此次传法的信众,聆听了随佛长老宝贵的教导,各各法喜充满。宣法活动在感谢长老慈悲开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