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期)诸位法友!千万不要误解这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引诱诸位当法工。如果这样想,真的是不了解师父在对说什么。
诸位请静心想想:诸位这生可能不会出家,诸位如何为现在的人生开展新局面,才是真正的重点!
举例来说:2011年有一些马来西亚法友来山上住,他们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原有的观念,住道场是整天打坐、静修、读经,认为在寺里修行是整天的打坐、静修、禅观、读经。其实这个观念很传统,但是许多人不会检讨这观点是否正确?
然而,当他们来到台湾后,师父是让他们走出以往的经验。如喜欢读书的人要做事,习惯做事的人要多读书,习惯自行其是的人要多配合别人,习惯跟从的人要学着提供指导。因此,师父让几位居士跟随僧团到美国宣教,或是在马来西亚宣教,或者一起到大陆宣教。在这些经验中,我们实际看到了什么?法友们跟随僧团在各地宣法利众,这些经验都不是法友们既有的生活形态,并且和他们过往的惯性与生活形态的差距非常大。由于不是去玩,而是参与开教的事务,所以这些法友走出过往的生活形态,在短短的时间里,有新的体验,亲自看、了解,这让想法与心境起了很大的改变,不是只有想法改变,包括心境也有很大的转变。
原因在哪里?前面讲过,人们为什么有习惯的生活形态呢?因为它是和人格有关。那么人格怎么形成的呢?可说是和生活形态的经验有关。怎么说?
在成长阶段,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形态,经验了何种生活经验,即型塑出什么认知面向、情感反应模式、生活惯性,而这些就是心理人格的形成因素。当成年以后,人格导致生活的习惯表现,继续维持生活形态的经验,也就持续着认知面向、情感反应模式,如此的循环发展与维系,一辈子很难改变。因此,有句话说:「个性影响命运。」个性!其实是人格的表现。
当人们走出过往的生活习惯和形态后,正像挪动了原有的位子,这能够见到以前不曾发现的问题,也会经验与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在生活习惯和形态的改变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心情,来面对和消化生命的改变。人们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想法,可以让生命重新获得新的力量。这些体验游化的人,往往比只是待在道场的人,更有智能与生命力!
再举个例来讲:去年年底,台北有法友随师父前往马来西亚宣法,有的法友则待在山上禅林。待在禅林的法友,几个月中禅坐、爬山、沉淀身心,而随僧团在马来西亚游化宣法的法友,是每天累得似牛一般,睡觉是大家挤在一起,天气热、沖澡还要排队。但是有趣的是两个多月后,差距很明显的摆在眼前,游化者是体验深刻、改变很多,是生命力充足,生命的能量很强。禅坐、游山的人呢?如同一滩静静的水,反而很多的旧问题还走不出来。只是学会用不同角度看自己、合理化自己,用不同的理由接纳自己,平抚焦虑、不安与烦恼的心绪。这会误以为平抚了心绪,即是已经超越了过往的问题、超越了自己,其实还是陷在旧有的困局,更爱自己而已!
另一现象是什么?是出外游化的法友向静住道场的法友说法。那时候,静住几个月的法友觉得很纳闷,纳闷什么事呢?为什么一群人出去忙了两个多月,忙得半死,可是看到的却是这些人的生命显得更加的灿烂,令人百思不解。为什么忙得半死的一群人,反而生命更灿烂?……(待续)
※本文摘录于12月22日周日共修随佛长老大堂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