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核心教义《十二因缘义说》

2022年1月24日      236次
分享

      ◎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是出自帮助忆持目的而作的编纂,重点在易诵、易持,目的是在提要,不在义理的完整表达,故无法清楚无误的表达出真实、完整的经说义理,不可将提要句颂当作解义的标准。

     ◎《相应部》与《相应阿含》当中有『修多罗』、『记说』和『偈颂』。长行直说教法的『修多罗』才能正确、完整表达出教说的涵义。

     ◎《舍利弗阿毘昙论》采用「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当作解说「十二因缘」的标准,并且广泛、深刻、长远的影响与误导佛教学人达二千二百多年。

     佛陀时代为了帮助学人学习「十二因缘」,编出了帮助忆持的提要句颂,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是出自帮助忆持目的而作的编纂。如初始结集时,为了忆诵经文的方便,在集经后又编出经篇次第的提要偈颂,犹如目录的作用。提要性质的句颂或偈颂,都会考虑音韵、文辞、流畅的表现,文句的前后连贯性是提要句颂的特色。前后文句具有连贯性,易诵、易持,让句颂既能咏颂又方便记忆,更让学人感到具有次第性。

     但是歌咏性质的简约连贯句颂,重点在易诵、易持,目的是在提要,不在义理的完整表达。如同《相应部》与《相应阿含》,当中有长行直说教法的『修多罗』,也有集出自后世而附会佛说与佛弟子说的『记说』,还有出自后世为了摄受通俗善信,简约表达天、人八众与佛陀对答的『偈颂』。『偈颂』是一种歌咏的短篇文句,内容多在表现文采与韵咏的节律,无法完整确当的表达法义,一向被判定为「不了义」;长行直说教法的『修多罗』才能正确、完整表达出教说的涵义。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结构如同『偈颂』,简约而有韵咏的节律,重点是帮助忆诵解说「十二因缘」的经说教导,提要句颂是「不了义」,是无法清楚无误的表达出真实、完整的经说义理,不可将提要句颂当作解义的标准。如果将帮助学人学习「十二因缘」的忆持句颂,当作绝对的经义教说,势必会陷入学习的迷惘与困境。

     《舍利弗阿毘昙论》是佛教最早出现的论着,当中提出诸多违反僧团传统经说共传的新部义。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舍利弗阿毘昙论》采用「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当作解说「十二因缘」的标准,并且广泛、深刻、长远的影响与误导佛教学人达二千二百多年。

     随佛长老学法历41年的探究、修行,2002~2010年根据欧美、日本学界及印顺老法师的研究成果,主要依据南、北三藏,还有《相应阿含》、《相应部》当中古老经说,作为解说「十二因缘」的准则,还原了被佛教遗忘、隐没已久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重新显现了佛教的核心教法。同时釐清《舍利弗阿毘昙论》传出以后,后世佛教学人种种错解,引摄世人复归 佛陀之道。

(摘自于第38期《正法之光》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