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有良师 (一)

2022年1月24日      109次
分享

      许多人都希望跟随明师、高僧学法,希望能从修行有成的人身上,学习到可贵的经验与智慧。寻求明师、善知识当然是对,但是当学习时间久了,慢慢成了「老参」以后,往往就不再这样了。

      诸位想想:如果随着学习的经验与程度越好,眼界要求的水准越高,是否看得入眼的善知识也愈来愈少?是否开悟者即不再想听别人说法,也不再看得起过往的老师?是否漏尽、解脱者难有看得入眼的善知识?

      修行有真正成就者,其实不是这样的「眼界高」。修为正确且愈深的人,愈能够善听、善学,一般人的对话与作为,或者平常书报、杂志,都能够从中汲取出深入与可贵的领会,可谓:时时有明师。为什么可以如此?

      在佛教有句话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其实,这句话个别的讲是有些不妥当。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确定,杀人放火、招摇撞骗、吃喝嫖赌等,岂不都是佛法?这不全乱了套了!

      因此,这句「一切法皆是佛法」不适合单独来讲,个别的解说是有些不当。如果能够稍改一下,那就入木三分了。「见因缘法者,善于一切法见诸佛法」,这样的一句就妥善了!怎么说?

      可从两个层次来谈:第一个层次是因缘、缘生的层次。世间一切都是缘生,当前的世界没有什么不是因缘、缘生。未能见法(未见缘起法)的人,面对因缘、缘生的世界,怎么看都还是不离我见、常见、断见,无法直接即当前的现实世界,洞见因缘、缘生的真相。这称为「当面不识」,事实即在当前,却是无法发现。见法者面对当前一切,清彻明见当前都是因缘、缘生的呈现。所以,见法者面对当前一切,都能见到佛法,这个佛法即是指因缘、缘生。

      第二个层次是离贪断苦的层次。凡见法者面对现实的人、事、物、恩情道义、善恶是非,可以看到其中缘生(影响效应)的通贯。同时,可以明白在是是非非的因缘通贯中,人们是如何起迷惑、妄见与贪欲、瞋怨,又是如何的纠结相缠,而形成世间百态。当中,明见什么值得注意、警策,什么必要远离,并且了解什么是难得与可贵。在当前的生活经验中,无非都有妥善可为之处。

      譬如:从某些话语中,可以看到言语的身心缘起,并且何者是见、何者是情、何者是欲、何者是忧苦与困难,更明白话不重在真实与虚假,是重在缘于什么身心处境。在当中见不到说话的人,只见到说话的因缘,也见不到对错、好坏的人,只见到对错、好坏的念与作为。最重要的,是见到当前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当然从当中也明白,有什么必需警策,有什么需要鼓励,值得珍惜与赞叹者又是什么。

      见法者在现实人生中,看到值得警惕的事,值得鼓励、赞叹的事,需要远离的事,以及需要教诫的事,当然也时时在当中学习新经验,这应当是见法者的能力。

      因为我们还在学习、尚未见法的阶段,努力寻找明师,寻找见法、解脱的人,向他们学习。然而,纵使我们尚未见法,也千万不要愈学而「眼界」愈高,愈来愈没有值得学习的事,也愈无有值得感恩、珍惜与尊敬的人与事。学法的人不要「以求为本,以我为尊」,造成感恩愈来愈难,老师愈来愈少,朋友愈来愈远,多只是记得的自身的需要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