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轻视与歧视

2023年7月31日      512次
分享

      人生真正可贵的不是「放下」,而是「提起值得提起的人与事」。

      所谓「轻视」,即是轻忽对应。「受轻视」是世间的普遍现象,某人心目中的宝贝,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垃圾。因为人们的重视与需求是各不相同,重要度便不同。

      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我们怎么表现都会有人认同,但也会有人不认同。譬如:打架,有人不认同,但也有人觉得敢打架是个汉子。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意见及做法,原本即是普遍的事实。

      多元的看法与喜好,正是世界之所以美好的基本条件。这一事实是成熟的身心,或是从事公众工作的人,不能不认清与响应的要点。

      然而,人都有感情的需要,也会维护自己的情感。这会让我们对于情感需求之外的人与事,选择性的模糊、淡化,无意面对与了解,便如同活在感情的围墙内。因此,有些人的处世模式犹如「巨婴」。

      活在世间要接受「受到轻视」,并且学会如何健康与成熟的回应「受到轻视」。

      实则,「受到轻视」不是问题,「看轻自己」才是问题。学习尊重多元的喜好,如同我们也有异于别人的看法与做法。

      人生短暂,多善用短暂的一生,不要浪费人生。我们要把精力与时间,用在需要我们的地方,用在在意、了解我们的人。世界总有合适我们的人与地方,让我们可以发光、发热。

      人生在世,不用为了证明自己,勉强了自己与别人,但要懂得倾力当前的活出此生。

      所谓「歧视」,是指不公正、不公义的对待。「歧视」出自莫名的见解与病态心理,也与社会文化有关系,例如种族歧视。「歧视」是一种偏颇的见解与情感,是不正常、不健康、不合实际的表现。极端偏执的「歧视」,必会带来身心与自他的伤害,一定要予以拒绝。

      虽然「歧视」的观点与心态大多难以消除,但不能因此而忍受「歧视」,面对任何的「歧视」必须勇敢的拒绝。如何拒绝呢?首先认清「歧视」是认知与情感的扭曲,受到「歧视」是对方的问题而非自身的问题,面对「歧视」是无法用抗争便可消除,但必需反对与抗议,也需要用更大的精力与时间来「教育自他」。

      「歧视」是出于知见与感情的偏差,问题得由自己去处理,但怀抱「歧视」的人大多不会处理自身的问题。

      若我们将重点用在「拒绝歧视」上,而不是「教育自他」,便无法投资自己,对方也不会成长。「拒绝歧视」是需要,但用对方法更重要。

      若我们将宝贵的精力与时间,浪费在「歧视我们」的人,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这不是聪明的做法。人生的重点,不是某些不在意、不了解、不尊重我们的人与事。因此,不做低效、无效的作为,珍惜自己,珍惜在意、关怀、尊重我们的人与事,将「歧视我们」的人摆在生活重心以外。试想:身心扭曲的人对我们重要吗?丰富自己的人生,承担起自己的人生才是重点。

      人际圈难免有「轻视我们」的人,但不要让「歧视我们」的人走入人际圈。不懂得欣赏我们的人,还可以做朋友,朋友之间有部分肯定,也有某部分不肯定,属于正常。但是偏见及情感偏颇的人,必要拒绝他。

      人生没有完美,有些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有些事情可能我们这一生没有条件、没机会去处理化解。我们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勉强对方(好比这个女子不喜欢你,你却死缠烂打,你何苦勉强别人?你不也是同时在勉强自己)。

      真情的眼泪很珍贵,只有值得的人与事才配得起「真情的眼泪」。或许,某些曾让我们伤心的人与事,是让我们知道要避开,而不是让我们「耿耿于怀」。

      真正可贵的不是「放下」,而是「提起值得提起的人与事」。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2年6月8日,随佛禅师于内觉禅林对僧众联机说法的部分内容。