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禅修营,随佛长老的禅观课程,引导我们觉察与发现,自己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观点与感受,是否符合对方实际情况,或是纯属自己的「成见」。在学员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坦诚的表白下,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人是带着既定的观念与看法,做为认知现前人、事、物的标准,并且深信「我」的看法是正确无误。
这样的看法,相似于社会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刻板印象(stereotypes) 」,是接触人、事、物的概括认识,并且经常以此作为评价(新)事物的标准。不巧的是,一般人在误解对方的印象是「深入人心」,很难再改变旧有的印象。除非,有非常深刻的新经验,才足以「扭转干坤」。
人跟人之间的不快与误解,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开始。我们对不同成长背景的人,若有着相似的长相、表达方式及行为模式,会不断的予以归纳、分类。我们也习于从过去「有限」经验与阅历,评价或臆测他人的言行举止,「认定」是显示出什么含意,即使对走在路上的陌生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解读。
当我们对现前的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贴下标籤时,认为此人是温和、友善、客气,或是强势、固执且不可沟通……,往往这样妄下定论,也失去认识、理解对方的机会。若评价是趋于负面,基于维护自我的需求或尊严,则会对自己「信仰的判定」更坚信不移,且不易更改。甚至,终其一生,都是如此看待亲人或朋友,或是「味道」相似的人。
其实我们若能发现,每次与他人的接触,都是新的经验、新的开始,才不会被既有的认识局限。不过,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扭转大脑中许多既定的「信仰」,对新事物产生的错置解读。如同吃一把核桃仁,若咀嚼第一口时,对味道产生就是如此的「认定」,则会无法发现,其实每一颗、每一口核桃仁都是全新的体验,甚至放在口中不同的位置、当时的心境、不同的人事气氛,都会呈现不同的味道与感受。
因此,我们想明白实际情况,除了透过沟通,还有理性、中肯的了解对方或事情的缘由以外,最重要的还要回到认识对方的困难与障碍。因为身心的表现方式,往往深受过去成长背景的影响,而非「自己」想如此。所以,恣意的在心中做判断与评价,认为了解对方的思想与动机,是既不够完善,也不妥善,因为他人的想法是不断的依现前的影响、转变。
以上的表述,是师长常常教育我们的地方,应多善守护与觉察自己惯性的思考模式,不要一味依个人固有喜好及习惯做判断,才不会陷入对他人不必要的误解,那会是一个苦的束缚与轮回。
长老曾说:「人会依自己的需要来批评别人,不会依对方的因缘、现前的因缘来认识对方。」这句话真是让个人感同身受,因为与人认识需要时间,人和人相处需要了解。例如自问:我们是否是在对过往佛教的既定负面印象下,情绪性的评断中道僧团的作为?或者,只是凭着一句话、一篇文章、一片说法影音光碟,或只是某种阐述的面向及口吻,即坚定的相信「凭这就已经可以确定」我们的全部?或许,你知道的部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更是「你认识」的部份而已!个人认为,只知高道德的期待与要求,却不知其背后的缘由,许多时候只是更多的误解!
人生在世,许多做法很难让人了解,往往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耕耘与考验,人们才能有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