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觉以来,已历经约2442年,虽然 佛陀的教法是无比的真实与清净,但流传于现实人间的佛教,毕竟无法免于凡俗尘世的影响。在漫长岁月与流传中,佛教除了承受不同时代、地域、族群、文化、宗教、经济及风俗的影响之外,历代教内学者诸多出自个人的「创见」,还有各种政治力量的参杂或阻碍,也左右着佛教演变的面貌与方向。如果认为佛教在适应时代及环境之余,现今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教说、特质及精神,应是和现实有着相当距离的想法。出于后世的佛弟子,想要在迁变不已的佛教现况中,探知佛说的原貌,则是相当困难与需要努力的事。
华夏佛教圈的学法环境,一向是以「(大乘)菩萨道」为主流,近二十年来华人佛教圈中,日渐盛行的『阿含』思潮,还有原始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学习,在目前也还只是大潮流当中的小浪花而已!「原始佛教」与「南传铜鍱部佛教」要在华夏佛教圈内,稳定的传续及发展,应当还有一段漫长与艰困的路要走。华人社会长期在菩萨教说的影响下,除了对于「四圣谛」的观点,已根深蒂固的误解为「小乘」以外,多数的佛徒已经习惯「(大乘)菩萨道」的教说内容及传教方式,反而对 佛陀亲教的真实、最上教法──因缘法、四圣谛,多以「小乘」或基础佛法看待,而不求甚解、莫不关心。在现实的佛教世界里,虽然出自不同时代、地域的佛教信仰及教说思想有所不同,但是「维续正法,利泽众生」,应是佛弟子在「正觉、解脱」以外,一致的信念与方向。「慈悲」是广大佛教世界的共同语言,真正的差异不在慈悲,而是对「正觉」的教说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佛陀的弟子们,原是「依经依律」的和合一味、团结无争,而后世部派的形成,使得各自师承的「部义」及「宗风」,取代了原本「一味的佛法」。部派的学说、学众,不仅形成固有的教团,并在人间的生态底下,交织成难以想象的人脉与利益网络。在此之下,部派学众多以维持稳定的部派利益为主,面对不同的教说与学众,难免于质疑、轻慢、排拒的心态,或是批判、攻讦,很难有「理性、宽平」的态度,坦诚、务实的验证教说之偏正、真伪,共同为探求「佛法的真义」而相互增上。最大的遗憾,是佛教内部信仰与教说的分歧,让佛弟子难以探知「佛陀的本怀」,而流离于生死之道。
近两百年来,国际佛教学术界针对佛教传承史的研究,为近代佛教学人指出了可贵、可信的学法途径,承蒙这些法门前辈、前贤的努力及贡献,近代的华人佛教徒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逆流溯源而上,重新归向 佛陀正道。台湾的教育普及、社会安定,信息开放与发达,才能使 佛陀原说的探寻与传扬,得以逐步的实现。
释迦佛陀的思想内涵与教说特质,在于「正觉的佛法」与「人间的佛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应一致,无可分隔。如果无有「正觉」为首、眼,则「人间的佛教」不免浅化、俗化及功利化;若无法确实验证于「现实人间」,任何「自他得利、苦灭解脱」的教说思想,必然夹杂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含摄种种「神化、形上」的信仰与崇拜,而难有「正觉」可言。佛陀的教法以智觉、离欲为本,苦灭为证,慈悲为用,呈现出朴质、务实且现前可验、可及的特色,开展为世间、出世间通达无碍的「正觉之教」。佛法毕竟是实际、可证的人间经验,而不是理想哲思或神化信仰。
目前在台湾学习『阿含』、仰信原始佛教,或是信守南传「以论为主」的铜鍱部佛教学人,不论僧或俗的人数都还不多,加上来自传统信仰的阻碍力量大,而社会的护法资源又薄弱,出于不同学系(依经或重论)、师门的学众,在各自发展下,彼此不容易合作,力量不免分散,很难有大的影响。然而,在这困难于学法与宣教的环境底下,还是有诸多不畏艰困、任劳任怨、默默实践的学法者。例如已在2009年5月圆寂于台湾嘉义的明法比丘,就是一个为南传佛教尽力付出的学法者,可惜英年早逝,法门遗憾。四年多前,内觉禅林几位出家未久的行者,曾拜访嘉义的明法比丘,请明法比丘分享修行及弘法的经验,一向直心的明法比丘即直言:「若要分享佛教的经验,那就是痛苦的经验」。这真是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的话,学习原始佛教或南传佛教者,身处内外环境的艰困,真非局外者所能体会。
中道僧团的僧众是出于优波离系南传僧团,但是信从阿难系《杂阿含》与优波离系南传《相应部》当中原始七事相应教的共说,奉守 佛陀亲制的僧律,遵循「依经依律」的僧团正统。经历十余年的潜沉静修,终于在2008年完成「佛陀原说」的探究,还原了原始的经说、禅法及菩提道次第。今年中道僧团在台湾创立原始佛教会,这是为台湾的「原始佛教」立下开展的基础,在艰困的环境下,社会护法资源又薄弱,幸赖许多真诚与可贵的法友,还有多年以来「毁辱不移,艰困不弃」的护法善信护持,中道僧团才能度过多年苦修的岁月,并将多年研修所得,奉予世间为作大利。「中华原始佛教会」的成立,既是重大责任的担纲,也是面对困难的开始,诸方关心、护持与参与的学人,要有「为法为众,艰困不移」的决心,共同为传续正法、利益众生而努力。
至心感念法门诸方前辈、前贤的努力,感谢为「四圣谛」的显现,付予关心、护持的诸方僧俗二众,唯有十方善缘的汇聚,此一时代的佛弟子,才能觅得 佛陀的足迹,也才能让「正法之光」持续的照耀苦难的世间。
本文出自《正法之光》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