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小到大生活在人群之中,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幼年阶段,主要是索求与需要,一切的生活日用都需要双亲与家人供应给予,情感上也需要得到双亲与家人的呵护。在索求与需要的满足中建立起对人际关系的信赖与模式。
求学阶段,与同学建立人际关系,在相处之间,学习如何互相搭配、迁就、互相服务、合作。此时就不只是索求与需要,也会响应他人的索求与需要,并产生共情心理,会感同身受他人的苦难。从原生家庭建立起的可信赖的索求与需要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发展出与其他人互相配合、互相需要、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模式。
大学时期或是出社会工作以后,开始学习承担责任,把别人的需要扛在自己的身上,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比如担任社团干部,为人群服务奉献;上班工作更要抑制自己的欲求,承担起满足他人的需求,转变成以他人的需求为先的人际关系模式。
经过以上三阶段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从幼童阶段先满足自己,进步到满足他人的需要为先。通过完整的社会化的过程就能信赖别人,也会被别人所信赖,会互相帮助。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化所需要的心理模式。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养成这三阶段社会化的心理模式与行为表现。如果一个成年人没有社会责任意识,也没有互相分工合作的概念,他便会停留在幼童模式。停滞在幼童模式的人,只关心他人是否对自己好?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别人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便会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好,以至于不再相信对方。
有幼童心理模式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需求理所当然必须被满足,如果需求未被满足,便情绪性的责怪对方;成熟的人不认为自己是别人的重心,非要别人将自己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不可,他们会适当、妥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懂得去承担责任,并妥善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幼童的爱是一种单向索求的爱,不是成年夫妻、朋友之间双向需要的爱。当幼童的索求不能满足时,就以哭闹来回应,成年人不该如此。要双向需要,不要单向索求。
有些人睚眦必报,很会记仇,索求不到便生气,常说「我不要听你解释,你满足我就好了」。只要不满足他,他便认为你不喜欢他,你对他不好,你解释再多也没有用。这是每一个人的功课,只能自己去调整。一个人能否承担责任,就看他的心智程度。
改变看待自己与别人的方式,改变对待自己与别人的方式就是修行。如果都是用幼童模式,就无法承担责任。
有的人只想从师父这里学到佛法,态度是「教我佛法就好,其他的免谈」就是幼童心态。很多求法的人的心态是「你赶快把佛法的智慧传给我」;传法者则是想:「我要传给你的是『责任』」。学习佛法是对生命的责任,对自己,对别人,而不是只要懂佛法就好。
出家人的责任是很重的,要忍受毁谤,要调伏自己的情绪。责任是很沉重的,对出家人要好一点,要多给鼓励,要尊重出家人。不要总是拿阿罗汉的标准去衡量出家人,评论出家人,这是一种情绪问题。外界对中道僧团的期待值特别高,也容易失望。要多多扶持出家人。
不要用幼童模式去对待世上其他的人;发现有幼童模式的人要去引导他,不一定要去满足他的索求,不必总是承受与忍耐对方的情绪,这是不好的。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情绪。不要去推销想法,发泄情绪,索求需要。如果发现有人老是用情绪,就适当的点他一下:请好好的表达沟通;如果没用,就不要理他,让他自己长大。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0年8月30日,随佛长老于台北中道禅院对学众开示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