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提那节介绍 中道僧团撰文

2020年11 月14日      1,784次
分享

一、何谓「卡提那」?

      卡提那(巴利语Kaṭhina, 也作迦絺那),原意是制作袈裟时,作为丈量布料长度的一种度量,或是其他裁缝用途的木制框架。

      在佛陀时代,僧团雨安居(巴利语Vassa,即结夏安居)结束后的一个⺝内,僧团会选择一天接受在家居士的布料供养,再由僧众齐心协同的进行裁剪、缝制、染色、晾干的工作,最终将布料缝制成袈裟,这袈裟即是卡提那衣。

二、卡提那衣的因缘

      据南传《律藏•大品•迦絺那衣犍度》的记载,佛住世时,曾有三十位波利邑比丘前往舍卫城拜见 佛陀。当他们走到娑竭陀聚落时,适逢当年雨季开始,他们遵循戒律的规定,不再前进,随即在当地进行雨安居。雨安居结束后,比丘们按原计划,随即启程前往舍卫城。但是,雨仍频密不止,延途依旧积水泥泞。当比丘们到达舍卫城时,不仅是疲惫不堪,身上的袈裟也已湿透、破损。

      佛陀以此因缘,特别允许已完成安居修行的比丘可以接受衣料的供养,并制作替换破旧袈裟的新袈裟。

三、卡提那衣(功德衣)的意义

      在佛陀时代,僧众是四处游行,随处的传扬佛法、教化众生,唯有雨安居的三个⺝期间,进行集体安居一处的净住自修。佛教僧团藉由每年进行三个⺝的集体静修,一方面维护佛法、僧律的传承,二方面提升僧伽的修行素质,三方面保持僧团的团结,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佛法利己利人的功能,维系佛教的发展与传承」。因此, 佛陀制定「卡提那衣法」,既表现对僧众的关怀,也有鼓励僧众精勤修行的意思。

      卡提那衣的制作,是在雨安居期间,由在家信士供养布料,再由僧众同心协力进行袈裟的制作,待雨安居结束后,僧团再将作好的袈裟给予「僧团中最需要袈裟的僧人,或是戒腊最高的僧人」。

      据此得知,佛陀让僧团集体制作「卡提那衣」的意义,主要有四点:

  1. 强化僧团的团结与向心力。
  2. 僧人之间必需相互关怀与合作。
  3. 引导信士尊敬、护持佛教僧团。
  4. 护持精进修行的僧伽有巨大、坚实的福报。

      因此,供养卡提那衣,并非简单的施与受、护持与被护而已。护僧!不仅是护持僧人,使僧众能够安心修行,也是护持自己的福田与解脱的机会,更令正法传承长远。

      在佛教长达两千四百多年的传承里,经由历代僧团的无私奉献,以及各方护法的坚定支持,佛教才能度过千年的困难与险阻,代代不断的传递到这个时代,使我们还能够闻法、学法、入法、弘法及护法,并从中获得莫大的功德与福祉。

      基于这一份感恩与净信,我们用坚定的行动,维续这千年不断的护法传承,坚定不移的 仰信佛陀、修持佛法、护持僧团。

四、卡提那节的缘由

      由于卡提那衣,是僧团进行三个⺝的集体净住修行后,由僧众共同缝制的袈裟,给予僧团内需衣的僧人。因此,卡提那衣具备了僧团净修的功德,可令布施衣料的施主获得巨大、坚实的福报。所以,卡提那衣又被称为功德衣,或坚实衣。

      在现今的南传佛教国家,每年雨安居结束后,卡提那节庆典极为隆重,往往是在各寺院间辗转庆祝一个⺝。在现代社会下的佛教,既要遵循佛教的传统,又要考虑制作袈裟的工序繁杂,逐渐的发展出新作法,改由在家信士直接采买由专业工厂制成的袈裟供予僧团,表达对佛、法、僧的庆祝与感恩。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卡提那节已成为佛教界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三个⺝的雨安居期间,僧团和乐共住一处,研修经典、律戒,依法、依律的精进修行,彼此策进督促,僧众的道业增上,僧团和合清净,此乃 佛陀欣慰之事。因此,雨安居结束后,僧信共同举行的卡提那节,又称佛欢喜日、僧宝节。

      今年是释迦佛陀正觉后2452 年,原始佛教会选在雨安居后的⺝末,在台湾举行供养「卡提那衣」的庆典,代表在这片吉祥、平安的土地上, 佛陀的僧团必会坚定的传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