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讲缘起,教导大家行中道。南传《相应部》〈谛相应〉第11经(转法轮经)中, 佛陀有言:「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一) 于诸欲以爱欲贪着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二) 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因此,何谓中道?面对当前的因缘,正念正智住,尽力做能力所及之事,开展自他最大的利益,不追求过度的逸乐,也不钻牛角尖过度的自烦自苦;对世间事既不会念念不舍,但也不会冷漠不理;不偏于唯物,也不偏于唯心。此谓之中道。
人一直都是生活在感情和理智的拉扯中。感情的特质在于追求全然满足自我的欲望、充分体现自我的需要,人对感情,往往是要求百分百的满足。比如女朋友问男朋友爱自己有几分,男朋友答:「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给父母。」女生听了,理智上是百分百接受,但是情感上却无法接受,非得百分之百不可。足见感情的需要是超越现实、是理想的,并不符合实际。
理智是在现实人生中,经由接触、探知、记忆、学习、修改、调整、乃至复制有利益的经验,使在现实人生中获致最大的效能;理智会酌量现实的情况,压抑感情的需要,使人学会退让或放弃。
实际而言,不管在极寒、极热、极高、极低、极干、极湿的地表环境中,或有无读书、有无穿衣的情况下,人都能活下去,而且还能繁衍子孙。活不下去者,大多数是生活在「中道」的环境中,但内心却是很不「中道」;也就是身体活在现实中,但却念兹在兹于「理想」,这当然免不了身心失衡。缘由是:这样的人EQ有问题,只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却不愿意看清楚眼前的因缘,审情度势的调整方向和脚步,如是,身心能不失衡吗?
人活在感情和理智的夹缝中。若偏于感情,则好高骛远,不务实际;但若偏于理智,则会像机器人般,生活虽过得好,却没有人乐于跟你一起生活,内心会很寂寞。因为感情就像调味料,只有米、蔬菜,一定吃得饱,但若没有糖、盐、油等调味料,却会吃得不开心。人活在群体中,感情上需要一件事,即是他人的支持、认同和欣赏。当我们对一个人说:「你很好!」这时,就如同菜肴加了调味料般,生命立即有了意义和光采。
因为人感情上需要他人的支持、认同和欣赏,于是乎人就学会了「分享」,将自己的利益分享给他人,以博取他人的支持、认同和欣赏。虽然分享时,个人实际的利益减少了,但生命的味道却增加了。
人在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寻求「中道」,「分享」即是理智与感情的「中道」。一个人要让自己的生命有色彩、生活有味道,一定要学会分享;因为「分享」,人生会变得丰富多姿。
懂得分享,分享给对的人,互相能喜欢、欣赏,才可能有「合作」!一加一绝对会大于二,因为二人合作会产生互补效应。当我们寻求最大的利益时,「合作」是最聪明的一件事,因为合作会让实际的利益变得更多,让感情和理智最大的需要都因而实现。「合作」即是在行「中道」。
因此,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要活在自己的感觉中,走出理智和感情不成熟的障碍,走出自我生命的大门,学会中道的生活,懂得分享与合作,除了实现自己,也要让别人能实现他自己。有钱大家一起赚,才会赚更多。生命是奇迹,珍惜自己生命的过程,也欣赏他人生命的表现。学佛之人,必须是个健康成熟之人。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8年3月25日随佛禅师在台北中道禅院的部分开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